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九大重点工作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对所有建档立卡脱贫户开展“回头看”。 重点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突出问题。 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迁扶贫、自主脱贫、驻村帮扶、保险保障等六大提升工程。 总结推广“产业双保险”“防贫保”“135生态养殖”等经验模式。 ■ 提升文化软实力。 打造咸宁文化产业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5%。 深入挖掘咸宁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非遗保护利用。 推进“四馆三场两中心”建设。 加快羊楼洞“万里茶道”申遗步伐。 打造一批高品质文旅“套餐”。 ■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25%。 实现年度专利申请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增长11%以上。 完成科技成果登记60项,转化科技成果60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5亿元以上。
二、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 狠抓项目投资。 持续深化“三抓一优”,继续实行“五个一”机制,抓好3个省委、省政府督办项目,150个省、市重点项目,56个10亿元以上续建和新开工项目。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超过3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超过10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超过100个,新开工产业项目超过100个。 ■ 促进消费升级。 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和“荆楚优品”工程,健全城乡流通网络体系。 建成一批多业态融合发展大型综合体,创建“放心消费”示范城市。 深化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建设,打造华中“养生福地”。 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 提高开放水平。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开拓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 推进外贸“三项工程”,建设市外贸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推动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融合发展,争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支持湖北·通城万雅进出口商贸交易中心发展。 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和优质项目。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 加快建设特色产业。 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咸宁行动方案”。 引导企业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机器换人”。 做大咸宁军民融合产业园、赤壁军民融合应急产业园,壮大12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 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持续抓好新兴产业培育,打造中部地区极具特色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4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6.5%。 做强做优一批生物医药产品。 深入实施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工程。 ■ 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实施“万企上云”工程。 开展“一县一品”质量提升行动。 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通过国家验收。
四、加快建设美丽咸宁
■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战役。 继续开展非煤矿山整治“雷霆行动”,深化矿山复绿及综合修复利用。 ■ 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 坚决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 开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专项整治。 持续压实河湖库长责任。 完成“五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任务,新增7个生态乡镇、50个生态村。 ■ 优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精准划定“三区三线”空间格局。 严守285万亩耕地红线。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制度。
五、全面深化改革创新
■ 加大改革力度。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生产要素变革。 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 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细化投融资模式改革。 ■ 支持创新创业。 以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富有活力的“双创”生态系统,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市。 深入实施“南鄂英才”计划、“院士专家咸宁行”活动、“招硕引博”工程,优化实施“回归工程”,激发创新活力。 ■ 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积极培育民营经济全省100强企业。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力争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10亿元。 进一步创新完善企业开办“511”模式,力争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5万户。 加快推进区域性统一评价工作,着力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六、推进区域协调融合发展
■ 扩大区域合作。 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 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推进全域旅游一体化。 推进科技创新一体化。 推进区域城市合作一体化。 ■ 高昂市区龙头。 坚持“一公三生”,从解决“城市病”突出问题入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做大做强饮料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奋力冲刺全国百强高新区。 ■ 做强县域经济。 支持咸安区打造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崛起先行区和对外开放示范区。 支持嘉鱼县打造长江临港新城、建设湖北经济强县。 支持赤壁市争当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打造绿色产业展览交易基地、应急装备制造基地、休闲度假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 支持通城县打造回归创业先行区、通平修合作示范区和湘鄂赣区域边贸中心。 支持崇阳县建设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先行县。 支持通山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
■ 培植特色农业。 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推进千亿农产品加工工程。 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 建设美丽乡村。 巩固“五线五治”成果,创建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 探索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模式。 积极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新建“四好农村路”“美丽农村路”800公里。 ■ 优化农村治理。 深入实施“三乡工程”,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 引导承包地“三权”分置,支持有经营性收入的村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 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