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戏刺史 襄阳刺史向皇上献媚,在皇上诞辰时,他贴出告示,要满城百姓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都搭起彩楼。一些官家和富户为了讨好刺史显耀门庭,纷纷请能工巧匠雕造新作,百姓们不敢违抗官府命令,勒紧裤带,倾家荡产,滴血含泪按期赶做。 这夜,襄阳城里好不热闹,各种花灯琳琅满目,各色各样的烟花,焰火五光十色,座座彩楼千姿百态,着实迷人,孟浩然听到刺史衙门里那唱大戏的鼓点子,心里象滔滔汉江一样不能平静,他想到当今皇上醉生梦死,奸臣当道,朝纲混乱,眼下这位襄阳刺史常常变着法子搜刮民脂民膏,在灯红酒绿的后面,号称鱼米之乡的襄阳,被祸害的民不聊生。他在街上散闷,不知不觉到了十字街口,突然,他见告示牌下有一老汉被捆在那里示众,近前一看,原来是黄酒小馆的店主。他常在这家小酒馆喝黄酒,知道这家小馆祖孙二人,全靠卖几碗水酒度日子,家境十分贫困,看到告示上说因他家违抗官府命令,竟不在门口张灯的时候,孟浩然心里倒海翻江起来,刺史贼子实在可恶,竞自立王法把变里搞的乌烟瘴气,今日见老汉受难,怎能袖手旁观?思谋了一阵子,决心借题发挥,惩治狗刺史,他走上前去,抓了一包碎银子朝两位差役手里一塞,说:“吱呀,这家老汉在我那里定做的花灯,只因我出门才归,没拿到手,你们放了他,我去取灯来。” 两位差役执行官差在寒风中里早感难受,见有人说情,打心里高兴,忙吩咐孟浩然“快送灯来。” 孟浩然转身回家,在门口摘下其中的一盏灯笼,蘸墨运笔,刷刷写了几个字,提着就来到十字路口。 差役看到孟浩然提的灯笼象个鼓儿,內中燃着明烛,光彩夺目,凑前一看,见灯笼上写着“我是天子”四个大字,两差役交换了一下眼色,一个说“我看这位先生的灯盏做的别致,到刺史衙门禀报去”,一个心想,这人的反字被当场抓住了,送到刺史衙门,不但得笔大赏钱,说不定还会封个小官呢,便忍着寒冷,和孟浩然扯草编篮子地磨时候。 不一会儿,那个回刺史衙门的差役带着一队衙卒,围住孟浩然,得意忘形的说,“嘿,嘿嘿你真是活的不耐烦了,胆敢称天子,这还了得,奉刺史令捉拿饮犯归案。” “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快去告诉你们刺史,就说鹿门山人孟浩然要献灯求见” 另一个差役早听到孟浩然在京城入皇宫大臣们的官府如入家门,怕事情弄不好惹火烧身,假腥腥地说,“刺史大人早闻孟先生盛名,叫你拿灯笼去说个明白,别耽心。” “哈哈,哈哈哈,,”孟浩然放声笑着向刺史衙门走去。 刺史见孟浩然来了,并不升堂,而是在一座影楼上接见他。 “你是孟先生?久仰,”刺史带着讥讽道,“本官只知你诗才盖京华,是个布衣诗人,怎么成了天子。” “我还是我”,孟浩然气宇轩昂的答道。 “你知罪么?“”刺史瞥了一眼差役带回的鼓儿灯。 “何罪之有?”孟浩然也瞥了一眼故儿灯。 “你自称天子,胆大包天,罪该满门抄斩,”刺史转动了几下眼珠,狡猾地说,“不过,本官一向看重文人学士,我今天不叫你上公堂,到这影楼上私了,正是惜才之举,只要你当局悔过,就不予追究。” “哈哈,,,”孟浩然狂笑起来。 “为何发笑?”刺史责问, “我笑刺史差役有眼无珠,刺史老爷目不识丁。” 两衙役听了这话,还没等刺史开腔,一把夺过孟浩然的鼓儿灯说,“大人,你看这四个字是啥?” 刺史瞪眼一瞧,果见灯笼上端端正正的写作“我是天子”四个字,历声喝道,“人证物证供在,快与我把饮犯绑了。” “慢来,”孟浩然不卑不亢地对刺史说,“绑着容易解着难。” “你惘上逆天,按律该斩,怎不该绑你?” 孟浩然道,“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若自称天子,砍头掉脑袋是我罪有应得,但若找不出凭据来,我这辈子就跟你打官司!” 刺史接过鼓儿灯,指着鼓儿灯上的“我是天子”四个字喝道,“难道这是他人所为?” “不,是我亲笔所写。” “那你还不认罪伏法?” 孟浩然说,“怕是大人今天吃酒肉多了,烧花了眼,请你住下细看。” 刺史凑近灯笼一看,原来我是天子后面还有“一小民”三个蝇头小字,自知情况不好,仍强词夺理道,“你这是故弄玄虚,按理也该冶罪。你为啥前面我是天子,写的蛮大,后边一小民写得那样小?” 孟浩然质问,“今天是什?今天是什么日子?” “皇上诞辰。” “这就对了,不是我字写得小,是你只看见天子,看不见小民,你想想,我这个小民能和天子一般大呢?” 孟浩然一席话把刺史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耳赤,苦脸装着笑脸说,“你是有意戏弄本宫,本该有罪,但本官十分爱才,只要你答应我一个条件,就鸣锣放炮送你回去,若不答应么,可别怪我,,,,,” 孟浩然见刺史话里有话,问,“答应你什么条件?” “你从速过衙当师爷!” 孟浩然冷笑道,“我山野布衣,不敢高攀,若你今天鸣锣放炮送我回去便罢,不然我就,,,” “你就什么?” “我就上京而圣,告你私设公堂,无故审绑公民,在自知理亏的时候,讨好拉拢,封官许愿。” 刺史听后哗过失色,只好派人鸣锣开道,燃鞭放炮,送孟浩然回到家中。 以上是很多年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因为是有关襄阳的民间故事,印象较深,凭记忆写出,以晒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