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浙江
- 精华
- 2
版主
   
- 积分
- 2279
IP属地:浙江省湖州市
|
本帖最后由 蕲云看落叶 于 2020-1-4 23:23 编辑
我对语文的爱好源于我的高二语文老师,她姓汪,一米六的个子,瞄着淡淡的眉毛,常常穿着牛仔裤,显得身材苗条。
高中的课程多且作业繁重,一整个上午我都蹲在教室不出门,在所有的课程中我对语文是最期待的。
汪老师的课上印象最深的当是作文课了,她不仅和我们讲了如何写作,还提到了古诗的写作技巧,比如移情,辞藻渲染,烘托氛围,她不仅拿出具体的诗来讲,还拿出她自己写的一首诗写在黑板上作为例子,我们都惊呆了,我原以为能写诗的人都是古人,没想到汪老师我会写,那首诗我已经不记得了,不过汪老师才华横溢的形象在我心目中重新树立了起来。
在汪老师的要求下我们班上每个人都要求写四个句子,最后一个字要压润,我也写了一首交了上去,内容和老师的评语都不记得了,这次古诗文课程印象却很深。
后面的语文课基本是老师要求我们一节课写一篇作文了,老师给每个人发了一侧厚厚的作文本,还嘱咐我们毕业以后好好保存,那个学期的语文课都是写作文,每次写好交上去后老师都会把我们班和二九班的作文互换,每人一本互换自己帮别人批改,这一下子燃起了我们的兴趣,我记得有一次帮二九班一个学生改作文,字迹清秀,好像是个女学生的,于是洋洋洒洒写了三页评语,写的比作者还多,写好交上去后渴望能得到老师和原作者的反馈,结果却很失望,过了一周汪老师才在课堂上说以后批改作文不能超过一页纸,我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除了互相改作文,汪老师还发起了订阅文学名著的活动,老师说是和出版社合作,反响不是很大,订的人不多,我极其兴奋的定了一本简爱,只需要十块钱,等我拿到那本书却是厚厚的一本书,真是有点不好意思,不知汪老师帮我垫付了没有。
汪老师还不时的和我们说一些国内中学生征文比赛通知,我于是趁着课余时间写了一篇乞丐,写了大概有两千多字,我不好意思给汪老师批改,就悄悄寄了出去,指导老师写的却是汪老师的名字,一个月后的早晨,一页证书被一位陌生的阿姨从窗户里递了进来,然后由我的同学传到了我的桌子上,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我获得了一等奖,我很不好意思,因为我班上只有我一个人参加,也许是我写的字比较多的原因吧,因此将证书深深地埋在书里。汪老师似乎也明白我害羞的性格,上课也没有当众表扬我,一切似乎那么顺理成章。
那段时间作文写的好的会有机会印成铅字发给每个人学习的,老师偶尔还会拿出一两篇出来分析一下出彩的地方。我的文章老师都是给48分(满分60),我不甘心,于是暗自发力希望自己的一篇也能印在上面,终于有一次的文章要求不再是议论文了,我终于可以发力了,我模仿廊桥遗梦的手法重新够构造了结构,于是满怀期待的交了上去,不过隔了一周才发了下来,我急不可耐的打开一看,52分,这分数完全够得上发表的了,可惜这一次语文课老师没有再挑优秀文章出来全校传阅了,心里不免有些失落,不过汪老师给了52分,这已经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了。内心十分激动。
到了高三后语文老师换了一个60多岁的老头,个子矮,额头突起,像是南极仙翁一样,他叫我们写作就是三段论,一段起一句话,然后就举例子,不会举例子早读时就让我们死记硬背几个事例,语文课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这三段论写议论文的方法似乎很有名,我复读时每次碰到议论文也是这样写,结果被我的语文老师发现了,这位语文老师风流倜傥,水平很高,他专门开了一节课讲议论文的写法,特意拿出我的三段论议论手法分析,还笑着说这是现代八股文,真是个高人。
我对高中课程的热爱全部在语文课上了,期间也发表了几篇文章在校期刊杂志上,课余也读了很多文学名著,这些都要感谢我的高二语文老师。
我复读时也是有幸碰到了一位语文老师,他在课堂上还特意花了一节课来怀他的语文老师,顺便把他写的挽联写出来让我们学习,这算是我印象最深的了,汪老师是直接拿出她的一首诗来作为例子,而这位语文老师却直接将他的对联拿出来作为例子和我们讲如何对仗工整,我不免内心暗自佩服。
复读时语文老课也是最轻松的,最开始晚上语文晚自习语文老师直接把他的电视里抱到教室里放电影给我们看,于是教室里男生女生坐在一块说着悄悄话,语文老师拿着白色保温杯偶尔在教室外面转一转,那温馨的场面好像大家都是一个大家庭一样温馨极了。
复读课程繁重,压力也大,于是同学们都在语文课上做其他科目卷子,我很少看到语文老师发火,但那一次语文老师上课是发火了,他用力的拍了一下讲台,然后不好意思的在那擦灰尘,说到,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远比其他科目分数高,你们要在语文课上多下功夫,同学们并没有老师生气了,反而压抑的课堂活跃了起来。
复读时语文课也是多以写作为主,虽然高考作文题目多出现议论文,但语文老师却估计我们多写抒情散文,这也是让我很欣慰的,果然那一年高考是要求写散文,因此我写起来也得心应手。
复读的生活条件艰苦而又枯燥,我对六个科目的老师印象都很深,可能是我在用心学习的缘故吧。
如今时隔多年,也不知这两位老师怎么样,他们应该也桃李满天下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