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英山见闻 于 2020-4-26 23:38 编辑
母亲,虽然于1989年不幸因病去世,但她那慈祥的面容,一个个言传身教“助人为乐”家训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并一直激励着我。
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家有个双目失明的大奶奶,生活起居成为母亲照顾的重任。母亲手把手教我,如何学会照顾好双目失明的老人。
按理说,家住大山上有柴烧。可那个时候,人穷、山也穷。松树、杂草似乎都不长。住在山下河畈的人,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他们不是参加生产队劳动,就是成群结队到山上砍柴。生活在大山头上的人家,习惯养狗做伴看家。狗的叫声,一般是两种原因:要么是来了亲戚,要么是山下河畈有人到山上砍柴。一旦听到狗的叫声,母亲会放下手中一切活儿,赶到屋外看看究竟,生怕狗伤害了人家。当看到是河下上山砍柴的,母亲总是叫人到家喝茶解渴。刚开始,人家对母亲的客气,感到不好意思,甚至从屋后山岗上绕道而行,免得麻烦。曾有一年轻小伙,在山上砍柴因酷暑口渴无法忍受,喝了口生水,喉咙受冷水刺激后导致终生嘶哑,我母亲为此感到痛惜。自那后,母亲甚至跑到山岗上去喊砍柴人,对他们说:“身体要紧,你们一定要到家多休息、多喝水。”碰上吃午饭的时候,还留下他们吃午饭,哪怕是喝点米汤粥。母亲对我说:“要多多帮助他们,他们砍柴不容易。”自己慢慢长大,母亲忙时,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帮助别人拦狗,喊人到家喝茶,甚至把泡好的茶送到山岗上,让他们享用。
老家的绘画。
小时候,稻谷打成米靠的是传统的“石臼”。老家垸落只有两户人家,平时劳力不在家,在家的是像母亲一样体弱的妇女、老人,还有就是跟我年龄差不多的“小萝卜头”。母亲和我力量小,靠两人将稻谷打成米,很是艰难。自从记事时起,隔壁家的大奶奶,是个身强力壮、力大无比的女汉子,她总是主动来给我们帮忙。后来,每当听到石臼响时,母亲总是叫我去看看她家需不需要帮忙。
母亲“助人为乐”的例子,不胜枚举。母亲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学会帮助别人,要把帮助别人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今天,你帮助了别人,明天,别人会帮助你!” 已有近40年工龄的我,始终不会忘记母亲的家训“助人为乐”。它已成为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绘画: 刘 船
作者:刘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