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xZ700

[热点评述] 襄阳的“省会”史

  [复制链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55

主题

743

帖子

103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31

IP属地:广东省佛山市

发表于 广东省佛山市 2019-12-13 08: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建政,于1949年5月,湖北省政府是在孝感花园镇(孝昌县)成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1

主题

324

帖子

331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331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9-12-13 10:38: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xZ700 发表于 2019-10-22 18:14
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历史800多年,在襄阳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长达500多年。自西周初周成 ...

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关襄阳什么事。那是钟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12-13 12: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寿之乡 发表于 2019-12-13 10:38
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关襄阳什么事。那是钟祥的

宋玉,襄阳宜城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9

主题

435

帖子

551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5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9-12-13 19: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xZ700 发表于 2019-12-12 10:23
说明:1、本表较为谦虚保守,刘表时期暂时没计入,襄阳是东晋的雍州实际上的首府,但没有“文件”,也没 ...

你的列表不准确,唐朝的山南道是地理区划,不为常制,只是时派官员观风、巡察、举刺,没有固定的“省会”。
五代的后晋设威胜节度使,治所是在邓州,不在襄州。 84+11=95 。 719-95=624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12-13 20: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jsjyx 发表于 2019-12-13 19:44
你的列表不准确,唐朝的山南道是地理区划,不为常制,只是时派官员观风、巡察、举刺,没有固定的“省会” ...

后晋

  (公元936—946年)
  沙陀人石敬塘,任后唐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清泰三年(936)以燕云十六州的疆土为代价,借契丹之师灭掉后唐,建立起一个傀儡政权,定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传至2代出帝,于公元946年被辽攻灭,立国仅11年。
  后晋承继后唐疆土,除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外,尚有109州,后又增设威州,合为110州,在今陕西省境内的建置基本与后唐相同。
  京兆府 治所设在长安城,领14县。
  长安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西安市莲湖区全部,未央、碑林、雁塔3区西部,长安县西部及宁陕县东北部。
  万年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西安市新城、灞桥2区全部,未央、碑林、雁塔3区东部,长安县东部及柞水县西北部。
  昭应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临潼县渭河以南地区。
  栎阳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临潼县渭河以北地区及西安市阎良区。
  高陵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高陵县地。
  蓝田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蓝田县地。
  鄠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户县界河、凤凰山以东地区。
  咸阳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咸阳市渭城、秦都2区。
  泾阳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泾阳县南部。
  渭南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渭南市渭河以南地区。
  奉先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蒲城县地及铜川市郊区的广阳、阿庄、高楼河3乡。
  醴泉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礼泉县地。
  好畤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永寿县店头、仪井2乡及乾县西部。
  武功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武功县地及咸阳市杨陵区。
  华州 治所设在郑县,领4县。
  郑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华县地。
  华阴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华阴、潼关2县地。
  下邽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渭南市渭河以北地区。
  洛南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洛南县地。
  商州 治所设在上洛,领5县。
  上洛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商州市地。
  商洛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丹凤、商南2县地。
  丰阳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山阳县地(不含东南部)。
  乾元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柞水(不含西北部)、镇安2县地。
  上津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湖北省郧西县西部及陕西省山阳县东南部。
  同州 治所设在冯翊,领6县。
  冯翊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大荔县袁官营、高城、太白池以西地区。
  朝邑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大荔县袁官营、高城、太白池以东地区。
  夏阳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合阳县南部。
  郃阳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合阳县北部。
  澄城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澄城县地。
  韩城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韩城市及黄龙县东南部。
  耀州 治所设在华原,领7县。
  华原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耀县地(不含石柱、演池2乡及瑶曲、董家河2镇)。
  美原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富平县东北部(庄镇、小惠村乡及瓮金山一线东北)。
  富平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富平县西南部(庄镇、小惠村乡及瓮金山一线西南)。
  云阳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泾阳县北部及淳化县地。
  三原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三原县地。
  白水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白水县地。
  同官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铜川市郊区中部、城区全部,宜君县县口、云梦2乡及耀县石柱、演池2乡和董家河镇。
  乾州 治所设在奉天,领1县。
  奉天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乾县东部。
  凤翔府 治所设在天兴,领9县。
  天兴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凤翔县地。
  岐山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岐山县地及太白县东北部。
  扶风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扶风县地。
  麟游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麟游县东部。
  普润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麟游县西部。
  郿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眉县地。
  盩厔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周至县地及户县界河、凤凰山以西地区。
  虢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宝鸡县千河、清水河以东地区及太白县北部。
  宝鸡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宝鸡市金台、渭滨2区及宝鸡县千河以西、桥镇和龟川以南地区。
  邠州 治所设在新平,领4县。
  新平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彬县地。
  三水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旬邑县地(不含马栏乡及马栏农场)。
  永寿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永寿县地(不含店头、仪井2乡)。
  宜禄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长武县地及甘肃省泾川县东部。
  陇州 治所设在汧源,领3县。
  汧源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陇县(不含西南部)及甘肃省华亭县地。
  吴山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宝鸡县桥镇和龟川以西以北地区、陇县西南部及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东部。
  汧阳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千阳县地。
  延州 治所设在肤施,领9县。
  肤施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延安市中部。
  丰林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延安市北部。
  临真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延安市东南部。
  延长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延长县马山、白家河、庆家原以西地区。
  门山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延长县马山、白家河、庆家原以东地区。
  延川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延川县西北部。
  延水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延川县东南部。
  金明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安塞县地及志丹县北部。
  敷政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甘泉县西北部及志丹县南部。
  丹州 治所设在义川,领4县。
  义川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宜川县西南部及黄龙县东北部。
  云岩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宜川县西北部。
  汾川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宜川县东北部。
  咸宁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宜川县东南部。
  鄜州 治所设在洛交,领6县。
  洛交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富县东北部。
  三川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富县东南部。
  直罗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富县西部。
  甘泉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甘泉县东南部。
  洛川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洛川县北部。
  鄜城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洛川县南部及黄龙县西部。
  坊州 治所设在中部,领3县。
  中部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黄陵县平天村以东、沮水以北地区(不含仓村乡和店头镇)。
  升平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黄陵县西南部(平天村以西、沮水以南地区及仓村乡、店头镇)及旬邑县东北部(马栏乡和马栏农场)。
  宜君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宜君县地(不含云梦、县口2乡)、铜川市郊区西北部及耀县瑶曲镇。
  绥州 治所设在龙泉、领5县。
  龙泉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绥德县地。
  绥德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清涧县地。
  延福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吴堡县地及佳县南部。
  城平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子长县地及子洲县南部。
  大斌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子洲县北部及横山县南部。
  银州 治所设在儒林,领4县。
  儒林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横山县东部。
  抚宁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米脂县地。
  真乡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佳县北部及榆林市南部。
  开光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榆林市东北部及神木县秃尾河流域。
  夏州 治所设在朔方,领3县。
  朔方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靖边县东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南部。
  德静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榆林市西部。
  宁朔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靖边县东南部及横山县西部。
  麟州 治所设在新秦,领3县。
  新秦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神木县长城两边地。
  银城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神木县窟野河流域。
  连谷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神木县东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南部。
  府州 治所设在府谷,领1县。
  府谷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府谷县地。
  宥州 治所设在长泽,领1县。
  长泽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东南部及陕西省靖边县西部、定边县东部。
  盐州 治所设在五原,领五原、白池2县,白池县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境内。
  五原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定边县西部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部。
  庆州 治所设在顺化(今甘肃省庆阳县),领顺化、洛源、合水、乐蟠、华池、延庆、彭原、同川、通远9县,洛源县在今陕西省境,其余8县均在今甘肃省境内。
  洛源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吴旗县地。
  凤州 治所设在梁泉,领3县、两当、河池2县在今甘肃省境内。
  梁泉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凤县地、留坝县北部及太白县西南部。
  金州 治所设在西城,领6县。
  西城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安康市及岚皋县地。
  平利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平利、镇坪2县地。
  洵阳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旬阳县西部。
  淯阳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旬阳县东部。
  汉阴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石泉县北部、汉阴县凤凰山以北地区及宁陕县东南部。
  石泉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石泉县南部、汉阴县凤凰山以南地区及紫阳县地。
  均州 治所设在武当(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旧均县),领武当、郧乡、丰利3县。丰利县在今陕西省境,其余2县在今湖北省境内。
  丰利县 后唐故县,辖区约为今白河县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12-13 21: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jsjyx 发表于 2019-12-13 19:44
你的列表不准确,唐朝的山南道是地理区划,不为常制,只是时派官员观风、巡察、举刺,没有固定的“省会” ...

关于山南道,这个可以商榷。引述一段文字。从这段文字看,说是省会,未尝不可。

山南道 (大唐十道之一)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依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大唐十道,山南道即为其中之一,治襄州(今湖北襄阳),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之山,位于今湖北大江以北、汉水以西、陕西终南以南、河南北岭以南、四川剑阁以东、大江以南之地。山南道统荆、襄、邓、唐、随、郢、复、均、房、峡、归、夔、万、忠、梁、洋、金、商、凤、兴、利、阆、开、果、合、渝、涪、渠、蓬、壁、巴、通、集等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又分天下为开元十五道,其中山南道被分为山南东道(治襄州)和山南西道(治梁州)。关于山南道的设立与划分,陕西师范大学的史念海先生认为其位于终南山之南才能获此名,并非商华之山;“山川形便“”这一划分原则不仅具有军事意义,还与各地区的人口多寡和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厦门大学的鲁西奇教授认为唐代的“山南道”实为沿袭西魏北**“山南”的地域观念和政治格局而来,并非仅据“山川形便”所划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1

主题

324

帖子

331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331

IP属地:广东省

发表于 广东省 2019-12-13 22:15: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xZ700 发表于 2019-12-13 12:10
宋玉,襄阳宜城市人。

他出生在宜城,但是十岁就和屈原出去了。一直没回宜城。一直在钟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
钟祥历史文化研究会
“阳春白雪”史析
2010-05-27 14:52阅读:656
“阳春白雪”史析
柳勇
一、“阳春白雪”的来历与真伪
“阳春白雪”是我国古代的一支优美高雅名曲,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楚辞赋家宋玉的《对楚王问》。宋玉当时受宠于楚顷襄王,楚顷襄王游“兰台”,宋玉陪而作《风赋》;游云梦,又作《高唐》、《神女》二赋。可不久引起了唐勒、登徒子等人的妒嫉,他们向楚王进谗言,于是有“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名曲,也由此文而发迹。宋诗人梅询写道:“楚之襄王问宋玉,玉时对以郢中歌,歌为白雪阳春曲,始唱千人和,再唱百人逐,至此和者才数人,乃知高调难随俗……”几千年来,它泛变为一切高级文学艺术的代名词,被广传文坛艺丛。但纵观历史,“阳春白雪”虽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拈来挥去,却很少有人去研讨它的来龙去脉与真伪。
天下事,沧海桑田,变化迅疾,有些事很快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以致后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留下诸多悬案。而这“阳春白雪”名曲,从古至今,却留下些蛛丝马迹,可供研考。比如:历史上究竟有没有“阳春白雪”。有人认为,根本没有,所谓“阳春白雪”,不过是宋玉对楚王问的一个托词,是他臆想出来的幻曲。这种看法让人颇觉武断而无根据,因为没有可信的材料证明“阳春白雪”是宋玉的托词。而在一些名家的著述里,可以窥见是真有“阳春白雪”的。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刘禹锡、李白、杜甫、李商隐、李贺、白居易等这些有名望的文人,在他们的作品里,都有关于“阳春白雪”的记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郢客吟白雪》诗,就是其中一例:“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至于李白从悲忧的情绪出发,推断“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却不符合后来发展的史实。李白死后三百五十多年,进入公元十一世纪时,宋代一些名公巨贤,如欧阳修,司马光等,就加入了对“阳春白雪 ”名曲的传播行列,这恐怕是李白生前没想到的。北宋著名封建政治家王安石,他在一首诗中说:“折杨皇华笑者多,阳春白雪和者少;知音四海无几人,况乃区区郢中小;千载相逢始于慕,一时独唱谁能晓;古心以此分冥冥,俚耳至今徒扰扰”。宋代还有个诗人刘攽,他开始怀疑古时没有那首名曲“汉江东流不复回,郢人唱和安在哉?”,后来他实地考察,事实证明,古代不仅有此曲,而且流传到了宋代,他听后耳目为之一新,接着写道:“城头屋楼又清绝,尚有余音名白雪;三楚矜夸传至今,忽令栋梁有摧折。”清顺治十五年,有个学者周龙甲,通过研究,在“白雪亭”一文中阐述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古时不仅有“阳春白雪”这首名曲,而且还是两支曲子,并有先后之分。他在文中写道:“在昔天帝使素女鼓弦琴,因制此曲,则白雪得名较阳春更远。”
既然古时候有“阳春白雪”这首名曲,并为前朝诸名家耳闻目睹,那么,现时为何一点痕迹也没有呢?笔者认为,现实生活中有无此曲,尚难肯定。恐怕此曲原样很难搜求了,即使存在,又有谁能去鉴定甄别呢。但流传下来关于此曲的零星记述,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其历史渊源的重要旁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代是有此名曲的。
二、郢中故地——钟祥
“阳春白雪”究竟产生在哪个地方呢?宋玉对楚王问时说:“客有歌于郢中者”,这就为我们弄清何地是“郢中”提供了线索。要考究公元前楚国哪些地方叫郢,哪个郢又是唱阳春白雪的真址。
楚建国八百多年,疆域涉达五千多里。关于叫郢的地方,确是很多的。它曾根据当时政治和军事斗争形势的需要,把多处地方更名为郢。湖北省江陵县北的纪南城,在楚前期,楚文王迁都于此,名为郢都,又曾名为“纪郢”。后楚昭王迁都,迁到一个叫“鄀”的地方,这就是湖北宜城县西南、钟祥县西北处,名为“鄢郢”。后又有楚倾襄王到河南淮阳县改其地名为“郢陈”。楚烈王跑到安徽寿县也称过郢。除此而外,还有不少地方叫过“郢”。河南真阳称过郢州;湖北武昌县,东汉末期,魏、蜀、**鼎立属吴,吴在此置郢州管夏口;到了南朝宋时,这里还保留郢州地名。在这些称“郢”的地方中,究竟哪个是唱“阳春白雪”的真址呢?说来意外,一个也不是。
根据现在掌握的材料分析,比较可信的地方,是湖北的钟祥县城——郢中镇。钟祥县郢中镇,古时也称“郢”,而且起源很远。《左传》载,春秋战国时,今钟祥县城是楚国的重镇——郊郢。《左传》上记载的樠木、沈鹿、成臼、訾枝等地,都在今钟祥县治以内。宋玉陪楚顷襄王游的“兰台”,就在今钟祥县郢中镇内,现为钟祥县第一中学校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被统治的地域实行了郡封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这时的“郊郢”仍留其名,为南郡所属。楚汉相争,刘邦平定天下,在南郡设十八县,改原楚“郊郢”为郢县。王莽篡汉,又将郢县改为郢亭。东汉末又改称郢州。北周更名为石城郡,唐又复置郢州。五代时,这里仍称郢州,宋时置郢州富水郡。只是到了明中叶,这里出了个嘉靖皇帝——朱厚熜,因为嘉靖认为他当皇帝是祥瑞所钟,才改为钟祥,直至为今。
历史上还有许多重要记载,说明钟祥县的郢中镇,不仅在当时楚国称“郢”,而且是楚国当时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重镇。楚王在郊郢建有行宫。大凡盛大的歌舞活动,都在郊郢进行,因而人称郊郢是当时楚国的“陪都”,是“阳春白雪”的发源地。后来一些重要历史记载,也印证了这一说法。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引段玉裁的话说:“楚有二郢,都曰郢,别邑曰郊郢。”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记载也是如此。他称江陵为故郢都,称当时的郊郢为楚别邑。公元1163年,南宋孝宗隆兴元年,有个叫石才儒的学者,写了一篇《郢州风土考古记》,他在这篇著作中指出:“后世不博考详究,异口同辞,以今郢州(即今钟祥)为郢都,流俗信之……”他还说,郢州通荆湘川陕陈蔡汝颖之间,舟车往来,是水陆要道,这里有战国时楚大夫宋玉的故宅,汉代梅福炼丹的井,楚顷襄王游过的兰台山,还有“阳春白雪”这首高雅名曲的遗韵,令人神往。明诗人阮自华写了一首诗,更确切地证明了“阳春白雪”的出处:“客有歌阳春,阳春在石城(钟祥曾名石城),石城二三月,花与侬齐平。”
除这些文字记述以外,历代官吏豪绅,根据阳春白雪这首高雅名曲的来历,附庸风雅,在钟祥郢中建造了许多名胜,象阳春亭、白雪楼、听雪楼等。白雪楼曾与岳阳楼、黄鹤楼齐名于世,一度成为文人墨客的仰慕之地。这些名胜中,有的至今还可见到遗迹。
正因为阳春白雪出自钟祥,再加上这里风光旖旎,名胜很多,水陆交通方便,所以历代许多名人都不远千里,慕名前来。在这里追今怀古,写下了辉煌的诗篇。唐元和十年,著名诗人白居易,因上书革新政治,得罪了宦官,触犯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他在从长安到江州赴任途中,经过郢州(今钟祥),虽然当时他的心情非常不愉快,但这名扬天下的名胜白雪楼,他是不能不一饱眼福的。于是,他登上白雪楼,挥笔写下了《登郢州白雪楼》的著名诗篇:“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朝来渡门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有两种说法是值得澄清的:一是说宋玉对楚王问提的郢中,是指郢都,钟祥在楚国统治时,这里没有建过都,因而阳春白雪名曲不产生在这里;二是说,楚国曾在钟祥建过都,因建过都,阳春白雪名曲就产生在这里。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都围绕在“郢都”是不是今钟祥这个焦点上。而《对楚王问》这篇文章,宋玉对楚王说:“客有歌於郢中者……”是说在郢中唱歌,而不是说在郢都唱歌。这一字之差,显然有两种含义,是不能疏忽的。由此看,郢中指的并非郢都。再者郢中之地究竟建没有建过都,尚难肯定。在今江陵楚都纪南城,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也只推到战国中期。当然也不能牵强附会,说楚国在钟祥建过都。需要今后进一步挖掘文献和物证等方面的材料,考察地方民俗传说,从而对“阳春白雪”的故乡,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认识。
三、宋玉老家——郢中
宋玉大夫对楚王问时,对“阳春白雪”等名曲那么熟悉,随手拈来,信口引出,这不是偶然的,这与宋玉的籍贯很有关系。
宋玉是哪里人,祖籍在哪里?很早就有不同的看法。唐代诗人李商隐过郑广文故居诗:“可怜留著临江宅,异代应数庾信居。”杜甫送李功曹赴荆州诗:“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州。”这都是说,宋玉的老家在荆州。可是同一个杜甫,在另一首诗中又说:“宋玉归州宅,天通白帝城”。好象宋玉又成了归州人。附合归州看法的,在宋代也还有人。如此,宋玉的老家,不是荆州,就是归州了。其实不然,我们来分析这些诗人的诗意,并没有说宋玉的老家是哪里,只是说荆州和归州都有宋玉的住宅。住宅,这在当时那个多国相争,烽火频起,经常变动的社会背景里来说,是可能的。宋玉可能在荆州和归州,甚至一些尚不知名的地方去住过,后来人们传下来,一些有名之人去看过,并写下了诗文,这都是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12-13 23: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寿之乡 发表于 2019-12-13 22:15
他出生在宜城,但是十岁就和屈原出去了。一直没回宜城。一直在钟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襄阳钟祥是一家,你发的论述可以参考。但是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大家论述过。

我不引述历史文献。诸如:东晋历史学者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近代学者甘鹏云《楚师儒传》、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南宋祝穆《方舆胜览》、王象之《舆地纪胜》、清代《襄阳府志》、《宜城县志·修楚大夫宋玉墓垣碑》等。这些文献中均记载宋玉乃鄢城(襄阳宜城)人。

我只想引述权威的结论。方铭教授主编的四卷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材终于在长春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套应运时代需求的大学教材,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山西大学、安徽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20多所高等院校的相关教授历经3年多的时间集体编写、反复斟酌才定稿的,应该是具有相当权威性的。而“教材”,是正确知识和技能的载体,具有公认的稳定性、权威性和传播性。正是在这套大学教材第一卷(先秦文学和秦汉文学)评介宋玉的正文中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写出了“宋玉,楚鄢郢(今湖北宜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0

主题

1600

帖子

179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790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2-14 05:24: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峡大学 发表于 2019-10-22 15:49
三国演义是小说,拜托了。

三国时,荆州治所在襄阳,并不在江陵。

人家都在谈论历史,你一介小学生就不要在这附庸风雅的瞎掺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0

主题

1600

帖子

179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790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2-14 05:29: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千湖之城 发表于 2019-10-22 16:29
三小,你也可以看下三国志!另外三国荆州的最重要的要地也是江陵荆州。襄阳本是南郡下属县,刘表上任及当 ...

三小装模作样就是来搞笑的,其实屁都不懂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