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点六,居家隐患 煤电水气多事故,意识薄弱防不住 在燃气管道建设滞后的乡村,农民大都使用液化气瓶作为承装工具。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农户家中的液化气瓶、连接管道严重老化,大多是不合格的气瓶,并且它们经常被随意摆放,有的旁边甚至堆积起木柴,成为家中的“固定危险源”。 基层政府多对这些气瓶底数不清、状况不明,相关监管流于形式。受访基层干部告诉记者,目前部分地区办理气瓶使用登记时,均是象征性地登记,未形成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相当数量的“黑户瓶”流入农户家,安全隐患大。 部分基层干部认为,通过信息化管理,建立气瓶生产使用全流程大数据平台库,是解决气瓶管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时,各地在推行新气瓶时应更多考虑到村民的接受能力,给予适度财政补贴,帮助村民尽可能完成液化气瓶的转型升级。 除了用气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居家生活中还存在不少隐患:家里用电线路布置不规范,接线多,漏电、触电时有发生;冬季用煤炭取暖一氧化碳中毒多发,防不胜防;自来水供给未全覆盖,有些地方群众还是自家打水井取水饮用,水质缺乏保障…… 记者调研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乡村地区安全意识薄弱。不仅群众没有对安全隐患保持警惕,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也没有宣传、指导到位。如据群众反映,华北某地在推广清洁煤时,发生多起中毒事故后,村里才跟村民讲相关注意事项。二是发展条件限制严重。跟城里相比,不少乡村地区用水等生活配套措施仍比较滞后,导致群众很难实质性解决某些安全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费用成本是影响治理这些安全隐患的一大“拦路虎”。如华北某地进行壁挂炉改造,鼓励群众冬季用壁挂炉取暖,但一个月好几千的消费使群众望而生畏。 盲点七,垃圾围村 焚烧掩埋河水冲,环卫设施难利用 农村垃圾治理、人居环境整治,事关乡村居民的幸福感。记者在内蒙古东中部农村走访发现,农村基础设施欠缺、环卫体系薄弱,垃圾处理随意等问题让人担忧。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某村,村口堆满了烂菜叶、柴草以及各类生活垃圾,形成一个10多米长、1米多高的垃圾堆。半月谈记者看到,里面的生活垃圾直接被焚烧处理,留下一层厚厚的黑灰,旁边的铁丝网已经被烧成黑色;没有点着的烂菜叶等散发出腐烂味,滋生大量蚊蝇。 该村村民告诉半月谈记者,2016年前后村里给配备过垃圾桶,三到五户共用一个,但用了一段时间垃圾桶就坏了。直到现在,村里也没有形成垃圾处理体系,既没有设立垃圾倾倒点,也没有专门人员清运,村民们只好把垃圾扔到村口或河沟里。 记者在该村西边河道旁看到,大量垃圾随意倾倒在里面,蚊蝇乱飞、恶臭扑鼻。“大家都习惯把垃圾扔沟里,一到夏天发大水,就被冲走了。”不过也有村民担心,如果垃圾量太大,堵塞了河道,汛期时洪水可能会漫过堤岸,淹没两边的农田和村庄。 某村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政府推广建设垃圾焚烧炉,但规划不合理,选址不恰当,导致垃圾焚烧炉利用率很低。一些垃圾焚烧炉建在离村子较远的农田里或河道边,甚至建在公路边,村民把垃圾送往焚烧炉需要打包、运输,不甚方便。加之当地村民长期以来习惯于将垃圾填埋处理,或在自家锅炉里焚烧,因此政府集中建设的垃圾焚烧炉成了“空炉”。 针对部分农村垃圾治理不力、人居环境较差的状况,受访专家建议,合理规划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加快推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同时借鉴“垃圾兑换银行”等经验,创新农村垃圾治理机制,激活农民美化乡村人居环境的积极性、参与感。 盲点八,高价彩礼 因婚致贫花大钱,变革婚俗反遭嫌 高价彩礼作为农村痼疾,在一些地方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理办法。时至今日,娶媳妇的家庭因婚致贫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我认识的一位患有轻微智力障碍的妇女结婚都要10万元的彩礼,在我们县,13万元的彩礼很正常。我们县彩礼并不算多,交界的其他省的一些农村彩礼接近20万元,还不算下车费等费用。”西部某省的出租车司机杨立雄说。 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的彩礼也常常让美好的婚姻变成家庭矛盾暴发的火山,一些地方的离婚率近年来快速上升。 在某村的一名红白理事会理事感叹,现在嫁女儿就像卖女儿,亲家间讨价还价,一言不合就翻脸。谈不拢伤感情事小,有时候甚至升级为打架伤人流血事件。乡里有好几个光棍村,结婚难更加剧了彩礼重。 “抵制高价彩礼,倡导移风易俗”“嫁给爱情不嫁给彩礼”,尽管不少农村地区打出了反对高价彩礼的标语和口号,但宣传效果多挂在墙上,提出的措施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很难落地实施。 农村地区部分红白理事会在宣传抵制高价彩礼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影响力较弱,效果不明显。有村民坦言:“村主任给儿子娶媳妇都要花十几万的彩礼,红白理事会说话基本没人听。”一些村干部说,红白理事会说少了没用,说多了被村民嫌弃甚至戳脊梁骨骂。 对此,基层干部建议,在严格监督党政干部、公职人员搞天价彩礼的同时,仍需在宣传上“加马力”,以扭转旧观念。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很多农户不愿为之,但为了“脸面”不得不为之。要大力表扬零彩礼典型、推广集体婚礼、明确移风易俗先进家庭可享受的优惠政策,真正改变群众的“面子观”。 盲点九,网不设防 “黑网吧”招“小顾客”,游戏上瘾迷情色 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对互联网的需求日益加大。记者发现,在一些流动人口多、加工制造业繁荣的村镇,“黑网吧”滋生不少问题。不少“黑网吧”是村民利用自家房子,简单布置好电脑等设施,然后就开业了,极少有人办营业证等执照。 “黑网吧”大多“脏、乱、小、差”,面积二三十平方米,电脑二三十台,只有一个出口,没有设消防通道。房间内十几条电线和数据线裸露纠缠在一起。上网者在其中还可随意抽烟,很容易引发火灾,酿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 到了暑假,这些农村小网吧的顾客基本上都是未成年人。某网吧老板告诉半月谈记者,“吃鸡”“魔兽世界”“英雄联盟”等几款网络游戏最受欢迎,小孩都是三四个结队一起来网吧玩,经常一玩就是一整天,爷爷奶奶来叫才回家。 尽管国家明令禁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但在不少农村,这一规定形同虚设,许多网吧并不核对登记上网消费者的有效身份证件。一网吧老板坦言,没有执法部门到村里查过,也不知道国家有这方面的规定。 记者调查发现,“黑网吧”经营者往往对上网人员管束不严,根本不安装不良信息拦截软件,甚至主动提供含有不良内容的网络链接和视频文件。 除了网吧这种固定上网场所,手机等移动互联网平台治理也不严格。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成为低俗色情、虚假事实等内容的多发地。据了解,仅今年上半年,宁夏固原市就处理了违规快手主播账号25个。 治网不严、网不设防,让一些村民和留守孩子沉迷在互联网虚假狂欢中,整日狂刷短视频,送礼物,不仅消磨了奋斗精神,也导致一些矛盾,引发家庭不和。 专家建议,应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监管,强化农村等重点地区的日常检查,严查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行为;完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黑名单制度,对严重违法违规经营者实施市场禁入和信用惩戒。 盲点十,关怀缺位 留守村庄少“温度”,电子产品成陪护 如今的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乡里村里大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缺少关爱和陪护,让这些农村留守老人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失去情感的温度。电子产品的进入,日益“打包”了孩子们的生活。 一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说,外出的父母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为方便联系给家里留下的智能手机最终都成为小孩的游戏娱乐机。可留守老人往往缺少教育孩子的方法,看到孩子用手机打游戏基本撒手不管。 相较于城里孩子,农村儿童没有游乐场、图书馆、运动场这样的场所可以出入,课外生活单调。有的农村家长用手机“哄孩子”,让他们能玩多久是多久,以致孩子养成手机依赖症。一名到西部支教的老师告诉记者,他发现上课、就寝时间,都有学生在手机上看电影,甚至上黄色网站。 电子产品正成为农村孩子成长的重要陪伴者,由此带来的农村孩子近视高发、孤独自闭、价值观混乱等一系列不良影响,日渐凸显。 根据教育部的通报,农村学生的视力不良上升速率已经开始超过城市。2019年8月,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显示,乡镇农村儿童的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明显高于城市儿童,且主要用电子产品看视频和打游戏。 另一方面,不会“触网”的留守老人孤独感与日俱增。留守老人只有在逢年过节子女回来时才能享受天伦之乐,其余大部分时间是独守在农村。而且,大部分农村没有老年娱乐中心、养老院,每天除了晒太阳、看电视,留守老人基本没有什么消遣。当老人患病时,这种孤独感倍加强烈,有的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让农村留守老人和孩子能“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关键要靠乡村振兴、乡村发展来解决农村的“空心化”问题。近几年,各地返乡创业的青壮年越来越多,这些有头脑、有干劲的年轻人扎根乡土,是乡村治理及乡村发展的生力军,有望为过去沉寂的乡村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来源:半月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