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日,武汉新港委在武汉会议中心组织召开了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新通道”建设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行业管理部门、港航企业负责人,以及国内航运、物流、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会议由武汉新港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林主持。
会上,来自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贾进、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邹薇、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二级教授张培林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武汉航运中心“新通道”建设为主题进行了发言。
专家一致认为,长江航运“新通道”的建设要依托水运大市场、长江经济带、长江两岸干线,以多式联运建设为核心,连接汉江通道,发挥武汉中部优势,开好武汉至日本直达航线,拓展武汉至韩国航线,充分发挥好“一带一路”联动发展战略枢纽。真正把武汉做成一个中转的枢纽,形成闭环性海陆国际物流大通道。

中外运湖北公司总经理陶保轩、武汉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炳木等代表企业作主题发言。企业代表纷纷表示,要打造国际铁水联运大通道,提升国际通达能力,要开拓沿海、完善沿江“新通道”,打破瓶颈,扩大通江达海能力,举全市之力做好武汉至日本江海直航,扩大武汉对外贸易。

市政府副市长刘子清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刘子清指出,“新通道”的建设要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多听取专家的意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解决航运中心在建设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综合考虑铁路、水路和航空的货源资源问题。整合铁水公空港,系统的研究,扬长避短,发挥运输效能的最大化。要结合国家对武汉的定位,健全体制机制,做好平台建设,来解决功能性的问题,更好的把长江航运中心和黄金水道的作用发挥好。

张林书记介绍了长江航运中心“新通道”建设研讨会召开的背景和意义。张林指出,长江航运中心需进一步建设高效航道,要打通长江、汉江干支流,形成“南北贯通、水网联通”的水运通道。要建设以阳逻港为核心的智慧港口,建设阳逻港铁水联运货运枢纽站场,实现武汉地区江海直达、汉欧班列等多种集装箱运输方式的集并运转。在稳步运行武汉—日本集装箱江海直航的基础上,加大拓展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江海直航,推进实现国际中转联运。通过江海直航航线与中欧班列对接,开辟一条贯穿东亚—中亚—中东—欧洲的“江海直航、铁海联运”国际物流新通道,实现“铁—江—海”联运,形成物流闭环,助力湖北武汉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打造成为服务于长江中游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水运平台和公共运输通道。
张林表示,通过邀请企业家和专家座谈,来共同研究“新通道”、“新基建”、“新枢纽”,形成“新通道”全新概念,共同努力把“新通道”的概念推向全国,进一步深化“十四五”规划,创造最好的物流环境,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大的空间。
市政府研究室、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港发集团,以及新港委党务处、办公室、港航处、规划处等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链接:专家、企业家发言摘要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 贾进

真正把武汉做成一个中国中部货物中转的枢纽,形成一个大的海陆国际物流新通道。下一步不能仅限于水深六米,还可以继续增加,实现2000标箱进武汉。要实现长江与汉江流域集装箱运输量的提升和互通,系统化建设阳逻港武湖港区,铁水联运的发展方向在武湖港区,目前铁路无法进入阳逻港区,这是一个死结,铁路必须进入港区,与港口实现点对点对接。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青

投入运营的江海直达1140集装箱示范船已经增至4艘,这种船型的船舶油耗低、排放少、速度快,堪称“水上复兴号”,要多推广1140船型,有可能是增加到1500船型。武汉港要抓住浩吉铁路机遇,推进参与煤的运输。“新通道”的建设发展一定要关注西部陆海“新通道”,让武汉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角。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邹薇

武汉要借助港口优势,以阳逻港为核心,打造“向海经济”,把中部周边省市融入进来,形成一个货物集聚地,无缝对接铁路运输。满足各种散货运输、大宗货物运输,以武汉港为核心枢纽,向西北、西南、向东南等方向辐射。用好江海直达等航线平台,把平台擦亮,加大宣传,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整合航运产业、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要做大、做强,做出声势,同时硬件、软件都要跟上,打造“黄金水道”大通道,形成长江航运“新通道”。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培林

打造“新通道”要有航线来连接供需双方,有相应的市场支持。要依托水运大市场、长江经济带、长江两岸干线,以多式联运建设为核心,解决传统经济运输问题。疫情以后专注开通日韩航线,发挥武汉中部优势,重点发展集装箱,连接汉江通道,尽快把武湖铁水联运建起来,吸引大公司,吸引中部多式联运。

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袁云光

“新通道”建设要站在新高度,有新思想,同时定位要高,要站在国家战略方面,站在多式联运的角度,综合国际性交通、物流枢纽。操作上要有新谋划,提高效率,统一标准。新阶段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方面,要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龙头企业一体化牵引带动,注重产业经济一体化,多功能全面推进。

长江航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经济师 徐培红

这种研讨会非常好,有针对性,可以碰撞出火花,希望以后多召开这样的研讨会。根据目前的状况,可以以阳逻港为轴心,以长江为线,提供多条出去路线,让武汉实现可上可下,可左可右。要以多式联运建设为核心,服务好本土,扩大铁路覆力范围,让货物从阳逻港出发,沿着铁路能有多远走多远。多关注内贸,利用好港口,做好内贸内循环通道畅通。用好黄金水道,提升船舶吨位,加班发密班次,完善硬件条件。综合所有运输资源,通过联盟把港航连在一起,维护好直达日韩航线。

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彭智敏

“新通道”的建设具有经济性和可操作性,要充分发挥好“一带一路”联动发展战略枢纽,整合资源,利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通道来整合铁路、公路、航空通道。要以服务企业、服务经济为中心,围绕中部发展战略为导向,服务国家大战略,加大力度助推长江航运中心“新通道”的建设。

中外运湖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陶保轩

以武汉为中心,将武汉—日本集装箱江海直航航线与中欧班列(武汉)对接,通过“海—江—铁”联运,构建联通日本—武汉—中东、中亚及欧洲地区的国际铁水联运大通道。抓住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契机,进一步争取外交部、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的支持,将以武汉—日本集装箱江海直航为基础的国际联运项目上升为中日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以获取更高层面、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在现有2艘560标箱汉亚集装箱船的基础上,继续新增投入运力,再增加3艘集装箱船投入运输,一方面保障现有航线的正常运营,避免船舶故障、恶劣天气等影响正常班期,另一方面也为增加航点和班期密度提供条件。完善铁水联运硬件设施。针对铁路线与阳逻港未实现无缝对接的硬件不足问题,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进“港站一体化”,实现深水大港、近洋直航、中欧班列、物流场站的无缝对接。

武汉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总经理 谢炳木

畅通铁水联运通道,深挖成都物流市场,成都每年向外采购大宗粮食等农副产品约3,000 万吨,品种包括大豆、玉米、小麦、大米、麦芽、高粱等,长江航运中心要畅通武汉--成都铁水联运物流体系。举全省之力加快汉江流域航道的升级建设,将汉江兴隆船闸至蔡甸的约200公里水路疏浚,航道从现有1.8米水深扩深至3米水深,以此满足3,000吨级集装箱船舶的全天候通行。开拓沿海“新通道”,抓住,湖北畜牧业饲料市场的发展机遇,开创华中玉米现货交易市场。

武汉江盛汽车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 江瑞华

要把武汉打造成中国地区汽车交易中心,建设华中地区最大的商品车物流中心。要加大对滚装码头的建设,加快建设武汉水运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和平行车进口口岸的报批工作。以滚装码头为中心,上游通过水运到重庆、长沙,下游到南京、上海,甚至直接出海。

武汉益信水陆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 田寅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河南地区有信阳钢厂、南阳汉冶特钢,湖北有广水华鑫冶金,陕西有陕西钢厂,这些钢厂进口铁矿石的年运量达到2000万吨,都是通过武汉、沙市、城陵矶等港口中转运至目的地。由于武汉港的散货码头很少等原因,导致大量的散货源白白流失,2000万吨的市场需要量,承接量不到5%,货主纷纷通过沙市等港中转,这与武汉港亿吨大港的地位极不相称。要建设武汉港散货运输“新通道”,必须打破瓶颈,解决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扩大通道通过能力。选择在阳逻或其它合适地点建立散货集散中心,该中心应有散货储存、中转、贸易等功能,规划年中转通过能力第一期达到1000万吨,第二期达到2000万吨。提高散货码头靠泊能力,升级改造1万—1.5万吨级海船码头,让武汉籍的13900吨江海直达货轮“有家可归”,运营初期可推出相应的优惠措施吸引江海直达船舶回流武汉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