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参与支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周的教学时长也曾一度让我有一些怀疑,不知道自己能否在这段时间中管理好自己,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感谢孩子们对于我一开始的表现的包容,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如今的轻车熟路,我对于如何开展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个人经验。我与孩子们的相处也从一开始的拘束到如今的逐渐熟悉,枯燥的课堂开始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三周飞逝,如今结课在即,我也要与可爱的孩子们道一声再见。尽管相识不长,但是我却感觉每天与孩子们的见面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已经习惯了今天的告别与明天的相遇。可惜啊,朝阳无限好,它展望着新的开始,却也意味着旧的结束。 初始的见面是灾难性的。我空有热情但是毫无经验,简单的开场白以后,就开始磕磕绊绊地重复着前晚苦思良久的腹稿;孩子们虽然好奇却又害羞得紧,一些设计好的互动环节竟然陷入了沉默中。沉默,沉默是尴尬的开场,我硬着头皮结束了此次开班仪式,心中充满了对于自己的否定与怀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万幸的是,有些小朋友看出来我的困境,在私信中不断鼓励着我,并且对于我一开始的窘迫表示理解,也愿意积极参与以后的互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尽管我开始的表现不尽人意,但是能够遇见这些善良又明事理的孩子,又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与包容,我知道我可以拥有一次美好的邂逅。 由于孩子们没有下一学期的课本,我的日常教学只能以试题讲解为主。我明白,做题与讲题可以很容易地让我完成四十五分钟的教学,却无疑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我开始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试题是死板的文字,但是有的题目却有着自己背后的妙趣,只需要一些拓展。 如果想要让一群人建造一艘船,你不需要迫使他们收集材料,你只需要让他们向往海洋。长久以来,厌学的情绪存在与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中,我不确定我所教授的孩子们中是否有人厌学,但是如果我能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一定会让他们受益无穷。抛去只考察基础知识的题目,我发现有些题目可以大做文章。 文言文无疑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题目,与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晦涩简练,一两个字的不同理解就使得整个句子的文意相去甚远。果然,当我拿出文言文的专题训练时,孩子们多少有一点不情愿。我明白,如果想让孩子们提起对于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就一定要让他们熟悉理解文言文的故事脉络,最好能够用一些故事拓展,一方面激发他们对于文言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一些古代文学与历史知识。在讲解《新唐书·孟浩然传》中,我并没有单纯地先翻译文章,而是先讲起了孟浩然的生平。从孟浩然谈到好友杜甫,再到李白;从不受任用谈到苏轼、辛弃疾,由此引申到“诗穷而后工”。 从单纯死板的翻译,到深入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单薄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我帮助孩子们建立起一个知识体系。文言文本应艰涩,却可以被看成一个类似小说一般的故事 作文是压轴的大题,也是所有学生的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以我做学生的经验而言,作文是爱者亲恨者痛的一道题,拿手者可以洋洋洒洒地挥泼笔墨,不善者却是支支吾吾般无从下笔。所谓作文,无外乎是要将心中故事与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素材,情感加上些许的文笔,这些都是作文的重要组成因素。我也明白自己能力有限,不可能在不了解现如今初中作文要求的前提下给予孩子们关于如何写作文的指导。我采取了一些其他的办法,我要求学生们写下每天最值得记录的三件事,并且记录下当时的感情,以此帮助他们从日常中收获素材。有了素材积累,也要有一定的写作实践。考虑到课程时长的关系,我的写作练习与以往的写作训练不同,我摆出了以往中考的作文题,让他们尝试将自己的素材运用于其中,并且讲出自己的思路,孩子们也借此机会分享了一些日常经历,有欢笑感动,也有愤怒孤独,我们在分享与聆听中渐渐熟悉,言语之间也有了几分朋友的感觉。 那些过去的相处还让我记忆犹新,也许每年我还能与孩子们相见,到时候不知道他们有多少故事要和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