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怎样共享 这次新冠疫灾,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海啸、火山喷发,而与人类最基本的日常活动相关。面对看不见的病毒,我们都突然变得懂规矩、守纪律、讲文明,排的队都自觉间隔一米以上,没有拥挤插队。讲话的声音都轻小、柔和了,没有大呼小叫,嚷嚷喧哗。吃饭自觉用公筷,分餐制得到高度认同。摁电梯拧龙头开关门窗触摸公物都轻手轻脚,谨小慎微了。乱扔乱吐乱倒似乎眨眼间就杜绝了。政府难管,单位没招,教育效果差,社区脑壳疼的诸多“文明杂症”,居然被一个小小的病毒治服了。这个新冠病毒对咱们的GDP影响可能有几个百分点,但对我们文明素质的提升,绝对是一大步,社会价值远不止GDP的几个小点。但每当看到这些“文明场景”,我心里总会生出隐忧,担心不能坚持下去。反正闲坐着也无事,就提出跟老婆打个赌:一旦疫情结束,这些场景又将不复存在,一切会归旧。她不也赌。我又说,包括你自己。她也不敢自信反驳。 我们那些“文明杂症”的病灶区,正是人们活动的公共区域。国人有两个普遍、自然的心理:好处赶快占,别人的权利跟我没关系。这种心理支配的结果就是对公共区域的忽略、藐视、轻慢。趋利避害,本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但你有好处、权利,人家也有好处、权利,“大路朝天,各走半边”的理想状况很少有的,往往是,在你我的好处、权利中,有一部分是交叉的、公共的,是双方的“共享区”,数学上叫“交集”。交集、共享区是共同具备,共同享有。你占了、享有了,别人就没有了。人类的素质,在共享区最容易下降。共享区就象一块试金石,很容易测试出一个人素养的成色。 这些年,我们富起来了,腰包里暖和了,出国——旅游、购物、留学、谈生意做业务——多了,很多人却把“文明”落家里了,把“杂症”带出去了,搞得人家另眼看我们。留学、渡金回来的也多了,他们中也有很多人又把涵养、素质弄丢了,囫囵地把所谓的“人权”“自由”夹带回了,又搞得我们另眼看他们。国内疫情爆发时出去避险,国外疫情反转又仓皇且机灵地跑回来的另类“候鸟”们,抖落出了许多丑态,他们中有的高昂、傲慢地叫嚷:“我们是从英法回来的!”“我是澳籍华人!”有的不服从疫情防控管理,振振有词叫嚣:“你们侵犯人权!”“这是我的自由!”还有的面对工作人员送来的盒饭开水满脸蔑视:“我们从国外回来的怎么能吃这个?”“我们只喝矿泉水!”稀奇八怪,不一而足。说实话,当听到“我们是从英法回来的”时候,老夫我腿子有点发软。误以为一百多年前火烧圆明园的那个“英法联军”又杀将回来了。唉,出去的不多带些好的,回来的又走私贩卖些夹里半生唬人的,两头都有些不划算啊! 四十多年前,有个知识分子都要到“广阔天地”去回炉锻炼的年代,那时我还小,跟着大人们学会一个顺口溜——也算是当时的“新民谣”吧,现在还能朗朗诵唱:头发梳的光,脸上摸的香,只因不劳动,别人说你脏。可见,那个时候,劳动锻炼是必须的,脑壳里装再多的公式定理和ABCD都不能免。这个老民谣现在也可以翻新,只改动两个字就行了:头发梳的光,脸上摸的香,只因不文明,别人说你脏。 我们揣着钱出去旅游、留学,按理说是给别人作贡献,可是别人还不待见我们,不给我们好印象,甚至不欢迎我们,对我们的“文明杂症”保持高度的戒备和反感。这也不能完全怪别人。我们要找一下自身原因,自问一下我们在“共享”“交集”中的表现是否合格?我们的行为是否诱发、加剧了人家的偏见?这次抗疫,在我们稳住了阵脚以后,有些网民又向外——比如日本韩国——发声,赶快来我们这里抄作业吧。面对疫情,日韩都采取了各自的办法,而日本的搞法我们认为太“佛性”,一度为他们捏把汗。现在看来,也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糟糕,难道“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搞法”这个民间歇后语也可用在国家治理上?当然,疫情并未结束,中国的上半场基本见了分晓,下半场转到了国外。不管日本情况会怎么发展,我想的是,日本政府作出那样的决定,“佛系”也罢,“豪赌”也罢,他总有他的道理。安倍是日本任职最长的首相——不知道应不应该有“之一”——他总不至于瞎胡闹吧。事后有各种分析,其中之一是,日本虽是弱势政府,但他们有强自律的国民。他们平时在“共享”“交集”中的表现那个个都是顶呱呱、超一流的,更何况疫情当前!钟南山有说,现在治疗新冠病毒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抵抗它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最原始的办法:把它们隔离。我们做的作业,人家早就“从娃娃抓起”了,何须在此时临时抱佛脚抄我们的,倒是我们应该好好去抄下他们的作业。 几年前,“共享单车”被列为我们的“新四大发明”,得意的不得了。眨个眼睛再看,满地跑,随便摔的“ofo”“摩拜”都到哪去了?是车子质量不好,还是都买“屁股冒烟”的了?都不是,是我们的文明素质把它们葬送了。 我们的个人素质,妨碍了我们融入世界,这话不无道理。不可否认,我们有高素质的政府官员,有强有力的外交团队,有大把的硕士博士院士,但对于一个国家,也只是窗口外的、门面上的,人家不会完全以我们的方式看待我们。我的建议很简单,不抄作业改作业。就是人家在哪些方面不喜欢我们,反感厌恶我们,我们就在哪些方面改变,就象学生做作业,哪一题打了叉,我们就改正哪一题。据说,国家旅游总局、外交部门针对我国公民出境出国旅游,制定了一些文明规范的条款守则,旅行社在报名组团时也对旅客有这方面的告知交待,就是针对“文明杂症”开方下药的。我想,应该把这样的条款守则作为爱国主义的教材,或者列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提高其意义和强制力度。爱国主义教育不要只偏重于政治思想方面。隔离期间有一种调侃:待在家里也是为国家贡献。我们不妨扩展一下,遵守文明规范也是爱国,也是为国争光。 翻看手机,也听到了瑞典环保少女格雷塔.桑伯格的声音,这个十六岁的小丫头好生了得,“死亡凝视”特朗普,“咆哮”联合国会场,以咄咄逼人的姿态,怒目而视的表情,剑拔弩张的态度,真理在握的吭奋,频频在各大国际会场发表言论,让世人“惊呆了”“惊掉了下巴”。当然,她也少不了抨击中国,我们也有不少人回击她。她这次放言要中国人放弃使用筷子,引来群情激愤:筷子是什么,它不仅仅是餐具,是我们祖先的宝贵遗产,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我们祖先用火用筷子时,你们那块还是满地蹦猴子呢;要我们放弃筷子是对我们的蔑视、侮辱……这位环保少女人小鬼大,是居心叵测还是信口雌黄咱先不论,要放弃筷子有点“一刀切”的武断,我们可否不放弃筷子,来一个文明使用筷子,比如,放弃伸向公碗、公盘、公锅的筷子,放弃一次性筷子。这次抗疫,使用公筷基本成了共识,分餐从单位食堂进入到了家庭餐桌,这是了不起的进步,但愿能坚持下去,成为我们优良传统的扩展版、升级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