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名登顶勇士有两位都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友
今天11时,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次落、袁复栋、李富庆、普布顿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罗布、洛桑顿珠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队员们在峰顶树立起测量觇标,使用国产仪器接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信号进行了GNSS测量,使用国产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了峰顶雪深,并使用国产重力仪进行重力测量。
13时22分,历经两个小时,各项测量工作完成,勇士们开始下山返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次落和袁复栋分别作为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长、攀登队队长登上珠穆朗玛峰。
199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为中国登山协会高山探险部主任、中国登山队副队长,也是此次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长,曾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此前曾三次登顶珠峰。
1996年,次落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就读城市工程物探专业,大二那年,他加入学校登山队。他攀登的第一座山峰是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世界上14座8000米级高峰中的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级山峰,尽管最后因为种种原因,他没能登顶,但让他真正了解了登山,也在他的心中埋下一颗登山的种子。
1998年,次落作为替补队员入选中国登山队,参加中国和斯洛伐克两国组织的联合攀登珠峰活动,成为中国第一个登上珠峰之巅的在校大学生。
2007年,次落担任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测试组组长,带领测试队员将火炬带到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海拔7028米的C1营地、海拔7790米的C2营地、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进行测试,随后再次登顶珠峰。2008年,在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活动中,次落担任支援组组长,第三次成功登顶珠峰。2012年,次落又带领地大登山队再攀珠峰。
中国登山协会高山探险部教练、中国登山队队员兼教练、国家级运动健将,是此次2020珠峰高程测量攀登队队长。
2005年,袁复栋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电学院机械专业,2006年4月,为传递奥运圣火登珠峰,国家登山队向全国各个高校选拔登山队员。当时是大一新生的袁复栋,被选入珠峰火炬传递集训队。
2008年5月9时17分,奥运圣火照亮珠峰顶峰8844.43米处。作为北京奥运珠峰火炬手,袁复栋和其他16名队员,护送火炬成功登顶珠峰。为了能在正午以前登上珠峰峰顶,他们凌晨两点左右打开帽子上的探照灯,戴着氧气面罩,向山峰挺进。500米的距离,用了7个小时,最终在9点左右登顶。
2012年7月,袁复栋登顶巴基斯坦境内的海拔7027米的斯潘蒂克峰,后又登顶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
2012年,硕士毕业的袁复栋进入中国登山协会工作,成为高山探险部的一名教练。对于登山,他始终心存感激。登山给他的人生带来太多的转变,让他从一个毛头小子变成了业界的有为青年,也让他拜得诸多前辈英雄、良师益友,结识了不少生死弟兄,也让他有更多的机会领略祖国壮美山川,走出国门,感知更辽阔的世界。
时隔15年再次人力登顶测量
据了解,5月27日凌晨2时10分,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开始冲顶,攻顶队员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向珠峰峰顶发起冲顶。凌晨4时45分,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抵达8500米的第一台阶,今天早上7时许队员到达海拔8700米的第二台阶,“由于天气恶劣,登顶队伍的行进速度比预计中慢了一些,预计上午10点左右到达顶峰。”
据了解,今年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此前,我国测绘工作者已对珠峰进行过6次大规模的测绘和科考工作,并先后于1975年、2005年两次成功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分别为8848.13米、8844.43米。这次人力登顶珠峰测量,距离上次测量已过去15年。
“这次珠峰登顶意义非凡!”
“这次珠峰登顶意义非凡!”今天上午,中国登山界传奇人物、中国地质大学体育学院中国登山学院范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2年,董范带领的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顺利登顶珠峰,他是7+2(登顶7大洲最高峰+徒步抵达南北极点)总策划执行者。他介绍,2012年攀登珠峰是学校60周年校庆的一项活动,属于学校行为。这次珠峰高度测量,是国家任务,任务非常重大,也非常艰巨。
“重测珠峰高度,也是了解珠峰高度的变化。”董范告诉记者,前两年尼泊尔发生大地震,地震以后需要重新测量,而且距上一次测量已经过去了15年。重新测量珠峰高度,了解地震后对珠峰地区的地质结构、环境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地调查和测量,向世界重新公布最新高度,它的意义是非凡的。
另外,董范透露,因为今年气候不太稳定,导致在测量攀登珠峰过程当中三上三下,环境自然条件依然非常恶劣,所以一直推到今天才能攀登珠峰。
八年后的今天,重新攀登珠峰成功登顶。董范说,这次举国家之力,来完成这项任务,各方面条件进行了充分保障,比如说装备和技术的更新。登山主要是天时、地利、人和,光有装备和后勤保障还不够,还要根据天气来进行攀登,看它的难度。
当日2时10分许,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陆续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向着世界海拔最高的珠峰峰顶挺进。
12位地大校友参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珠峰攀登的国家任务,中国地质大学共有12位校友,包括学生和老师参与其中,在登山、后勤保障等工作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董范介绍,登山队的陈钢老师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的教授,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地壳运动监测工作,去年被借调到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担任副总工程师。登山队队长次落,是地大的校友,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学生。登山队员袁复栋是地大2019级博士研究生,曾攀登过两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
“这次登珠峰,还有一个意义。在疫情影响下,攀登珠峰将再次鼓舞全国人民,特别是武汉人民,奋力抗疫。”董范说,在疫情还未彻底消散的情况下,武汉更需要这种勇攀高峰的力量和行动鼓舞。
看 点
最后的冲顶需要多久?这次测量与以往的最大区别是什么?针对这些热点问题,总台央视记者视频采访了2020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党亚民,来看专家的解答。
Q:总台央视记者 朱瑞君:队员们登顶之后,他们在山上会大概待多长时间呢,具体又会做哪些工作呢?
A:2020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 党亚民:咱们的登山队员登到峰顶以后,这一次,大概会待一个多小时。以往的那个峰顶的登山,他们在峰顶上待的时间都比较短。那么这一次待一个半小时已经是极限了,主要就是(考虑到)大家带的氧气,还有一个人在峰顶的那个承受的能力,风非常大,气温也比较低,就是不能待的时间太长了。咱们登山队员主要在上面还要做比方说有一个觇标要立起来,然后让在(海拔)5000到6000米的一些测绘队员可以瞄准觇标进行交汇测量,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还要做一些就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就是卫星定位接收机测量峰顶的位置和高层,这是第二项工作。第三,还要测一下那个雪深,用雪深雷达在山顶,把山顶雪深进行一些测量。
Q:总台央视记者 朱瑞君:那么这次峰顶会战和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
A:2020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 党亚民:以往珠峰测量,所有的观测数据都要靠我们的这个峰顶的登山队员和测量队员把它拿回来。咱们这一次珠峰测量,就是咱们国家的5G就是架到6000多米了,就可以实时的把数据传下来,传到我们的数据中心。同时,我们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看它的数据的质量怎么样,这样就对前进大本营的决策带来了非常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可靠性提高了。
还有一个就是说我们测完了以后,可能我们的测量仪器可以在山上再多停留一会儿,我们可以多观测一些数据,通过我们的登山队员把一部分,把前面几十分钟的数据拿回来了,后面我们还会继续通过5G往下传数据,这样我们在峰顶的观测时间会长一些,然后呢,精度也就会高一些。
此外,2020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党亚民还就“为什么非要人力攀登测量?”给出答案。
Q: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现在科技那么发达,设备很先进,为什么一定需要人攀登上去测量?难道不可以坐直升机登顶吗?不能通过遥感卫星和无人机完成吗?
A:2020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 党亚民:卫星遥感影像,目前主要用于地表的监测,它可以获得地表的一些信息。但就目前来说它的精度还是不够,大概能得到的高程方面的精度是两米,另外就是它测的也是雪面的高度,因为没有人工到峰顶上去,它就没有雪深的测量,用卫星遥感影像来珠峰测量精度是不够的。
另外,在珠峰顶上作业对直升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你要把测量队员放下来,把测量设备、测量仪器从飞机上卸下来。珠峰顶上的地方非常小,飞机是不能降落的,而且在运动过程中,飞机的螺旋所引起的风有可能会引起冰雪的崩塌。
本次珠峰高程测量工作重点在以下五方面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一是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测量工作;二是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担纲本次测量任务;三是应用航空重力技术,提升测量精度;四是利用实景三维技术,直观展示珠峰自然资源状况;五是登顶观测,获取可靠测量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