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列兵

- 积分
- 3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诗歌欣赏
陈小锁
人间辽阔,你不动声色
1.
我安静地坐着,小区出门证用完了
2.
说是春天了
道路宽阔,足够我
在行车道上
和才醒的春风,听
街道办事处的广告
3.
没有人的地方,有清静
它从城外的低山下来
迎春花还在山腰,她很疼
没有分娩的音讯里
多了一丝不挂
4.
城里是迁移地
每个窗口种植的女子
她们不露面
她们守在一个幻觉的边框上
和东面来的一阵风
说:不需要化妆
5.
有人叫卖
这是上一个春天的事
她说:种了满窗的阳光
转身时,已倒在地板上
光明里,分明有一丝血色,正在中毒
6.
小桥横着
没有人观赏,才直腰肢的蜜蜂
戴着口罩,远山雾一般地打着令旗
都是哑语
7.
都空出来了
草地和风。分明倒毙在地
分明弱柳老了三分
8.
挥手,和扑掉身上的尘挨
都听不到声响
像深谷,没有鹰飞起时
每一株欲抬头的诗意
没有人说出来,也没有人走出来过
———北屿
在品读北屿老师这首诗之前,我们先谈谈张力。张力就是指诗歌意义的外延宽广度和内涵深浅度。而在新批评家们看来,诗歌总是由“语象”组成的。所以“张力”首先存在于这些语象里。一个诗歌语象外延宽广,同时又具有内涵深邃的特质,那就是“张力”大的诗歌语象;反之,一个诗歌语象外延很窄且内涵浅显,那就是张力小的语象。审视一整首诗歌,诗的张力越大价值越高,张力越小越无价值。即如泰特所言,好的诗歌应当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从最极端的外延意义,到最极端的内涵意义”。换句话说,好的诗歌就是具有最大张力的诗歌,把诗歌语象的“张力”大小作为评价这首诗的价值的主要标准和尺度。
纵观 全诗,以最近国人甚为关注的疫情为创作素材,以肃静的氛围贯穿整篇,而且层层递进。
第一节,绘出了整体社会大环境,也定下了“静”的基调。这节交代了那些独守在家的人。不出门,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安静”一词看似平淡,却有着很大的“包容”力,它恰好与出门证的“用完了”,形成语感的上反衬
第二节,语感上每句都是正反力量的碰撞与拉扯,从上下文来看,“说是春天了”,是春天也不能说是真正的春天;道路虽宽却在疫情的时候是窄的,“足够”一词用得好,对应后文的“才醒”,春风醒了,但才醒,说明醒与非醒有一个过程,也充分说明疫情来得突然。那个广告,看似平庸,却独具匠心。广告在人看来多半是无聊的,但连这苏醒春风都在认真倾听,这广告就有了外延的声音与展开的意义。
第三节,用了看似废话的重复,却是一种巧妙的暗示。“没有人的地方,有清静。”没有人,往往就是清静的,这种强调的重复,这种没有人的情境,实际上包裹了一种声音。其实是危机潜藏,如果危情爆发后哪有清静,是不是? 下面三句,对一些人有些难以理解,需要耐心揣摩。迎春花还在半山腰,一种“非来”的状态,但即将到来,暗示着春天也将真正到来。低山,有着灾难把大山压低的意味,是错觉手法。半山腰,说明胶着的状态。而“分娩”一词,从母体到新的生成,预示着一些本源的真,经过苦难,会依然如故。春天看似千疮百孔,但经过磨难的春天,会更显光鲜。“它从城外的低山下来”,这里的“它”没有用人字旁的它,当然是外来的,是指外来的灾难,它压低了山,庝痛了春天,但春天依然如坚强的母亲,分娩出婴儿般希望的呐喊,“一丝不挂”引向了新个体的纯粹之心。
第四节,写护士,护士看似是一类人,但这里的“护士”具有广义,泛指保护国人的战士,“窗台上的女子”,是希望之花,是阳光使者,她(他)们用纯粹的心,守护灵魂的家园。她们顾不上化妆,也无须化妆,她们也是最美的。
第五节,春天(成功),必须经过冬寒的洗礼,经历流血流汗的牺牲,这节刻画了在“抗战”一线牺牲的勇士,他们是扛旗人,所以用一种牵引力引向“阳光”(她说:种了满窗的阳光。),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叫卖”,这词我琢磨过,可能有暗讽的味道,讽刺那些光喊口号的人,而那些默默无声的奉献的卫士,才值得歌颂。对应诗题中“你不动声色”。
第六节衔接上节,英雄是旗帜,然后,一群群人跟在后面,形成了团结的整体。巧妙运用“哑语”,是和灾难做无言的抗争的“静”力。
最后一节呼应诗题,形而向下的视角描绘了山谷的草,有着升腾的诗意,因为对应鹰的飞翔 。有些摸不到的东西就像内在的精神。可以引导人们,从容地面对一切。“没有人说出来,也没有人走出来过”包裹着浓缩的的诗意,带读者深入这精神的家园。
读完全诗,我在想,诗人写诗的时侯,脑海里浮现的应是一幅心动则意动的画面,“安静”在他的笔端,每一个个体都有人性光辉的映射,等待读者的深入欣赏。
总结全诗,诗人如同慢慢构造一个大房子,而灵魂居住其中,加上一些“血肉”的线条,让整篇文字趋于完整,产生充满张力的诗意空间,只要用心的读者,就可一览其诗中精彩。对于当今国人甚为关心的防疫事件,众多人留下诗作,可太多的诗作则是感性的表明了某种倾向,某些情感,或歌颂,或批判,但缺少了诗的意味。而诗人北屿,难得是抹去了一些原有的东西,道出了一些“说不出来”的话,让诗的“意”,止于“义”,而达意境之“意”!充分遵循了诗性中普遍的一点,诗则是世态与心态的艺术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