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北京市 2020-7-13 12:59: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港口现代化的迫切需求有关。随着时代的发展,航运业自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港口运输的货物方面,之前我国进口货物中棉花、小麦等占有很大比重,但在我国自己的优质小麦品种广泛推广之后,粮食进口逐步减少;同样,在我国新疆成功引进种植埃及长绒棉品种之后,棉花的进口也大为减少,同时上海对全市纺织工业布局也作出调整,许多工厂搬迁到更靠近棉花产地的河南、陕西乃至新疆等地,从而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在港口运输的手段方面,过去港口货物运输都是由码头工人打包肩扛人挑的,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出现集装箱运输,这种运输方式是把货物整整齐齐地装入集装箱中进行运输和装船,机械化装卸更加方便、规范。在运输船舶的规模方面,实际上过去进出上海港的远洋船舶吨位也并不大,多数在1万吨左右,白天从长江口停泊的锚地出发,乘潮从吴淞口进来一直到十六铺,晚上再趁着涨潮驶离。但船舶大型化趋势的发展使得黄浦江水深不够的问题成了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最大制约。此外,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航空业的快速发展,轮船的客运功能在逐渐弱化,客运人数日益减少。新中国成立之前,钱学森、朱光亚等人赴美国留学和归国都是乘坐轮船,现在去美国都是搭乘飞机了。
最后,这与上海推进改革开放的现实需求有关。过去外滩对面的浦东陆家嘴一带都是修船厂、堆货的仓库等,船舶驶入黄浦江后就停靠在那里卸载、维修。随着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要决策,地处外滩对岸的浦东开发开放核心区域——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岸线景观与其原有的定位、设施不相符。1992年,我曾带领一个上海市代表团去伦敦考察泰晤士河港口的改造。泰晤士河和我们的黄浦江一样,穿过整个伦敦市区,过去两岸都是一个个码头,后来这些码头先后被迁到泰晤士河入海口边上,而原先的码头则改成高新技术园区,这对我们改造黄浦江岸线很有启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