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岗油面 王家岗油面源于新洲仓埠。 新洲仓埠油面是在陕西抻面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成的一个面食品种。抻面是在周代“礼面”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秦汉时期称之为“汤饼,属于“煮饼”类中的一种;隋唐时期叫“长命”面,意为下入锅内久煮不断;宋元时代又改称为“水滑面”。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时任陕西同州知府的著名廉吏李长青(1711—1786)回新洲仓埠老家省亲,乡邻以鸡蛋手工擀面相待,谈话间李详细推介了陕西同州民间手工抻面的作法, 仓埠李姓族人得李长青指点,在其所述抻面基础上反复琢磨,大胆创新出一套包括和面、醒面、盘条、绕条、拉条、上架、抻拉、晾晒、下架、截切等工序的全新工艺,生产出细如银丝,洁白如雪,滑爽柔靱,久煮不糊的手工细面,因生产过程中须以香油盘条,故命为“油面”。此面一出,风靡鄂东大地,极受居民睛睐。时王家岗商人王鸿煌(1741-1817),终年往返新洲,成为新洲仓埠油面最大销售商。并与李姓生产商结下莫逆之交。 清乾隆末年,在其周旋下,部分李姓油面生产艺人到王家岗设铺生产,使这一油面生产技术传入,成为巴河两岸居民经久不衰的美食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