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曾雨 特约记者 王慧 报道:在不少人看来,患癌症就等同于死亡。其实不然,生活中,凭借不屈信念坚持抗癌的勇士比比皆是,64岁的李女士便是其中一位。从2014年确诊肺癌至今,她已与癌症斗争6个年头。其间,李女士多次绝望,但在太和医院肿瘤科的科学治疗下,她一次次重拾生的希望,坚强地挺过来了。
咳嗽咳黄粘痰一查是肺癌晚期
前天一早,趁着天好,64岁的李女士出门散步。她精神抖擞,外人根本看不出她是一个已和癌症较劲了6年的病患。
2014年初,李女士因咳嗽、咳黄粘痰到太和医院就诊,胸部CT检查显示,她肺部有肿块,纵膈内有淋巴结肿大。进一步检查,她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我的身体一直很健康,怎么会得癌症呢……”李女士无法接受患癌的现实,一度消沉,茶饭不思。在家人和医生的开导下,她开始接受系统的抗癌治疗。
2014年4月,李女士接受了肺癌根治手术,并在术后接受4个周期的化疗。化疗期间,李女士的胃口变差,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但她始终为一线生机咬牙坚持着。
2015年11月,李女士再次入院复查,发现她的肺部多发小结节--肺癌复发了。由于肺内多发转移灶,李女士已经不能再做手术。在过去,这种肺癌晚期转移的生存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这让李女士及家人陷入绝望。
经历多次绝望新技术带给她希望
2016年初,李女士怀着绝望的心情来到太和医院肿瘤科咨询,专家建议她对手术标本进行靶向EGFR基因检测。幸运的是,检测发现她具有特定基因突变,可以服用分子靶向药治疗。
“服用靶向药3个月后,李女士肺内的转移灶迅速缩小。”太和医院肿瘤科主任骆志国介绍,但坏消息是,纵膈内肿大淋巴未见明显缩小。
查询大量文献并与国内专家交流后,骆志国率领段奇文、罗鸣等团队成员为李女士开展联合治疗,即在服用分子靶向药吉非替尼的同时,进行左上纵膈淋巴结放疗。在当时,选择联合治疗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与国际同步的知识储备才能慎重进行。
“治疗后,李女士的纵膈淋巴结明显缩小。”骆志国说,坚持服用分子靶向药两年半,李女士的病情控制良好,到2017年10月才复发。经评估判断为靶向药治疗后的局部进展,可以给予局部放疗后继续口服分子靶向药。但李女士的肺部已完成一次放疗,常规的放疗技术束手无策。
就在李女士悲观之时,出现了新的治疗技术。太和医院率先在十堰地区开展SBR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该技术通过高剂量、精准照射的特点,不仅可将普通情况下需要40天的放疗缩短为7天,还可极大提高肿瘤杀伤率。经SBRT治疗后,李女士肺部的病灶消失。
随着科技进步肿瘤患者明天会更好
2019年2月,李女士复查时,发现双肺多发转移灶,经再次组织会诊及检查,发现她已经对吉非替尼耐药。幸运的是,新一代靶向药已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她可以继续口服新的靶向药。目前,李女士的精神状态良好,对生活充满信心。
骆志国表示,2014年李女士发现双肺转移,到现在已经6年,目前生活良好,属于精准医疗的典型获益者。
骆志国介绍,李女士的病情控制得益于医疗技术的进步,也与她良好的医疗依从性分不开。
骆志国表示,精准医疗及分子靶向药的广泛应用,极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SBRT等放疗技术的进步,发挥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目前,太和医院已成熟开展各类放疗技术,且居全省前列。未来两年,他们还将引进更先进的治疗设备、治疗手段,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时间。相信随着科技发展,肿瘤患者的明天将会越来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