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直特别喜欢《论语》中的一句话:一朝为师,成己成人——而在这个夏天,在潜移默化之中,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又进了一步。以前的我,始终是讲台之下的学生,为书本里的新奇有趣的知识所吸引,为老师们敬业奉献的人格所熏陶;而如今的我,摇身一变,成为了讲台之上的老师,从“接受者”转变为“教授者”,从“赏花人”化身为“接棒人”。这角色的转变,不仅仅是跨出从讲台下走到讲台上的一小步那样简单,我们成为了老师,肩上便多了一份责任的重量——对自己的责任,对孩子们的责任,还有对那无数关心着教育事业、支教事业的好心人们的责任。 工作在手,责任在肩,使命在心。一点一滴地陪伴,你来我往的交流,敞开心扉的讨论——这个夏天,我们用我们的奉献与付出,为远山里的孩子们送去欢乐,为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锻炼他们的学习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追逐自己的梦想。然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怎可能是背背“台词”、照葫芦画瓢地学上一两个“动作”就能了事的?从构思课堂到编写教案,从彩排练习到实战调整,一点一点进步、一点一点提高、一点一点修改,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成长,学会接受挑战,懂得克服万难,明白了拼搏与奋斗的含义。如果说学生是一盏灯,那么我们这些“小老师们”便是点亮这盏明灯的烛火。这盏明灯将照见我们一同走过的岁月,照见我们彼此的陪伴与付出,照见孩子们前行的路途。参加支教,成为老师,不仅是挑战自我,更有一种“成人”的使命。 如今,三下乡支教活动虽早已结束,但它给我带来的感受却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回忆起直播中孩子们在砖瓦房里黝黑的面容和朴实的笑脸,我的心里又是开心又心疼:开心的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作为一名老师“成己成人”的责任,心疼的是那些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实在是太艰苦、太困难了。 “何以为师”,这是我的老师曾经在课堂上问过我们的一个问题。那时我们的答案千篇一律——什么无私奉献、默默耕耘、善良、敬业……无非都是那些老师一惯用在老师身上的那一串“人格标签”。然而,我的老师给出的答案却只有简短而有力的四个字:成己成人。成己?成人?刚听到这个答案时的我还略微有些惊讶,但是之后的求学经历却让我从一个感性的视角对这个词有了一点朦胧的认识。而今天,作为一名支教的老师,我忽然对这个词有了一层更深的理解——支教不仅仅是对自己授课能力、交流能力的锻炼,更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一种对社会的责任。 第一天的支教经历用现实教会了我“为人师”的含义,在帮助学生的同时更要学会成长自己。这次“三下乡”支教活动不仅让我灵活运用了自己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让我践行了作为一名老师“成己成人”的责任。我相信,今天这些弥足珍贵的经历和体验,都将化为我明天的财富,明天的我也将成长为一位认真负责,积极向上的老师。
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连支教第一天的“酸甜苦辣”都依然历历在目、令人难忘。我相信,这个夏天的支教经历将会像一束光一样,穿透迷雾,让我看清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照见我前行路上星辰大海的征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