新洲区到武汉高校招揽人才

诚意引才留新洲
《长江日报》11月5日讯(撰文:宋国良 胡志祥 衣汉华 程书雄 李亦中 余建全)近日,新洲区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高技能人才一次性奖励申报工作的通知》,对高技能人才给予3000—10000元的奖励。这是继2017年兑现168万元奖励资金后的又一“大手笔”。
新洲区是制造业大区,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技能人才需求强劲,在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过程中,亟需培养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近年来,新洲区人社局发挥职能作用,做实做细人才服务工作,围绕实施问津人才集聚工程,推进“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 着力营造引才、留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服务发展的热情,花大力气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打造人才高地,构筑人才“金字塔”。为吸引集聚高技能人才,新洲区频频打出技能人才振兴“组合拳”。
——重奖高技能人才。按照《问津英才政策清单(2016年版)》规定,对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在新洲区内的企业,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引进的国家级、省部级高技能人才,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0元;市级高技能人才,给予一次性奖励8000元;区级高技能人才,给予一次性奖励3000元。对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每间工作室给予8万元补贴。同时,注重对高技能人才的精神激励,积极邀请高技能人才代表参加党委政府举办的人才联谊活动以及新春座谈会,并将高技能人才代表列为区委常委联系专家服务对象。
——依托高校职校培养技能人才。2018年10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举办“长河—金秋杯”创新创业大赛,聚焦科技创新,关注社会民生,培养实用人才,体现责任担当。2018年5月,京东商学院在新洲高级职业中学举行挂牌仪式,合作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资源集中整合、优化配置,力促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无缝衔接。这只是作为新洲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一个缩影。该校已开办过“一冶班”“重冶班”“武船班”等十几期“企业冠名班”。
新洲区坚持从源头抓起,紧紧依托高校职校这一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鼓励学校采取“冠名班”“订单班”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入学即就业”。武汉第二高级技校围绕“武汉制造”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武汉娲石技校、湖北民强职业培训学校依托市场,开展港口物流行业特殊工种培训。武船重工、一治钢构等企业高技能人才发挥优势,在国家重大建项目中攻破难题,取得一个又一个技术攻关成果。武船重工在国家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无损吊运、无损支掌、无马装配的“三无”制造新工法,完成了细桥大型化制造集成新工艺。
——支持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评定是人才评价、激励的重要手段,与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直接相关。为更好服务企业、留住人才,新洲区人社局主动走近企业,每年对新八建、新七建、雅阁市政等全国民营500强企业以及技能人才用工大户,开展“职评直通车”服务,提供职称评定现场答疑、指导说明服务,以政府多服务换取人才少跑腿。目前,已累计开展职评专场20余场次,受益人数达1000余人次。
——为领军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平台,是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成就人才的“梧桐树”,也是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和能工巧匠在传授技艺、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能攻关和实现绝技绝活代际传承等方面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重要载体。新洲区为高技能领军人才专门建立工作室,为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领军作用创造条件。
截至目前,新洲区已经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湖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湖北省民间工艺传承人工作室2个、武汉市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成功创建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5个、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9个。新洲区已拥有高技能人才42396人,其中,高级工1754人、技师605人、高级技师20人。荣获武汉市首席技师、技术能手20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6人。
《长江日报》11月5日
摄影:吴毅 王林军 国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