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6)
第二次读完《安娜·卡列尼娜》后,我除了为安娜卧轨自杀的结局感到痛惜外,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悲哀。我以为安娜走到最后这一步,其实都是她自己的选择,与社会、丈夫、情人、儿子都没有多大的关系。这种结果只是安娜性格的命中注定。
安娜是个女权主义者吗?卡列尼娜她是在追求爱情吗?我以为不是。在我眼里,安娜·卡列尼娜只是个不太懂事贪吃糖的小孩子,但她偷吃的又是不属于她自己的糖。安娜有体面的丈夫,有可爱的儿子,享受着贵族生活,却不守妇道,与情人出双入对,公然同居,天下皆知。而且无法理喻与原谅的是:安娜在未与丈夫卡列宁解除婚约前,居然生下了情人的孩子。这种事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当今社会也是为人所不耻的。
我们都无法猜测托尔斯泰当初写《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的意图,但谁都不能否认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塑造的很成功的一个贵族女子的丰满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有可能代表了十九世纪中后期欧洲一部分贵族女子的生活。在男人三妻四妾的中国封建社会之时,欧洲的皇帝和国王虽然只能有一个皇后或王后,但他们用众多情人来调节家庭生活的单调。与中国的男尊女卑、夫死妇殉不同,当时欧洲女子也拥有男人一样的特权,在有丈夫的同时,还有与异性调情的权利。安娜就是在那种不知是好还是恶的社会风气下背叛了自己彼得堡的高官丈夫,爱上了花花公子伏伦斯基,先是精神出轨,之后是肉体背叛。安娜与伏伦斯基第一次苟合后,双方其实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欢悦。托尔斯泰描写了当时两人的感觉——“烦扰了伏伦斯基差不多整整一年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安娜变得羞愧难当,感到自己罪孽深重。而伏伦斯基呢,觉得自己好像一名凶手面对着一具被他夺去生命的尸体,这尸体就是他们初期的爱情。”我以为从托尔斯泰这段的叙述中是能隐隐发现他所支持的女性人生观:做个传统的女人,相夫教子,维护好自己的家庭。安娜与情人伏伦斯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莫斯科的一次社交舞会上,看看当时的情景我们不难察觉出安娜骄傲的虚荣心,安娜在女子吉娣眼里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女子,她单纯、自然、雅致、快乐而充满生气。但安娜也是一个知道充分利用自己美貌的女子,她吸引了吉娣内心喜欢的花花公子伏伦斯基的眼光,“脸上出现的由于成功而兴奋的神色,因为人家对她倾倒而陶醉”。每个人都有虚荣心,适当的虚荣还可能会成为一种得体的社交方式,但当把美貌当作牟利的工具,或长时间沉浸在被艳羡、被追求的快感中就转化成了可恶的虚伪。在安娜自杀的一百多年后,一个已婚已育年轻女子在网上求助心理医生。她的经历与安娜有几分相似,都有一个没有情趣的丈夫,都在婚后对别的男人有了感情。都属于“婚内发生矛盾,婚外找感情”的一类。但情感专家对倾诉女子扣以“不成熟妈妈”的帽子,非常严厉地警告她立即停止“不当行为”,并给她指出了两条路。之一,和先生一起寻找问题根源,找出来调整改变;之二,若实在调整改变不了,离婚后再去追寻自己的幸福。情感大师最后还说了一句令人深思而且还会毛骨悚然的话:“当你拿人生开玩笑的时候,人生就会给你来一个大玩笑,让你笑不出来。”
安娜对自己人生开的玩笑是:婚外出轨表面上是获得了伏伦斯基的爱情。她得到人生还给她的大玩笑是:自以为失去爱情后的卧轨自杀。在获得爱情之后到卧轨自杀之前,安娜有过太多的纠结:首先是放心不下自己和卡列宁的儿子谢辽查。在儿子生日的那天遮盖得严严实实跑回家看望儿子,但匆忙中是为了躲避丈夫卡列宁,结果是“她昨天怀着那么深挚的爱和悲伤在铺子里挑选的玩具,竟没有来得及拿出来,就这样又原封不动地带了回去。”当安娜回到旅馆,看到自己和伏伦斯基的小女孩时,作为母亲的安娜心里竟有如此的感觉:“这小女孩身上的一切都很可爱,但安娜心里清楚,她倾注在她身上的感情远不如谢辽查的百分之一”;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丈夫卡列宁坚决不离婚,幻想挽回安娜,不让安娜与情人的关系合法化。而这种不道德的苟合带来的是莫斯科整个社交圈对安娜的抛弃与鄙视。一向骄傲的安娜,又不肯舍弃那些可以出风头的机会,她不甘心安静地呆在家里,还跑去剧场包厢看戏,结果受到了因丈夫和自己搭讪而吃醋的对方太太的侮辱。经历了这次毁灭性打击后的安娜快要发疯。这是压倒抑郁中安娜的最后一根稻草。受了侮辱后的安娜已经到了歇斯底里的状态:她把唯一的生存依靠寄托在情人身上,让伏伦斯基一遍又一遍地保证“永远爱她”,但情人的誓言也没能让安娜继续留在人世。因为患得患失的安娜终于看清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在爱情上越来越热烈,越来越自私,他却越来越冷淡,这就是我们分手的原因。真是无可奈何,我把一切都寄托在他身上,我要求他也更多地为我献身,他却越来越疏远我,我们结合前心心相印,难分难舍;结合后却分道扬镳,各奔东西。”而这时情人为了与安娜在一起已自毁了前途,付出了惨重代价。安娜却还在埋怨、憎恨情人。不受法律和道德保护的偷情在古今中外都是没有好结果的,何况是对于安娜这样一个占有欲极强的无限骄傲的女子,所以安娜最后的结局是可预见性的使然—— “那支她曾经用来照着阅读那本充满忧虑、欺诈、悲哀和罪恶之书的蜡烛,闪出空前未有的光辉,把原来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都给她照个透亮,接着烛光发出轻微的哗剥声,昏暗下去,终于永远熄灭了。”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是托尔斯泰写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前言,也是世界上千事万物不可逃避的规则。享受了肉体的欢愉,失去了对家庭的责任。在短暂的感官刺激新鲜后,扑面而来的是安全感的严重缺失。这是很多婚外情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安娜·卡列尼娜的婚内出轨当然也无法摆脱这个魔咒。如果每个身处婚姻围城内的男女都如安娜样是个喜欢偷吃别家糖的人,那这个世界岂不是成了胡乱杂交的动物园?深爱一个人,却无法在一起,为什么不能选择远离与珍藏?虽然俗话说,爱是心灵与肉体的结合,但如果深爱,请成全!看到所爱的人轻松愉快地生活也是一种爱的方式,又何必非得要去占有那具人人皆有的皮囊呢?而我以为,一颗克制,自律、宽容的心比起荷尔蒙的冲动要高贵、理智、永恒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