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圣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而在唐代,也有位著名的宰相,他就是襄阳人张柬之,如今纪念诸葛亮有古隆中,而纪念张柬之的只有一个张公祠堂。在今年襄阳十件实事之一的“襄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中,有望建设张公故园,再讲张柬之的故事。
作家陈玲最近正在创作一部有关张柬之的小说,五月一号上午,当她来到襄城胜利街的张公祠时,发现与她想象的祠堂差别较大。“我们襄阳出了这么大一个名人,唐朝那么出名,现在只剩这几间房,还是觉得有点寒碜。”
张柬之,襄阳人,在公元705年的唐代因为“迫武则天传位太子,恢复唐朝国号”而闻名。史料记载,八十岁的张柬之回到襄阳老家时,看到襄阳城长年受江水困扰,带领襄阳人们兴修河堤。到了明代,襄阳人为了纪念张柬之,在他胜利街老宅附近建了祠堂叫张公祠,抗战时期祠堂被炸毁,1984年,本市文物部门在原址上重修张公祠,不过祠堂内的碑刻送到米公祠保护,而一棵300多年的三角枫大树至今枝繁叶茂,守护在张公祠旁边。史料记载,唐代的张柬之老宅不仅豪华,而且面积大,就在现在的张公祠到江华厂地方,到了民国时期,除了张公祠,张公老宅已没有踪影。詹瞻是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参与了“襄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设计,在《襄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中就提出,在张柬之老宅的襄水附近,应该建设‘张公故园’。”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詹瞻说,做个张公故园,通过这种方式,把故事讲出来,讲好,而且有载体,可以让市民去追溯,去瞻仰。
据介绍,襄水又称南渠,全长14公里,古时襄水为河流,明朝时变为排水渠。上世纪80年代以来,市政府多次对襄水进行分段治理,实现了万山补水泵站从汉江提水注入襄水干流,并在护城河西南角处连通护城河,将三大水系贯通。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襄水出现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水文化景观功能缺失、水商业发展氛围不浓等问题。 据介绍,襄水与岘山结合部不仅自然景观丰富,人文景点也有马跃檀溪、李曾伯纪功铭、谢公岩以及张公祠等十多处。在2020年襄阳市十件实事中就提出,利用三到四年时间,对襄水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一线穿珠”,将张公故园、马跃檀溪等景点、景物连接起来,让襄水讲故事,彰显襄水的文化特性,提升城市美誉度。而设计方介绍,襄水沿线文化资源存在小而散的问题,希望通过梳理,整合起来,做成一个产品,形成它的整体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