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柳几手 于 2020-4-28 13:36 编辑
千百年来,虽然生产工具变得越来越先进,但中国广大乡村的自然风光却变化不大,特别是以天门为代表的江汉平原,风光依旧如从前一般,因此,能够从很轻易的在现有的风景中找到古诗的影子。 今天早上七点钟,正在看文献,孩子就已经穿戴整齐跑到我们面前。太难得了。外面天已经大亮,我揉揉了酸胀的眼睛,建议孩子一起锻炼身体。天门的乡里已经解封了,而且这个点也没几个人,本来不过是想沿着门前的公路跑一圈就回来,结果孩子野性大发,非要在田野里转一圈。转一圈就转一圈吧,反正还早。跟孩子一起欣赏欣赏初春的早晨,刚好可以放松一下眼睛,挺难得。 天门乡野的清晨,空气里充斥着青草的芳香。村民门前的油菜花开了,黄灿灿的一片,偶尔看到几树桃花,点缀在一片翠绿的田野,极为赏心悦目。 脑袋里突然蹦出这段时间跟孩子一起背的故事,“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彩,阳鸟吐轻音”。问孩子为啥诗人会写“流目瞩山林”?你看看春天的田野里这么漂亮,桃红柳绿,红黄相间,所以诗人才会“流目瞩山林”啊,咱们现在是“流目瞩乡野,乡野多奇彩”。我让孩子停下来仔细聆听,问他听到了什么,他说鸟在叫啊。我说对啊,这就是“阳鸟吐清音”,现在刚好是阳春三月,阳春三月的鸟就叫阳鸟。孩子在乡间小路一路奔跑,我说我们这里没有山,如果有山的话,就应了那句“春山一路鸟空啼”。我让孩子仔细观察柳树刚发的芽,告诉他这就是“万条垂下绿丝绦”,问问他树芽的颜色,让他感受什么叫“晴翠接荒城”,“两个黄鹂鸣翠柳”。
七八岁的年纪正是好奇心强的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我让他看着麦穗,告诉他我们吃的面粉就是小麦磨成的粉,麦穗里面就是小麦。随手捡起地上农民薅出来的麦穗,告诉他什么叫“针尖对麦芒”。 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玩一路欣赏美景一路交流。看着孩子欢快的身影,脑袋里忽然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自己。老家的乡里,现在杏花和李子花应该已经开了吧?再过几天,苹果花应该也要开了吧? 我的眼前仿佛已经浮现出那漫山遍野落英缤纷的美景。小的时候,不就是像现在这样,跟父母走在乡间的田野吗。教育从来都是无处不在的。想当年,打麦归来,听父母讲狼来了,告诉我从小要诚实,不要说假话;一大早在父母的呼唤声中起床被告知“人勤春早”;跟着父母捡麦穗,捡一粒一粒地捡散落在田里的豆子,明白了什么叫“颗粒归仓”。当年,拼了命的逃离的农村在疫情风暴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够遮风避雨的安乐窝。看着门前昂首挺胸的白菜苔,拔地而起的莴笋,慵懒的萝卜,迎风摇曳的蒜苗,舒展的包菜,相互簇拥的芹菜,听着鸡犬之声相闻,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苏子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泛入脑海。呵呵,从生态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过是生态链中的一环罢了。 从种子落地到破土而出,大地无声地提供给我们生存的各种吃穿用度。很多时候,路走得太远就忘记了来时的路;欲望太多,就会陷入痛苦与纠结。回归乡野才会发现,有的时候最简单的才是最美的。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感恩一个晴天与雨天,拥抱自然,拥抱生活,拥抱健康的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