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6-5 19:34: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文明的产物,古代老百姓春种秋收,按照节气变化耕种农作物。古人根据自然规律变化,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时令。通过“二十四节气”来确定农耕的时间,确保农业种植和生产时间,避免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
古代人没有现代的高科技,不知道未来天气变化。老百姓只能通过观看气象,结合一些民间谚语,来判断天气状况,根据雨水量和气温的变化,选择耕作农田的时间。但是气候变化无常,在收割或者种植阶段,雨水量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芒种这个时节雨水量较多,甚至会有大暴雨或者大风的侵害,这就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生产。
历史书上记载,芒种就是:“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
这个节气适合于种植谷类作物,民间有谚语称“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芒种端午前,处处有荒田”,这个季节老百姓都忙于耕种,如果错过了某种季节,会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在芒种这个季节,如果雨水量过多,就会严重影响到早稻的收割。俗语“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为什么在芒种时节怕打雷呢?“夏至怕北风”这句俗语,又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一、芒种怕雷公
“河阴荠麦芒愈长,梅子黄时水涨江。王孙但知闲煮酒,村夫不忘禾豆忙”,写的就是芒种前后,老百姓忙碌的生活状态,所以老百姓都希望芒种这天公作美,最好不要下雨,避免影响到小麦的抢收。
芒种前后南方要收割小麦,首先小麦收割后,需要一定时间的晾晒。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如今用农业器具来进行收割,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快,但是收过了小麦之后,只有晒干了才,能够很好的保存起来,避免小麦受潮、发霉或者生虫。
如果在芒种时节下起大雨,就直接影响到小麦的晾晒时间。一旦小麦收割之后被淋雨,就容易发霉变质,这也是老百姓最担心的事情,所以有“芒种怕雷公”的俗语。如今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晾晒小麦和小麦烘干的方法比较多,因此俗语“芒种怕雷公”,只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比较受用。
如今小麦收割之后,可以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和烘干。芒种时节南方可以收割小麦,北方则需要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种地的时间需要大量雨水,所以在芒种时节下雨,虽然会导致小麦受潮,但是对于玉米等农产品的种植,还是有好处的。
芒种时节南方需要收割小麦,如果这几天一直是大晴天,对老百姓来说再好不过,就不会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农民过了收割小麦之后,就要种植下一茬庄稼,所以还是需要一定的雨水量,种庄稼前后下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二、夏至怕北风
“二十四节气”包括小满、芒种、夏至。夏至最害怕的就是北风,如果夏至天气炎热、大旱将至,地表环境受到高温的影响,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也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夏至急需雨水,所以古代谚语就有“夏至怕北风”之说。
俗语“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意思就是芒种时节打雷下雨,夏至时节刮北风,这些都不是好现象,甚至会影响到一年的生产和农作物产量,如果天气不好收成便不好。但是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这些困难都可以一一解决。
结 语
古代老百姓流传了关于农耕方面的俗语,比较适合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俗语“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就说明了季节环境不好,会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这句话只适用于当时生产力较低的古代,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很多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
俗语是古代老祖宗留下的生活经验,也是老百姓智慧结晶。古代劳动人民在几百年的农耕生活中,总结出一些关于农业生产的俗语,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些俗语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老百姓渡过难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