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出幸福生活 --黄梅县五祖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侧记
新
新浪新闻
1小时前
一排排楼房,干净的水泥路,绿草茵茵的扶贫励志公园,呈现“禅风水韵,吴楚乡情”建筑风格的青瓦房,几名村民在旁观看宣传栏中的政策介绍……这是黄梅五祖镇易地扶贫搬迁白羊安置点的日常生活一景。
2018年,五祖镇率先在全县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围绕“农户下山,产业上山”脱贫攻坚目标,按照“建起来、搬进去、留得住”的思路,高标准建设白羊等7个安置点。
随着五祖镇智慧小区的建设、产业兴旺推动就业的落实、社区服务体系的加强,安置点的搬迁群众不断融入新家园、展示出新风貌,开启新生活。
落实“三化”建设智慧小区
黄梅县五祖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79户674人。2018年以前,这些贫困户住在山上,住房破旧,道路不畅,生活处处不便。
“易地搬迁让百姓住上好房子,人员集中更易管理服务。”五祖镇副镇长魏斌说。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安置点当幸福院来建,使安置区成为搬迁群众的和谐家园,幸福家园。
白羊安置点引入第三方物业公司,成立物业服务站。实施“社区管房、管人、管社会事务,原村委管林、管地、管惠农补助”的“人地分离管理方式”,探索出农村安置区小区物业化管理新模式。并与白羊新农村居民区融为一体特点,打造成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新型现代化农村社区。
对其他安置点实现福利院模式管理,建立互助服务联络站,设立公益岗位,聘请搬迁户中身体健康、有能力的担任互助站工作人员,做好安置点日常管理。
“小区里就有康复点,小病小痛直接过来,很方便。”6月16日,白羊安置点里,村民指着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介绍道。医疗服务点、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扶贫励志公园、社区休闲游园、妇女儿童服务工作站等配套场所,让百姓生活变得方便舒适。
五个一批”助力农户增收
住上好房子是第一步,过上好日子才是最终目标。白羊社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特殊社区,零资源、零资金,但普通劳动力多。针对这种情况,镇党委政府按照“外出务工就业一批、市场主体帮带一批、公益岗位安排一批、自主发展一批、托底保障一批”,“五个一批”多措并举,抓“产业、就业”,促“生产、生活”。
五祖镇通过构建户社“联结体”,流转土地500亩,按照“公司+合作社+营地+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果蔬等特色产业,合作社通过“三带一自”(即固定用工带贫、临时用工带贫、反包管理带贫、贫困户自主发展)帮带贫困户46人就业。
贫困户和合作社实现“一地生五金”:农户土地流转赚租金、基地资产入股赚股金、附近就业赚薪金、自主创业孵化赚现金、帮带贫困户赚奖金。重点鼓励能人创业、大户带动、典型引领,落实产业奖补政策,鼓励引导群众自主创业,发展产业,争做业主。果蔬基地旁的“微田园”,让45岁以上、难以在非农领域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就地耕作,解决吃菜和劳动习惯问题。
2个1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扶贫车间”,能最大限度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就业。
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就业”的搬迁户,镇统筹安置点光伏收益资金,提供各类公益扶贫岗位,现已上岗123人。疫情风险降低后,全镇组织830人外出务工返岗,其中“点对点”输送510人。
“三联系”延续搬迁后服务
白羊安置点治安情况复杂、人口较多,镇党委政府探索出“党组织+社区+物管+楼栋”的社区楼宇党建模式,由5名搬迁户党员组建党小组,实行“社区联系楼宇党小组、党小组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系”党建网格化管理,做到群众搬迁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镇派出所还设置治安巡逻点,帮助社区调解委员会和治保委员会,做好群众矛盾化解。安置点出入口安装车辆自动识别系统和摄像头15个,无死角掌握安置点各类情况。
从山沟到楼房,从苦日子到好日子,易地搬迁,造福了百姓。五祖镇的百姓们趁着搬迁政策的东风,“搬”出了幸福生活,生活越过越红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