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的郁闷
说起老张,那可是个好清静、图省事的人。自己窝囊了一辈子毫无造化不说,还想让自已的儿子也走他的老路。老张年轻的时候,也算是一个奋青。可是一番奋斗追求下来,一事无成。失败的滋味本来不好受,谁知再回头打量自己周围的人。那些能力比他差的,素质比他低的,一个个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血拼一场,结果反不如人,老张心里拔凉拔凉地。俗活讲,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忙断肠。从此,老张就有了另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学:不求大富大贵,只愿无病无灾。现在老张的行动准则是:不生事,不找事,平平静静;能省则省,当简则简,顺其自然。于是,四平八稳地过日子成了他生活的唯一。
然而,天不遂人愿,老张管得了自己,却管不住儿子。
那年,他的儿子高校毕业,赶上就业形势严峻。老张帮儿子四处应聘,凡想得起来的熟人单位找了个遍,结果,要么不招毕业生,要么不收低学历。折腾了好一阵,忙没帮上,却弄得心灰意冷。这时,有同事出主意说,求外单位的人,不如求本单位的领导。理由很简单,人在单位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有困难找组织,领导总得看一面。再说外面的形势这么严峻,有子女就业的不只一两个人,单位肯定有内部的措施解决职工的困难。老张一听,觉得言之有理,便到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诉求。
果然,单位有内部政策。规定允许有应届毕业子女的职工,可按排一名进本单位做临时工,岗位只限于普通工种。这与老张先前的期望有差距,可老张转念一想,本单位是条件待遇十分优厚的大型企业,对外招聘放出的条件,必须是专业对口的研究生才行,象他儿子这样的学历,能做临时工就是网开一面了。老张并不糊涂,所谓“临时工”只是应付外界的猫腻。时间长了,风头过了,照样转正。老张担心的是,这个理未必在儿子那里讲得通?
为说服儿子,老张很下了一番功夫。先说稳定可靠的好单位对人生的重要;再讲抓住机会是生活幸福的关键;最后举例,谁,或谁在某年某日由“临时”转为“正式”。老张预计这套功课做完,儿子对他的建议尽管不会百分之百的赞同,起码也会因这样的安排动心。岂料儿子听了,头摇得象货郎鼓。一是,“临时工”不好听,传出去没有面子。二是,花钱读书结果仅做普工,破财耗时,得不偿失。若真逼到这歩田地,所有的付岀岂不都成了浪费的表情,事后想起来就闹心。与其捡嗟来之食,毋宁放手一搏。儿子说,除了此地,难到别处的人都会饿死?话语里很有些对爹的不屑。
老张听了,心里有些生气,不过他还是耐心地做儿子的思想工作。跟儿子讲,过日子不是做秀,演戏;更不是作实验,搞探险。生活好比耕田种地,要把握好时机。人误田地一时,田地误人一计,错过了季节就无收成。过日子最讲究平稳、踏实、实惠。有一个故事讲兔子与乌龟赛跑,能跑善跳的兔子竟败给了乌龟,这个结果超出了人的常规和正常的预期,很象是闲得无聊者故意编出的滑稽段子,搞笑。其实,世事很奇妙,芸芸众生的人生轨迹,无一不表明尘世间的男女,个个都是表情严肃,行为庄重地演绎着这看似荒诞不经的逻辑。先走的不如后爬的,这类例子太多了。你先做个临时工,看似慢半拍,但能站一个好单位那可是一劳永逸的事!因此,千万不要拿虾米不当海鲜哟!反正,老张就是要一个劲地把儿子拖进他的单位。尽管老张说得天花乱坠,儿子就是不听,反而说老张的经验过时了。老张听了,气得发抖,大骂儿子不肖!
这是现实社会经常上演的生活剧,说起来既缺乏跌荡起伏的情节,又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甚至普通平常得编不成一个象样的故事,但是其中的蕴意耐人寻味。
一般而言,同一件事总会引起不同的看法和主张,这是看问题的立场角度不一样所至。张氏父子就去不去做“临时工”的问题产生分歧,就是经历差别造成的,是很正常的现象。问题是父子各自固执己见,都认为自己的观点主张正确,这就牵渉到是非的鉴定裁决。
判别对错,看上去只打勾或打叉的区别,其实是高难度的技术活。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见是非区分的不易。此案,父子各执一词,听上去都有道理,而且他们的主张,去或是不去做“临时工”,究竟带来的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一时半会儿难有结论。因此父子间的孰是孰非,如果按通常的标准,不另辟蹊径,就会成为一桩无头案。
其实,从举证求证的纯专业角度看,老张的错误非常明显。这并不是因为他的主张阻碍了儿子的发展,也不是因为他的经验太保守和过时。相反,他的经验是很时尚超前的意识。因为老张主张的核心内容,是知足者常乐。因为守往一个好单位,一辈子吃穿不用愁。
老张的看法有他的道理。对于具体的人而言,不管是对物质还是精神的需求都是非常有限的,竭尽所能去追逐过份的享受,无异于舍本求末,换一种说法就是,欲望过度反而没有了快乐的感觉,静心、寡欲,遇事才能尝试常新,收获反而更多。只有知足才富足。因此,让快乐的神经始终处于高度的敏感之中,才是幸福的真谛。这种返朴归真的道理,只有相应的人生阅历者才能明白。老张面对涉世不深的儿子,移植自己的生活模式,稼接自己的价值观,是不顾对象的超前教育,这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古代有个成语叫“揠苗助长”,讲的就是事物的成长要循序渐进,不能强求速成的道理。老张肯定知道这个成语,也明白其中的涵义。如果是应考答题,相信老张能得满分。不过简单的道理被生活现象一搅和,寓意也变得扑朔迷离。儿子不从老子的安排,老张着急上火,心情郁闷。其实是过份地看重了机会,说穿了就是利益的诱惑让老张迷失了对正确答案的选择。
看来一个人要真正地做到豁达和超然,除了心存有“佛”(愿望或想法),还得克服认识技术上的瓶颈,想要超脱还真不是一桩易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