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篮球迷 于 2019-11-10 17:46 编辑
对武汉市滑坡路小学百年校庆的感言
人生惧怕回眸,光阴难敌聚焦。只恨明白太晚,回报已觉茫然。这是我看校庆视频胡诌的感想,时间过得太快,好多事都忘得没影了,偶然翻看了校庆的视频,往事才一点点记起来。人一辈子就如网络热词说的那样,一晃就老,再晃就没。现在不说点什么,也许就再没有机会了。
相片中的男教员,是我在滑坡路小学上学时的一位很活跃的体育老师。姓胡,学生背地称之胡老油。给我们上过课,但没有过多的交集。他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是,所带的学校的各种运动队,如,游泳、乒乓球、田径训练队等。印象中当年专职体育教员就他一个,但上我们班的体育课却用指头数得出来。
体育教员一般是身材魁梧,行动生猛之类的人物,他的举止行为却要归于斯文之类比较合适。经他手下培养,本校出了好几名湖北队的乒乓球和游泳运动员。这个成绩的涵义我们当时并不明白,只是羨慕进了省队的学生可以改变下农村的命运。后来知道,专业体育院校有体育系和运动系之分,只有运动系的学生才有资格成为省队的运动员。作为小学教员向省队直接输送运动员,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因此,他在校是个很风光的人物。一般学生并不这么看,小孩子重外表,他打扮光鲜,油子头,拉练式的夹克衫,这跟当时艰苦朴素的风气背道而驰,所以他在我们心里没有好印象。
今年十一月五日是建校百年大庆,翻出这些老照片,哇!其他的一切都很模糊,唯独胡老师印象深刻。现在回头看,他真是非常敬业的人。现在一个金牌教练的身价不菲,胡老师当年一无图名,二无图利,好象他的个人问也迟迟没有解决,一心扑在训练上,可以说他的育才情结类似于圣徒殉道式的执着。据知情的同学讲,胡老师已经去世了。听后,让人扼腕叹息。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不在意周围的舆论,而且所做的好事也担心被别人忽略。两弹元勋邓稼先,长年隐名埋名在戈壁滩,回北京治病路过天安门时,一种久违了的似曾相识的陌生感,使他不禁感慨,问,若干年后是否还有人记得他们?胡老师是个平凡的普通人,作出的贡献也微不足道。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因基有一个良好的传承,只要做过有益人民好事的人,都会鼓励、号召其他人学习、礼赞、缅怀。因此,当我看到胡老师照片的那一刻,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
这次校庆才知道,我们小学的前身是教会学校。从教育经验上讲,这有别于中国式的传统教学,学习方式直接与现代教学接轨,起点高,资历久、办学实力强,难怪在校时,总听说本校被评为区典型、市典型,校风校纪也确实强于其他学校。
教育环境一直是受社会关注的问题,现在望子成龙成凤的人越来越多,更看重名校效应,只是这种福利我们是在糊里糊涂中享受的。得来时的容易,总会使人不懂得珍惜。一是当时读书不用功努力,二是过后也没察觉学校带给自己的实惠。这就淡散了与母校的感情联系,自然就不懂知恩图报。当然,文革的原因,也削弱了母校本应在我们心中的份量。回想这么多年,对母校的情况不闻不问,心里十分惭愧。
假如时光能够倒流,历史可以重演,我相信母校给予我们的恩泽会更加显著和突出,作为受益人会不遗余力地做出感恩的回馈。问题是,人生没有回头路,历史也无假设。再说,做人也不能没有底线,给好处就磕头谢恩,不给就翻脸走人。坦率地讲,滑坡路小学也的确给过我们许多的恩惠。
因为地缘因素,我兄弟姊妹四个都是该校的毕业生。我大哥四四年出生,.我五七年出生。我上学的时候,大哥己在外地工作。有一次,我翻看大哥的影集,看见一张师生合影照,其中有我班主任的身影。班主任大约十五、六岁的样子站在众人中间,我大哥说,那是他的老师。我很吃惊,相片中老师比学生还年青。大哥讲旧社会过来的人,上学年龄普遍都大。原来,普及国民教育与社会转型,还有年龄不匹配的问题,这对教学也算是一个挑战。由此可见,一所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渊源是非常深厚的。
我曾经听我父亲讲过一段往亊,说我大哥小学毕业了,要报考中学。当时大概是60年左右,正是社会经济困难时期,社会上流行读书不如做工挣钱的思潮。我大哥瞒着家里人,没有参加升学考试,我父亲知道后很生气。我父亲不是只顾眼前的人,总认为多读书对子女有好处,就找到小学领导解决我大哥的升学问题。开始,校方说我大哥主动弃权,事情不好办。后来,我父亲从单位开了介绍信,正式向学校提出申请,又从孩子的发展前途的角度去讲,最后打动了校方。再后来,学校通知我父亲,说帮我大哥找了个既不花学费,又能拿津贴的地方读书。当时社会经济落后,普遍的家庭条件也不好,这么优惠的条件就相当于天上掉了个大馅饼。结果我大哥上了邮电技工学校,校址在今天的武昌吳家湾的邮科所内。
我的父亲和大哥己经去逝,事后再谈这个事,使人非常感慨。当时没有关系、后门这档事,完全是公事公办。从结果上看,可以肯定地讲,学校为了学生的前途很下了一番功夫。办学,把学生的前途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仅此一点就值得人肃然起敬。
再从我的亲身经历讲,闷心自问,虽然自己学无所成,也没有做出值得别人夸耀的成绩,但是作为奉公守法的公民,一辈子坚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不危害社会,不祸患邻里,不给家人添堵,一生过得平静安稳。这看似平平淡淡的生活,以过来人的目光回望,人生难得平静安稳,因此说,这是人生最大的利益和实惠,而这一切无不要感谢母校从小对我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的扶正和培养。杜甫有句诗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描写春雨作用万物生长的过程,其中无形的、没有声响的催化正是母校教人育才的真实写照。作为受益人,我拿不出象样的东西回馈母校,只有将感激之情化为苍白的文字,以示敬仰之心。
这次校庆我没去现场祝贺,在此,我要对母校和为我们负出辛勤劳动的教师们真诚地说声:谢谢!祝愿母校越办越办,祝愿所有的教师幸福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