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宾礼,你了解多少原创 墨轩历史 2020-07-20 16:42:45
大家都知道都知道“宾礼”是中国传统“五礼”之一。什么是宾礼?说白了就是宾客之礼,是我们接待宾客的方式、礼节。 这么一来,宾礼可以说是在五礼之中,与当代我们的生活最相关联的一礼了。然而就是这最相关的宾礼,也在慢慢悄然流逝。 
在中国,逢年过节,我们总免不了窜门这件事儿。所以,我想各位也一定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客人主人最热情的时候是在进门的那一会儿。 客人提上礼品,主人备以瓜果茶酒,笑脸相迎。可当寒暄了几句之后,气氛却不知怎的逐渐凉了下来,人们自顾自的或低头玩手机,或抬头看电视。有时其乐融融,可有时也是真的尴尬。 
特别是如今的青少年,客人离去时,他们也不知什么是起身相送,更有甚者,似是古时大家闺秀,与客人面都没见。当然,这只是部分现象,不过仍然值得我们反思,如何才能扛起中华民族的“礼”字大旗。 而今天小编就要带大家一起了解了解咱们中国传统礼仪中的宾礼。一涉及古礼,咱们都知道有着特别森严的尊卑等级划分,宾礼也是如此。 
狭义的宾礼,其实只是特指天子与诸侯之间相互款待问候的礼仪。广义的宾礼,那是包括所有阶层所行的待客之礼、相见之礼等诸如此类的礼节。 有意思的是宾礼中存在着一项不分尊卑、平等的礼仪,是谓抗礼,也叫客礼。都是待客之礼,但一个存在尊卑等级,一个是平等相待。 
首先我们还是要从分尊卑之宾礼讲起。 宾礼:亲邦国“敬”,即尊重,是我们人际交往的基本前提,天子与诸侯之间也是一样。“宾”与“敬”一样,由敬生情,由情而亲。因此天子对诸侯行以宾礼肯定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让诸侯国亲附;诸侯与诸侯之间以宾礼相待,也大同小异。 宾礼主要分为“朝”、“宗、“觐”、“遇”、“会”、“同”、“问”、“视”八个具体内容。前六个是诸侯亲自与天子相见时,或者诸侯与诸侯之间亲自相见时的礼仪。后两者,是诸侯派使者见天子或者诸侯之间派使臣见面时所用的礼仪。 
“朝”、“宗、“觐”、“遇” 周礼的定制是根据天地四时而定,也就是春夏秋冬四个时节。春为“朝”、夏为“宗”、秋为“觐”、冬为“遇”。为什么这么分呢? 王安石在《周官新义》中做了详细解释,“以岁譬日,则春朝时也,故春见曰朝。夏则万物相见,于是时也,有为之宗也者,故夏见曰宗。秋非万物相见之时,于是见焉,可谓勤矣,故秋见曰觐。冬则物辨矣,莫为之宗,亦莫之宗,其见也若邂逅然,故冬见曰遇。” 
啥意思呢,想必大家都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春天是万物复苏之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一年之朝,所以春天相见叫“朝”。 夏季是万物萌发后,蓬勃生长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是万物相见的时候,每个植物都有自己的类别归属,就是“宗”。“祖宗”、“宗派”这些词的意思咱也就有迹可循了不是。寡为众之宗,所以古代君王称自己为寡人,诸侯是归属于天子的,因此夏季相见叫“宗”。 
那顾名思义,“秋收”也就是秋天是万物成熟,农作物收割的季节。所以秋天不是万物相见的季节,但是我们依然要见面,这叫“勤”,勤劳、多次数的意思。勤劳的勤的左半边加上一个见面的“见”字,所以就成了“觐”。所以秋天相见叫“觐”。 冬天则更容易理解,冬藏就是冬天了我们要把收割的谷物都贮藏起来,人们也很少出门,是万物闭藏起来的季节。我们都无心相见,但还是相见了,这就是偶然的相遇,所以冬季相见就是“遇”了。 
而且与此相对应的,“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而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这便是四时朝觐的“礼义”所在。 “会”、“同” “会”礼就是会盟,诸侯亲自去见天子,这个是根据具体情况比如说征伐之事而定的,因此是不定期的相见。 
“同”礼亦是“会”,但此“同”是所有诸侯一起“会”,所以又称“殷覜”,如果天子因某些原因十二年不能够巡守天下,那么四方六服诸侯都要在当年去朝见于天子,而且分方分时而来,也是要先行常朝仪,再行“同礼”。 “问”、“视” “问”礼就是诸侯派遣大夫一级的使者,去向天子问安,也有“问恩”“问遗”的意思,因不定时,故称“时聘”,这是一种“小礼”。 
“问”礼也是有条件的,通常是因为天子有征伐之事,然而天子的征伐的对象不在自己这个方位,天子征伐而自己非当方诸侯不能参加会盟,则派遣大夫向天子行此礼。 通俗的意思就是说,天子要攻打其他国家了,但是偏偏不巧,要攻打的国家在西,而我这个诸侯国在东,太远了不好支援啊,所以我就不参加会盟了。不过为了表示我的忠心,我派个使者来从精神上支持你,给你加油助威,这就叫“问”。 
这与当下我们人际关系中送人情也是有点类似的,某天朋友结婚,但我在外地,实在是赶不去,那我就会委托一人帮我随个份子钱,送个祝福,也就是礼到人不到。 不过当下互联网媒介让这个更方便,我甚至不用委托人了,直接网上聊天送个祝福发个红包。是好是坏呢?留给历史去说吧。 
“视”礼就是诸侯派遣卿一级使臣向天子问安了,因为六服诸侯的远近不同,去见天子的年份也有不同,其中第一年、第七年、第十一年只有侯服诸侯去参见,为了避免冷清,“远近四方诸国皆需派卿向王众聘”。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捧场”又有些相似了。 客礼:平等的古礼同宾礼一样,客礼同样也是为了与人亲近,但是与宾礼不同的是,客礼昭示着平等,具有“不臣”之意。在宋朝后,客礼进入宾礼制度,成为宾礼之中的固定内容 。原本社会地位高的人对待地位低的人用平等方式的客礼,会让被礼待的人心生感激、尊敬乃至亲近。 
在古文阅读中,我们经常看到“待之以客礼”的字眼,古人对此非常看重。如果仅仅理解为像客人一样对待他,不免有些奇怪,只是客人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当我们理解到客礼不仅仅是待客礼仪,更是一种平等的礼仪时,就不难理解了。 在社会关系中,也有行客礼表示尊重的情况。比如父母对于已经嫁出去的女儿行客礼待之,不再遵循原来的尊卑之别,对女婿也是如此。 
这一点在今天也有所体现。今年过年回老家,我远嫁多年的堂姐也正好回去了,通过接触我也体察到叔叔一家对待堂姐同以往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区别,像是生疏了但又不是那么回事,这样看来客礼的存在也可做一些解释。 总之,在一定意义上,客礼其实是把原来有尊卑之分的双方拉向了平等, 这对于原本位与卑者的人而言是一种尊崇 ,故《钦定礼记义疏 》卷 5曰:“客礼尊于臣礼。” 
我们现在看许多古装剧,臣子见了皇帝需要行跪拜之礼,与皇帝交谈时不是站着就是跪着。古人对此非常重视,跪拜礼是需要从儿时就开始学起的。 然而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臣子见了皇帝,皇帝会说诸如“免礼”、“赐座”等话,并非是没有依据的,这就是皇帝在待臣子以“客礼”,让臣子亲附。当然这是在皇帝允许的前提下才可如此。 
时代其发展到如今,我们已经摈弃了等级观念,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也依然有一些客礼的影子,比如在就餐时,我们尽管不需要领导、长辈允许才能就座,但是大多也会等长辈先坐下,我们才会入座。这是我们都所认同的礼仪礼节。 再比如,当今老师、父母以朋友的方式对待学生、儿女的现象已经不足为奇。其实也算是老师、父母对学生儿女待之以客礼的影子,让学生儿女和老师父母更加亲近。 
但是如今,却有一点适得其反了。某些学生儿女被“待以客礼”后,都快忘记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礼节了。当然,小编并非主张尊卑等级,而是在于尊重他人之品德,何况是父母长辈和老师。 
因此,当我们被客礼相待之时,不要忘记抱有一颗感恩回馈的心。哪怕是朋友之间,朋友来家里做客时,我们出门迎接,离去之时,我们能起身相送,从这些细节来培养自己的礼仪礼貌,又何苦没有真心朋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