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二百零六集) 罗国正 (2020年1月) 2891、明朝书画家倪元璐主张:“以性灵传笔墨,以绳尺传才力,以学问传意思,以道理传兴会”。“凡画不性灵不法,不绳尺不法,不学问不空,不道理不怪。此皆以小离为其大合”。“意山而山,意水而水,亦似云行,亦似雨起,别有天地,非必画理。坡公有言,不在形似,吮毫之徒,未有明此”。“惟淡故远,非简不奇”。“我法自见,为可贵尚尔”。 倪元璐是注重传统的传神思想,并将画家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性有机结合,他推崇苏东坡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美学观点和审美个性,认为绘画和文学创作有共同的审美规律。 倪元璐是天启二年进士,在仕途路上较为通畅,他先后担任要职:编修、国子祭酒、兵部侍郎、户、礼部尚书。李自成打入北京,他自缢而死。他书画俱工,所画山水,喜用皴法大、小斧劈、不屑于描头画角,效果达到苍莽葱郁。由于他有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官场经历,又长期积累书画创作经验。所以,能留下一些美学的心得,是非常自然的事。不幸的是,他刚好遇上大时代的变迁,凭一己之能,无力回天,终以悲剧结束。这类悲剧,在历史上不乏例子。在现实中,也很少人能顺顺利利地渡过一生,这是人们值得反思的大问题。虽然他官做到很大,令他长久留名于世的,主要还是他的美学理念和文学、艺术。 2892、明朝文学家张岱认为只有深静、灵敏、具足文化素养的有闲之士,才能真正欣赏到自然之美。张岱这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很多人一辈子没有闲过,身心除了睡觉外,基本上没有宁静过来,文化素养也不够水平欣赏到自然之美,这样渡过一生,真是个大遗憾。欣赏自然之美,其实是主客体的互动过程,以主体的心得到愉悦、怡情为落实,是身心在宁静、安乐中的一种享受,从中感悟主客互动之道,互存之道,感悟出美的境界,感悟出生命的真谛。 2893、明朝画家陈洪绶主张绘画要:“气运兼力,飒飒容容”。画作的神品是“至能若无能”。他将画家分为四个层次:“画者有入神家、有名家、有作家、有匠家”。他认为画家要“唐之韵,运宋之版;宋之理,得元之格”,方可“横行天下”!他认为当下的弊端就是“今人不师古人,恃数句举业饾饤或细小浮名,便挥笔作画。笔墨不暇责也,形似亦不可比拟”。他主张绘画要结构上“部署法律”,“虽千门万户,千山万水,都有韵致”。 陈洪绶的美学观点主要是继承传统绘画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意趣。他这些观点的确立,与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早年跟蓝英学画,后又跟刘宗周习理学,召为舍人后,在宫中作画,有机会临历代帝王像,纵观宫内藏画。清军入后,出家云门寺,一年多就还俗。后来曾在绍兴、杭州卖画。与北平崔子忠齐名,有“南陈北崔”的说法。他平生作品甚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