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0132|回复: 10

[荆门印象] 沙洋县五里铺镇赵院古城考略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20-6-24 09: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0-6-24 09:16 编辑

                        沙洋县五里铺镇赵院古城考略
                                李勋明

    几年前就听说五里镇赵院村有一个保存完好的土院子,二0二0年六月十八日,我们一行七人对该城垣进行了实地踏勘。赵院实为一座古城垣。它平面呈卧龟形,坐北朝南,南北长250米,东西最宽处145米,地势高出城外约2米,土垣平均宽14米,高3-5米。总占地面积50余亩。
   现城垣内外基本是树林花木和农田,南部地面可见明清时期的残砖破瓦。据当地王永知和王永炳等几位老人现场回忆,原来耕作时地面随处可见瓷器陶片和铜钱等物,有的地方瓦砾层厚达一米以上。在他们记事时,古城垣要比现在要高2米以上,城内街道有几十家铺面,非常热闹。可惜一九四六年被日本侵略者烧毁,大火烧了几天几夜,后来恢复了部分街道,以王姓为主,故赵垣也称王家寨,上世纪文革以后,院内街市开始冷落,住户逐步搬出城外,随后在改田造林中将其部分城垣挖损整平,如南门已削为民居,东城垣在修水泥路时被削低了近2米,但城垣形状基本保存完整。
   赵院土城究筑于何时?根据荆门地区一些古寨城垣的历史演变,用石块堆垒的寨垣基本筑于明清时期,土垣修筑时间则可推至汉代以前。根据地面遗物和南门外有"跑马道子"地名,查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城池》名“赵院”,在疆域图中标有一条从团林铺向东南经枣树店-赵院-马家院-老山凹-拾回桥镇-后港的古道,不过这只是明清时的状况。刘玉堂、袁纯富先生编著的《楚国交通研究》第四章“楚国通权国的道路”一文中说:“楚人灭权,徙权于那处的路线,即由今湖北荆门五里镇之西的王家场附近,向东经五里镇的柴集,然后北经帅店一线至沈集那处”。那么赵院应该是必经之路,赵院古城是否与楚迁权于“那处”有关呢?关于“那处”的位置还有权水(今竹皮河)东南说,拾回桥说,可惜没有准确定论。另,按《楚居》和相关资料,先秦时期这里为楚鄀城经武宁南下纪郢的必经之路。可见,这座古城在历史上或为寨城、或为驿站、或为族聚、或为集市,可以肯定这座古城至少在明朝以前就已存在。参加现场考查的市博物馆杜文成先生认为这个土城形成时期应该较早,如果附近没有大古冢,可追朔到新时器时代。笔者认为这座古城初修时间,与南8公里外的新石器遗址马家院可能为同一时期,或早于马家院。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勘探。
    赵院古城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独特。一城独峙,地势高出东、西、北低洼河港区近9米,无洪水侵袭之患。而城北三水来汇,形成一块冲积平原,古代这块冲积平原应该是一片湖泊沼泽区。查古云梦泽资料,古云梦泽曾经推进到五里铺镇东西低洼河湖区,那么赵院古城周边低洼区在远古时期很可能紧邻云梦泽,而且可通小型货船和渔船类。而城南百亩跑马岗地形腾爽垲,又宜于旱作,实乃人居风水宝地。
    目前,在汉水以西的丘陵地带像这种土城共四处,即石牌镇西的古城约1200x1700米,建阳驿西南古城约250x250米(荆门直隶州志载为“古城”),马家院古城约700x570米(荆门州志载为“宛城”)。赵院古城东距汉水边的石牌古城、汉津,西至漳水边的任家垄古城遗址,南到楚纪郢,北上荆门,直线距离均在32-35公里以内,人行往返一天内可回。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农耕时代,这里耕作旱涝保收,商贸利于物流,军事利于阻守,这大概是赵院古城千年人气不衰的主要因素。
   关于赵院古城近代风土人情,出生在城外雷家大湾的本土作家雷月波女士有一篇精彩文章叙述,下面引用其中一段话:“二十几家商铺,一字型对面排开,在中心形成一个十字街心。有酒肆,钱行、瓦当、牛马交易会等等。算盘的噼啪声,铜钱的叮当声,桶匠的箍匝声不绝于耳。……千年王家寨(赵院别称),却被日本人全部烧掉,如今,城墙仍有三米多高。城墙内磁白的土地里,到处是残破的瓦砾,闪着青色、白色、黄色、红色的光泽。瓦砾之多、之厚、之繁,足可窥测其当年商业之火,交易之频,生资之足”。
   世事沧桑,人世变迁。如今赵院古城远去了车马喧嚣,鼓角争鸣,城内只剩下两户人家,一户在南门,一户在北垣,由于城北河港截流为库,已无桥可通,这里成了人迹罕到之地,北户雷克洲经过数年经营,在城内外植树造林,种植花木,开挖鱼池,兴建农庄,使古老的城垣成了一处幽静的现代世外桃源。
   赵院古城历经百世千劫,城垣还能保持下来,尤为珍贵。相关部门应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挖掘其历史渊源,让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这笔珍贵文化遗产代代传承下去。最后用清初周渭所写的一首《荆门道上》诗作为本文结尾:
   何许长林地,乾坤古战场。水声喧蜀汉,山势隘荆襄。
   野堠星罗远,孤城斗大荒。登高怀往昔,阅尽几沧桑!

   附:参加勘查坐谈人员;沙洋县政协冯朝钧,陈国強,荆门市博物馆杜文成,荆门电视台丁凡荣,五里镇委刘晓伟,沙洋诗联学会雷月波,住户雷克洲,老村民王永炳,王永知等。

DOP$`]2E(VMC5N`WNU~_6OJ.png

~G_GMEI(CEAN)8YN6O2CFH2.jpg

19158797AD8BF9C309D691CB50CD9E7A.jpg

R~56`{P`1QFNTESDFQ64{[Y.jpg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20-6-24 10: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沙洋相关方小建议:一,组织文物勘探,确定城垣内外文化堆积层,找到墓葬区。二、修复部分破了城垣,把城垣列入文物保护。三、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给予优惠政策,恢复古街,,使之成为文旅亮点,经济卖点。还有建阳驿南“古城”·也可采取这种措施,建阳驿南“古城”更有价值,(见后面跟帖)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20-6-24 10: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建阳驿西南“古荆州”“权城”遗址初探
                                            李勋明

     小时侯就知道建阳驿西南有一“古城”,一直苦于未找到遗址。最近读刘甫先生《东晋“荆州”蠡测》一文,方知“古城”遗址在建阳驿南二0七国道和荆沙铁路交汇处。也许是本土情结太深,不勉心喜若狂,急于去实地一看。四月六日,特约沙洋县政协冯朝钧先生一行前去现场踏看,下午三点左右到达目的地,我们把车停在二0七国道边,顺着荆沙铁路南坡的一条石渣路向西步行约二百米便踏上了古城东城垣,为了多熟悉遗址情况,我们决定顺着城墙走一圈。
     经过两个多小时踏勘,我们对“古城”有了初步认识。城垣基本保存完整,只有东北护城河被荆沙铁路破坏了几十米。古城坐北朝南,北距建阳驿直线距离1700米。实测古城为一座250米×250米方城,含护城河总占地面积62500平米,城墙为人工夯筑而成,平均宽度约20米,高2米以上,全长720米。城墙和城内地面均辟为耕地。护城河平均宽度为25米,被分隔成一块块堰塘或改田,但是轮廓还非常清楚。
    在西护城河边,我们询问了当地村民全天顺夫妇。全天顺今年六十一岁,古城边土生土长,他说这地方叫“黄家古城”。乍一听,我以为是“皇家古城”,他说不是,是姓氏黄的“黄”。他说从小就听老人们讲“马家垣城,黄家古城”(马家垣城在东北十里)。问他为什么叫“黄家古城”,他说这一带住户大多数姓黄,故叫“黄家古城”。问他关于古城来历,他说不出所以然,只说大人们前传后教,代代爱护城墙,不许擅自挖土砍树。并告诉我们城墙上原来全是树林,日本人侵略中国时,村人都跑到城垣上的林子内避难,现在的城墙比他小时侯见到的城墙高度平均降低了约3米,其原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改城墙为田,人为砍树造成的。听了全天顺介绍,看到被推平的城垣,我们无不为之惋惜。
    城墙上住有三家农户,据说是从城外黄家大湾搬迁来的。我们与住在北城垣上的户主黄俊锋又进行了交流。黄俊锋现在五十多岁,善瓦工,我们问他是否看到过古砖瓦类遗物。他说城垣上有不少残砖破瓦及铁器陶片类,并非常热情的带我们到东城垣土层中捡残片。由于天色近晚,时间有限,我们只好伧促用塑料带装了一些残片带回研究(见图)。
   建阳南古城筑于何时呢?《荆门直隶州志·沿革》篇载“〔古城〕荆门建阳西南,春秋权国之古城,晋武宁荆州之城也。”州志以上文字清楚说明建阳驿南这座“古城”在春秋时为权国之古城,晋武宁时曾经为“荆州”治。《荆门直隶州志·古迹》篇又载“〔权城〕在州南一百里,即春秋时权国。”关于权城所在地,当今学界公认在马良镇或其西北权水(竹皮河)畔,有说在沙洋县拾回桥镇,理由是“武王克权,迁权于那处”,“那处”究竞在那里,未有确切史料佐证,那么我们不能排除古城曾经徙为权城的史说。刘甫先生在《东晋“荆州”蠡测》一文中肯定了古城在晋武宁时曾经为“荆州”,但否认徙为“权城”。他认为权城应临权水而建。笔者认为权水为河,权城为治,权城未必非临权水而建。《荆门直隶州志·沿革》篇把建阳南古城列为荆门古代十二行政城之一,分别为:权国、鄀县、编县、基州、章山、武宁、长林、乐乡、古城、新城、荆门、安居。可见建阳南古城在荆门历史上的重要性。州志为官方权威史料,其真实性应当可信。古城筑于春秋时期,或徙为权城,晋武宁荆州之城,始于晋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至晋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前后82年,距今1698年。
    建阳南古城扼据荆襄古道(秦楚古道)咽喉,为南北通要塞周边良田万亩,物产丰富,堪为鱼米之乡,也是养兵囤粮的好地方。加之建水环流于前,利于水路交通。《光绪湖北舆地记二十·荆门州》记“建水一名建阳河,又名大漕河,”《荆门直隶州志·山川》篇又载“建阳河,一名建水,又名阳水,亦名大漕河,通路自湖,以予广漕运”。 可见建阳河在古代发挥着良好的漕运功能,水陆交通经济优势为古城长久设置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古城蓑落后还北移的原因之一。
   “古城”为什么蓑落北移呢?察其地理,水患是主要因素。建水是荆门城南最大的河流,承雨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古城位于建阳河冲积平原上,建阳河洪水常年泛滥,从上游带下大量泥沙,日积月累,使河道飘移抬高,洪水逐步逼近古城。全天顺也告诉我们古城只有东门,其它三方没有设城门。笔者认为,这大概也是因为洪水,不得不填堵了其它三个城门防洪,后来洪水还是跟近,在隋唐某一时期再遭大水袭击后,只好弃城,北移至建阳驿地段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古城现在的地面可能因防洪几度填高过,二千多前的文化堆积层很可能埋在一米以下,当然有待考证。总之,河床飘移和周边冲击平原抬高,是导致古城被弃的主要原因,所以古城是建阳驿的前身,先为城后为驿。建阳驿形成后,可能仍把古城作临时屯兵囤粮继续使用过一段时间,到元末明初彻底废弃,否则不可能保留到现在那么完整。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建阳河还会不会洪水泛滥呢?半个世纪以来,建水上游修筑了近百座大小水库,节节筑坝,河水几乎断流,有洪水也被上游大小水库调节了。加之全球气候变化,雨水减少,可以肯定建水洪水泛滥一去不复返了。
    建阳南古城能保存到今天,实属奇迹。它是文物,也是一部珍贵的地方史书。今天,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的这笔珍贵文化遗产。按建筑学理论评析,荆沙铁路大堤由北来东拐,形成古城东北的天然护山,升华了古城场气,加之紧邻二o七国道,交通方便。“古城”倘能开发,必然重兴。目前,首要任务是加强保护,城垣上不得再耕种、葬坟、建房,护城河不能再遭破坏。如果开发利用,城垣必须保持原状,只恢复东门城墙和城中古街衙署。政府应引起重视,组织专班进一步考古论证,尽快把这座荆州古城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见《荆门日报2017年6月27日》版
[size=0.83em]1.png (370.94 KB, 下载次数: 29)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017-4-9 15:37 上传



上2图为建阳驿西南古城城垣
城垣除东北护城河被荆沙铁路破坏了几十米,基本保存完整。
城垣坐北朝南,北距建阳驿直线距离1700米,实测为一座250米×250米方城。
含护城河总占地面积62500平米,城墙为人工夯筑而成,面积约36000平米,
护城河平均宽度为25米,尽管被分隔成一块块堰塘或改田,但是轮廓还非常清楚。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20-6-24 10: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云梦泽水系演变概说 (一)
古云梦泽大致位于现在的江汉平原。范围在长江中游的枝城以东、蕲春以西、大洪山、荆山以南以及湖南华容县以北的区域。如今江汉四湖地区的大小湖泊以及武汉附近的大小湖泊便是云梦泽的遗迹。云梦泽从形成、发展,到消亡,全过程历时约7000年左右。
云梦泽最早见于记载的有《尚书?禹贡》荆州:“云梦土作乂”;《周礼?职方》荆州:“其泽薮曰云梦”。 “云梦”一词在先秦古籍中,并非专指云梦泽而言,它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狩猎区的泛称。《国策?楚策》:“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之嗥声若雷霆”。从所描述楚王在云梦的游猎中可见,云梦是广阔的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泽。综合相关资料,二千多年前的云梦范围东到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西至鄂西山地,北及大洪山区,南缘大江。东西约在四百公里以上,南北不下二百五十公里,也显指楚王游猎区而言。而他所说的南部“则有平原广泽”。正是古云梦泽的所在。因此,“云梦”一词从广义说,它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范围广阔的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则是其中局限于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
     周凤琴的《荆江历史变迁的阶段性特征》一文指出:荆北沉积区,含枝江以东,沔阳以西的江汉河间地带,沙市以东地区为古云梦泽的主体所在,自冰川后期、荆江处于慢流期的高水面阶段时,大量接受泥沙从而发生了充填式淤淀。自先秦以后,荆江通过夏、涌、扬水等多汊分流分沙,以三角洲的形式向前推进,北部分流衰退,南部加强。直至唐宋时,云梦泽解体后沉积到长江一线,堆积期距今约8000--1000年间,历时近7000年,淤积量估算约达5053.6亿t(土2319.3亿t,沙2734.3亿t)。据资料记载:长江在葛洲坝电站建成以前,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5.21亿t。按进入四湖地区的泥沙量为5053亿t计算,这相当于长江 970年的泥沙全部进入了四湖地区。
     汉江乃长江支流,水量虽比长江小,但含沙量(指每1m3水的含沙量)大于长江,“河水一石,而六斗泥”,可见汉水含沙量之多。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沙洋堤溃决,直到隆庆二年(1568年),才将溃口堵复,敞口达21年之久。这期间,四湖上区及中区以北地区有18年淹水,使得大量泥沙沉淀。东荆河堤在民国时期溃口达20次之多,溃口挟带的大量泥沙比正常分流的泥沙要多。而且东荆河堤自明朝初年才开始筑堤,比荆江大堤(345—356年)晚了1300多年,大量的泥沙沿四湖地区临东荆河一侧沉淀,使四湖地区北侧的地面高于南侧沿荆江大堤一线的地面,成为一个撮箕形:两侧高、中间低。1954年大水,荆江大堤、长江干堤自万城至新滩口,只有很少的地方未被水淹,而东荆河自新沟嘴以上沿堤还有部分地面没有淹水。这就是说,现在四湖地区的地面,比春秋战国以前的地面至少抬高了24.50m左右(不包括宋以后的淤积厚度)。但是,在四湖11547km2的范围内,外滩面积1172.5km2的泥沙沉积量,已计入了荆江干流区的沉积范围。丘陵范围的面积为2360km2,无论是长江洪水,还是汉江洪水,都不可能淹到那些地方去,自然也就没有泥沙沉淀的问题了。如荆州区的纪南、马山、川店一带以及荆门的团林、十里铺等。而且明朝时荆江的水位只在38.45m左右,东晋时荆江的水位更低(荆江洪水位,自秦汉至南宋时期虽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很小,一直处于缓慢上升的阶段,南宋以后上升速度开始加快)。因此,四湖地区接受泥沙沉淀的范围只有平原湖区,面积为8015km2,加上汉南的3040km2,下百里洲的128km2,共计11183km2。每淤淀1m,需泥沙156.60 亿t,其淤淀厚度有32.10m。这里指的是平均厚度,实际上,有的地方厚些,有的地方薄些。例如潜江的龙湾,主要受汉水淤积影响,“三鸦寺附近的蒲家台,在1987年修水塔打机井时,于32m深处挖出了一些只有山河河床中才有的鹅卵石,蒲家台低于三鸦寺约2m,故相差当在34m左右”。
     据江陵县钻孔资料,“县内平原湖区,自地表以下40—50m深处,分布的主要有河相沉积物,仅在局部地方有湖相沉积物,上层覆盖的地层为互相交错的冲积与湖积物”。说明长江和汉水所挟带的泥沙,经过日积月累,形成了很厚的河流沉积物,覆盖在了原来的古地面之上。
前面所讲的荆北地区平均淤积厚度为32.10m左右,指的是距今1000年以前(北宋时期)至约公元前6000年,前后近7000年的时间。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21年)至宋时,约有1700年。这期间泥沙沉淀的速度加快,云梦泽由大变小,促使了云梦泽在唐宋时代的解体消亡。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20-6-24 11: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442830858925126039.jpg 城内地面遗留的残砖瓦砾
442830858925126039.jpg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20-6-24 11: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赵院古城按中国传统建筑学风水理论评析赵院古城,其城设计为龟形,其尾朝向西北小冲击平原,在古代为湖泊沼泽地,故为神龟出海,南门外原应该有块高地为头,可能在改田中推平了。点到为止...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1

14

主题

115

帖子

136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36

IP属地:广东省

发表于 广东省 2020-6-25 18:42: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发现!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20-6-26 10: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云梦泽水系演变概说(五)
    建阳河:建阳河又名建水,古荆门州时称建阳河(元、明时期以建阳镇名,在荆门市西南,五里铺与十里铺之间,明朝时设巡检司与建阳驿于此),又称大漕河。后因该河流经拾回桥镇而名为拾回桥河,简称桥河。在长湖未形成以前,与扬水运河相通,长湖形成后,注入长湖。该河系内荆河正源。
    拾回桥河:拾回桥河是荆门市除过境河流外的最大河流。主源起自荆门城西碑凹山下白果树沟,自北向南流,经车桥铺、蒋家集。在双河口汇西支草场河,蜿蜒向东南流,至鲍河口,纳东支鲍河,至拾回桥与东支王桥河汇合。南流经韩家场至老关嘴入长湖。沿程以地命名,自上而下,有车桥河、孟子港、李家河、陈家河、简家河、新埠河、鲍家河、全家河、拾回桥河。河道全长112.1km,流域面积为1134.4km2(占长湖流域面积2265km2的50.08%)。从王家垴进入荆州区境内(流域面积25.40m2),河道蜿蜒曲折,有“五里回头望”之称。从拾回桥至长湖,河道长31km,直线距离仅15km。自李家河以上多高坡峻岭,沟深达10m以上,坡徒流急,若遇山洪暴发,即漫河四溢,枯水时水深不过0.30m左右,河流比降在1:500—1:1000之间。过李家河时地势较平,水量渐增,常因大水而改造。其河床宽窄相差很大,在王家草场,河宽约150m,河深10m左右,至拾回桥河面最窄处仅20m,河深5m左右。由于河道异常弯曲、宣泄不畅,两岸农田常遭淹没之灾(1964年汛期,最大流量达到600m3/s)。民国时,部分河段为防御洪水,筑有堤防,但堤高仅2—3m,面宽只有1m左右,因此常遭溃决,十年九灾。1956年以后,对堤防进行了加固整修,1970年将旧河改道、裁弯取直(缩短老河流程15km),提高了防洪标准。
   大路港河:大路港河源于曾家集西北山谷(今安洼水库中),至冯家洲入彭冢湖。河长47.6km。流域 面积225km2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20-6-26 11: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云梦泽大致位置是北超过湖北荆门几十公里,东边到了湖北黄石,南边到了湖南长沙,西边距离湖北宜昌已经不远,面积有半个湖北省加五分之一的湖南,说是周长超过450公里,。湖南常德益阳到长沙一条线,整个江汉平原包括武汉市都泡在里面。上古时代碰见大暴雨洪水什么的,这片地区连起来就像海洋。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1

14

主题

115

帖子

136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36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20-6-26 12:29: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勋明 发表于 2020-6-26 11:05
古云梦泽大致位置是北超过湖北荆门几十公里,东边到了湖北黄石,南边到了湖南长沙,西边距离湖北宜昌已经不 ...

比较同意这个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