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5841|回复: 8

回老家过早 文/焉哉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3

3039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2568

东湖水王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9-12-21 16: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老家过早
                 文/焉哉
        在我湖北家乡一带,称早餐为过早。
        小时候我们家在大同湖唐嘴。那里比老家沙湖冷清偏僻很多,没有早餐卖,我们与周围住的农户一样,每日两顿干饭。
        那时我总盼着星期天、寒暑假的到来,这样就可以和我妈回老家沙湖,过几天街上人过的生活。从唐嘴到沙湖,我七八岁就走起,一直到参加高考上学,不知走了多少遍!但我每次回沙湖都很兴奋,来劲的很,哪怕母亲给一个很重的包我背着,或弄个担子我晃晃悠悠地挑着,都在所不辞!
        唐嘴离沙湖不远,也就二十大几里不超过三十里地。但那时交通不便,走很远都要靠两条腿。到沙湖要过三条河,穿过一条有十多里长,两边都长满芦苇的羊肠路,上沔阳隔堤走一段,下堤在张家大湾左弯右拐很长时间,就到了我时时惦记着的沙湖街!
       与小伙伴们疯那是少不了的事。
       最让我上心的还是到饮食店过早!街上的饮食习惯与乡下不同,一早餐两正餐。
        回沙湖喜欢到外面过早,是受我爸的影响。他有时到沙湖,哪怕外婆下好了肉丝面他都不吃,非要到外面吃。我与老爸不怎么对脾气,甚至处处作对,但在外面过早算是共同爱好了。
        民主街是沙湖的一条主街,现在这街还在,只是改名为胜利正街,青石板路换成了水泥路。
        街两边是老砖布瓦的民宅,大都只有一层。多数住户门口都堆着捆好的芦苇。为了把芦苇拍扁编席,街两边传出的啪啪啪响声不绝于耳,透露着沙湖街的热闹与嘈杂。
        从东到西,长蛇阵的街上不时夹着高大单间和联排门面,那就是公家的房子了。从东数起有棉花采购站、轧花厂、油厂、面条加工厂、沙湖小学、食品、影剧院、供销社、卫生院、粮所等等等等。按现在的眼光看这些单位是那样的原始、简陋,很不咋地。但那时的沙湖,在我这个乡里来的孩童眼里,就是大武汉,就是大上海,很了不得!
        民主街的中段,是我经常去遛达的地方。供销系统的各门市在这里密密排布:有大百货、小百货、竹器店、磁器店、书店、五金店、副食店、废品回收店让人目不遐接。
        但我最爱的还是饮食店。
        饮食店有几家,那最大的两家,一家是在,杨兴发巷子与民主街交汇的地方。但我经常去的是,供销社办公楼斜对面的那家,联排四间门面,进深一丈大几,落柱穿梁斗榫的架子屋。
        最东面的那间门面,顺街三口灶加一个大油桶炉子。其中两口灶是做馏粑的,另外一口是做豆皮的,大油桶炉是贴锅盔的。灶口都朝街。烧的是劈材树枝草把子。有一人专门在灶口添柴。听说这还是一个技术活,如果火候掌握不好,灶上的人就无法操作了。
        在做豆皮灶的背面,隔一点远向后还顺着三个炭炉子,一个是下汤圆的,一个是下面的,另外一个炉口上,永远放着一个特大砂锅,里面熬着鸡汤,那鸡汤味充满了整个店面,并飘出屋外!在这里吃面不管是荤是素,鸡汤都是要来上一勺的。
        我喜欢来这里过早有两个原因:一是店面宽敞,有位子坐着慢慢品尝。这店早餐的花色品种本来较多,加上对门,还有个炸油条面窝,卖豆腐脑、豆浆的店。紧挨着的是一个馒头包子店。这扎堆的买卖让我每次早餐前,还要斟酌对比选择一番!第二个原因是我的舅娘在这做收银工作,好象还负点责。由于这层关系,店里师傅和我都很熟,对我这个乡里来的小好吃佬很友好。
       店里有八九上十位师傅,有下汤圆的,有下面条的,有抹桌子打杂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做馏粑的沈么爷和做豆皮的江伯。虽然时间久远,但回想起他们做营生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久久挥之不去!
        沈么爷就是一年轻女的,因在家排行最小,年长的都叫她沈幺,小朋友们则喊她沈幺爷。她高高的个子,一张白白的好看的脸,且满脸的笑。
        她在我眼里就是一美女!
        没想到秀秀气气的沈美还是做馏粑的好手:只见她麻利地在做馏粑的平底锅里,用油刷扫了一通后,左巴掌稳稳托起一满盆发过酵的米浆,右手握勺快速均匀在锅里布满白白的一坨坨浆。我对着挂在墙上的钟默默数着,三十多坨竟不到一分钟!然后她在锅中心凹陷处加满水,盖上锅盖,围上逼气的湿巾。这时灶下的师傅把灶火摆弄到最佳状态。
        沈美接着把食客手里的馏粑票一一收齐。旁边另一锅馏粑已经熟了,她挑起湿巾,揭开锅盖。瞬间,随着热气的蒸腾,一股特殊的馏粑味在本不很宽的街上弥漫开来,吸引了不少食客与看客在灶前多围了一圈。我定眼一看,馏粑锅里的一坨坨已变成白白圆圆的粑,两块粑对合,拿在手上就是那内软外酥两面棕黄的馏粑。这馏粑可要乘热的吃,吃的时候那耳朵听到的是沙沙地响,鼻子闻到的是馏粑特有的香,舌头感觉到的是舒服的甜!
       与沈美比,隔壁灶台做豆皮的,是风格形象迥异的江师傅。
        江师傅是我舅娘的姐夫哥,我老表们都叫他姨伯,我随乡入俗喊他江伯。江伯四五十岁年纪,一脸的苍桑,很少言笑。穿着干净,袖口紧扎。虽动作不像沈美那样风风火火,但做事有程序,准头好。江伯做这一行已多年,靠匠人的执着及那手上的功夫,硬是把一碟四小块的豆皮,做得风声水起,名头很响!
        当年不仅在沙湖街及周围十里八乡,江伯的豆皮有口碑,远在汉口,我一叔叔就评判道:什么老通城的豆皮好吃,比起江师傅的那可是差远了!
        我爸也是江伯的绝对粉絲,只要上街稳的是要上江伯那来一口的。当老师的他还归纳了江伯豆皮的几个特点:一是好看。豆皮皮上因糊了鸡蛋,其底色是蛋黄色,又加上在锅里两面一炕,而形成的那种特有颜色,很是油光鲜亮,特别诱人;那碟上豆皮四寸左右见方,江师傅又将它似切开非切开分为四小块,这四小块如果把它们叠起来,那可是齐刷刷的一般大小;再看豆皮皮子的厚度绝对都是一分硬币的厚度,匀称的很!二是香喷。江师傅的豆皮起码有五种香气:炸猪油果子的香,豆子与米混合磨成浆的香,炒糯米饭的香,榨菜的香、爆葱花的香。三是好吃。也说不出怎么个好吃法,就是吃了还想吃,老念着它!我也经常吃江伯的豆皮,与老爸有同感!
        有人说小时候养成的口味,老大了都很难改!
        这么多年,我南去北往到过不少地方,也吃了很多地方的豆皮,没品出我想要的味道!甚至有的吃在嘴里,如同嚼蜡,难吃的很!
        几十年后当我专程回到沙湖老街,站在那家老饮食店的门口,仿佛又看到:江伯在已弄好的一大块圆形的豆皮皮上,打上两个鸡蛋,再用蚌壳做的蹚子把蛋仔细地涂抹在整张皮上,然后两手一提,皮子翻了个面,再依次放上糯米饭、猪油果、撒上榨菜沬及葱花,并包裹妥当切成方块。这时灶里火又烧旺了。让我最惊骇、也是最期待的那两锅铲猪油也下锅了!
    ……青烟散去,我回到了现实:街还是那条街,房子还是那房子,但斯人已去!再也吃不到我小时候吃的那种味道!这种遗憾与惆怅,也算是一种乡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3

3039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2568

东湖水王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9-12-21 17: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timg_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3

3039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2568

东湖水王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9-12-22 12: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回老家过早》随感
               文/泥划子(李建华)
      《回老家过早》一文在全国各地的沙湖老乡中转发。“焉哉″此文,何以焉哉?看来是深入人心,产生共鸣。而“焉哉″者,何其人也?大家都渴望知道。
           近几天,我接到了不少电话和微信,有我很熟习的老乡,也有一些我不太记得起的老乡,他们都是听说作者是我的姨老表,激切的向我核实这个关系,打听作者真名,我几天也似乎成了一个“红人″。
   
         作者确实是我嫡亲姨老表,
比我大几岁,大名叫杨烈骏,也叫鄢烈骏,因多种原因,所以上学时改随母姓。关于沙湖,我与老表有说不完的儿时回忆;大湿地、芦苇荡,更有我们讲不完的故事。
          《回老家过早》来自作者儿时真实生活,文章朴实无华,行文流畅,情感丰富。作者对儿时沙湖过早描写,生动形象,真实细腻,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也可以说让人口水直流)。将大脑的复杂记忆,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井井有条地跃然纸上,这种提笔信手而来的佳作,足可见作者的文学功底,文字造诣。
          作者通过对儿时回老家沙湖过早的情境描述,表达作者对故土沙湖眷恋。然而,读者对此文的热传以及对作者的打探,这才是最最令人兴奋鼓舞的。它再次证明,无论社会怎样变化,无论离开故乡多远多久,乡情乡愁永远是凝聚老乡友谊与情感的永不磨灭的力量。那深藏在内心深处的乡情乡恋,就像一团团深藏于地核的火山,不轻易的就冒出地表熊熊燃烧。
      《回老家过早》像一杯清泉润人心田,像一杯清茶让人品味。它是记载沙湖历史,反映沙湖民俗风情及饮食文化的不可多得的收藏史料。它又像一位大魔术大师,变出了我们心中久违的儿时早点美味,撩起了我们的食欲,让我们垂涎。
      《回老家过早》,这一标题,也是一个邀请函,一个倡议书,一个广告语。愿此文影响分散在各地的有识之士,投资沙湖,建设家乡,带动沙湖古镇旅游文化及餐饮文化,再现当年的老街情形,吃到可口的正宗的沙湖早点。 到时  “回老家沙湖过早,由老表我来请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67

460

主题

7113

帖子

8960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960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2-22 21: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3

3039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2568

东湖水王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9-12-23 12: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版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8

82

主题

530

帖子

732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732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9-12-29 20: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口气读完了老仙的《回老家过早》,就象干渴的人一口气喝完一碗清泉沁润肺腑---好文!
沙湖与我的老家西流河隔湖相望,一脉风俗。一对馏粑,那是儿时的回味;两张豆皮,堪称乡愁的浓缩。虽不是山珍海味、满汉全席,那细腻的描述,情切切,意浓浓。看当今文坛乡愁诗文多多,感人肺腑又有几许?《回老家过早》无疑让读者倍感亲切。
孝感作协的潘兵华老师写了很多乡愁佳作,是我最佩服的乡土作者,但因地域乡俗不同,很难有与《回老家过早》一文一样的亲切感,大概是鄂人不大习惯川莱般的因素。
《回老家过早》是带着乡愁、情感而写的,方能有拨动心弦的功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123

2万

主题

60万

帖子

7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人在天涯ξ灵气袭人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5996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20-1-24 04: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动形象,真实细腻,让人身临其境。
活着应该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涉世未深,我会陪你看遍世间繁华;如果你历尽沧桑,我会带你坐十遍木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

主题

20

帖子

27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27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0-3-30 13: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