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3-6 12:40: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石板路,石台阶,一座北宋古塔立于古道中间,这是十方佛塔了。此塔和三千佛塔构造相似,只是一层塔身,所刻:南無多宝如来;南無阿弥佗如来……等等佛教经刻有所不同。
沿四十八级台阶,右行至唐风宋制古山门,飞虹桥横卧山涧,历代文人雅士,对五祖寺的赞美之诗词,篆刻在飞虹桥门廊两侧。放下着,莫错过,更是佛教哲学的精神体现。求儿塔的设置,那是信众百姓,祈求生生不息的善心传承。
东山古道这一部分至此,全长约一千五百八十余米。出飞虹桥,沿山旁步小道至后山破额山,走马岭一带,古时候都是十分难走的羊肠小道,六零后之前出生的人们,记忆犹新。
五祖寺庙宇弘法建筑群里,上通天路各有两条。一为东坡流响,出后山门,沿一遍茂密的竹林,接半山通天路,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为改变的通道。至二O一五年左右,改为真身殿后门,直上通天路,这是一条历史的通道,是敬仰弘忍大师禅法通天的归真之道!
走过通天路,即是大满禅师塔。过去为中峰堂庙宇群,民国年间毁尽,塔留,后人建禅房三间。现平台到处散落塔座,门廊石条若干,足矣显现昔日庙宇建筑之气派!
接下来东山古道,通向白莲峰顶。走过象石,(从讲经台往下看,此石的确像一头象)一路台阶,陡峭难走,过左边讲经台,右边舍身崖,正面崖壁上现一"南無阿弥佗佛"石刻。讲经台为一石条垒起的平台,是古代禅师讲经弘之场所;舍身崖为一自然形成的约十余丈高的悬崖峭壁,下方即为清文人邓文滨石刻“福德"处。
继续上行,历峭壁而雕琢的台阶,小心上行,松林掩映下的古道,时而土路,时而石级,曲折艰难前行。不久,东山白莲峰顶白莲池显现眼前;鄂旅投在建的禅定苑金顶,更是光彩夺目。
登上白莲峰,东山古道全程即为结束。古道全程约四公里,二O一六年,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并对破损,毁坏路段,(一天门至古山门)予以维修。
东山五祖寺古道,是一条精美的中轴线,松林、修竹、法泉、庙宇伴左右;是一条生生不息的生命线,历代百姓,生活,奔波,出行,归家的路途;是一条师德信众的守候,高僧大德的追寻禅修之路。
古道悠远是禅宗五祖寺东山法门的开宗基石;古道厚重更是守本真心教义北渐南顿的传承。
踏先人脚印,寻师德经论。
探禅风古道,愿佛佑人生!
作者简介:孙文平,网名雅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