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验交流】县教育局:拓展育人新境界 做活研学大文章
黄梅政府 昨天
黄梅,建县千年,处吴头楚尾,底蕴深厚,享有“四乡”(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楹联之乡、诗词之乡和挑花之乡)、“三地”(佛教禅宗发祥地、黄梅戏发源地、红十五军诞生地)之美誉。黄梅自古文风鼎盛、崇文重教。近几年,我县教育投入大、资源配置优、育人质量高,连续17年获得黄冈市高考质量特别优秀奖,在黄冈市首创“全省学前教育示范县”,获国务院“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2018年以来,我们积极寻求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推行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广阔舞台,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校外,使其“身体和灵魂同时在路上”,达到学思结合、学行相融的育人效果。通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研学旅行已成为黄梅学子的启智修身之行、求真尚美之旅。
一、顶层设计:政府主导、完善机制、形成大保障
政府主导引领。在国家和省下发“关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我县研学旅行工作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分管教育副县长为副组长,14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深入解读教育部、省教育厅等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科学评估我县开展此项活动的基础条件。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研学工作。在广泛学习、调研、研讨的基础上,县教育局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黄梅县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意见》,形成了我县研学旅行工作的制度性保障;领导小组专门召开启动会、推进会,大力统筹推进。我县中小学研学旅行顶层设计的大框架科学、快速形成。
部门主动作为。教育局整合教育股、后勤办、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力量,成立研学旅行活动管理办公室,按照“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的要求,对活动安全、课程质量、经费筹措、报批程序四个方面严格把关;其他各部门主动作为,公安、交通、卫生、食药监等部门安排工作人员全程参加每次活动;发改、文化、旅游、物价、共青团等部门积极支持,热情服务。有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我县研学旅行有序、安全推进。
学校主体实施。各学校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主体单位,以乡镇中心学校为单位对接属地各部门,建立校长主责、分管校长主管、家委会代表参与的学校领导工作小组,并组建安全、课程、经费三个工作专班,负责各项研学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营(基)地建设:一主多辅、区域融合、构建大格局
营(基)地是研学实践的基本保障,也是制约活动开展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县确立“突出黄梅戏曲特色,分片分区挖掘资源”的基本思路,积极遴选打造研学旅行营(基)地。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向日葵研学实践营地。该营地累计投入1.3亿元的一期项目基本建成,已经试运营,效果良好。目前正规划建设黄梅戏主题公园、侏罗纪(恐龙)化石园、游泳场(馆)、运动场等项目。向日葵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已经被认定为省级研学旅行营地。
二是根据本土资源,完善一批主题实践基地。在全面开发县级教育基地的同时,重点打造六大基地:突出革命传统教育的红十五军诞生纪念地、突出地方传统农耕文化教育的太白小镇、突出劳动实践教育的邢绣娘生态园、突出国防教育的丹桐拓展基地、突出植物生态科学教育的蔡山梅苑和突出生态科学教育的龙感湖国家级湿地。
三是实行区域融合,开发一批县外研学阵地。如蕲春李时珍纪念馆、黄石科技馆、安徽太湖五千年文博园,武汉、合肥等地知名大学。
通过一年的探索实践,我县逐步形成了“一主(向日葵营地)多辅(本县六大主题的教育基地)、区域融合(县外实践基地)”的研学旅行网络体系。一年来,我县40000多名学生在这些基(营)地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并为周边县市区7000余名学生开展黄梅戏等研学活动提供了优质服务。不仅如此,各学校还充分利用周边“绿色”“红色”“古色”“特色”资源,让学生就近、全员研学,形成黄梅学生研学实践全面开花的格局。
三、课程开发:立足本土、目标管理、共享大资源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载体。我们立足本土,组建专业团队开发和打造课程,研究扁平化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在研学小组中落实课程。同时,将学生参加研学活动的情况纳入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并把学校参与活动的情况与年度工作绩效挂钩,确保研学课程实效。
凸显地方文化,打造黄梅戏特色课程。在向日葵营地的黄梅戏小剧院、黄梅戏服展馆学戏看戏;在邢绣娘生态园参观古戏楼、聆听采茶戏;在太白小镇水上剧场欣赏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小调;在蔡山梅苑体验黄梅戏实景演出;加上小池镇即将建设的“黄梅戏小镇”,我县逐步形成了以营地为中心、各基地相互辉映的三天两夜的“探寻黄梅戏”系列课程。
围绕核心素养,分年级打造系列课程。一年来,我县由研学办牵头,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确保安全性,经过多次研究论证,确定了按年级分别规划实施的红色记忆、绿色生态、科普创客、传统文化、创新实践、国防军事、职业规划等七大研学旅行课程,并按照课程主题逐步开发了八条线路。根据线路挖掘文化内涵,集中组织编印了各年级的研学手册,使研学活动有计划、有载体,避免了“只旅不学”现象。
鼓励多元发展,营(基)地开发校本课程。在开发全县大课程的前提下,鼓励各研学营 (基)地结合实际,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形成课程超市,供全县自主选择使用。如:向日葵学实践教育营地借鉴成功经验,集中优势兵力,开发出了研学实践课程90多门,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不少于30门,并命名为“七彩课程”。太白小镇的农耕体验、绣娘生态园采茶品茶,丹桐基地团队建设、梅苑基地植梅赏梅、龙感湖湿地的观鸟识鸟等系列课程逐步形成品牌,深受学生喜爱。我们还联合安徽太湖五千年文博园,打造编印了《行走中的国学课堂》研学旅行课本,真正实现了在校内开设不了的课程在校外开展实践,完美展现了“行走中的课堂”。
四、组织实施:统筹推进、落实细节、确保大成效
严实管理,确保安全。研学办宏观控制县外研学人数,每天不超过两所学校、500人。服务公司切实做好“三防”(物防、技防、人防),实时监控监测活动情况。行前,分析安全风险点,购买活动意外险,落实安全教育责任;行中,各学校配合属地公安、交通、卫生、食药监等部门随队人员落实监管责任,协助服务公司切实做到“三查七对”(三查指排查特异体质学生、跟岗人员到位情况、吃住行服务质量;七对指核对服务方营业执照、出行人员保险信息、报备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导游信息、上车人数、结营人数),落实安全主体管理责任;行后,分享安全工作经验供兄弟学校借鉴。
严肃纪律,规范收费。经费渠道落实“四个一点”:县财政每年拨付一点(每年20万元左右)、学校公用经费列支一点(线路调研、活动总结等费用)、社会公益资助一点(每年约50万左右,用于减免贫困学生活动费用)、学生个人承担一点(个人活动成本费用)。费用收取做到“三个必须”:必须召开家长委员会通过收费方案、必须征求家长意见自愿参加、必须公示收费标准(物价部门牵头召开价格听证会,精准核算费用,合理确定标准)。
严谨遴选,优质服务。为了防范安全风险、竞争风险、市场风险、廉洁风险,提高研学实效,我们通过前期调研遴选和局党组会研究,目前只确定一家资质合格、信誉良好的研学旅行服务公司,作为试点期间为县外开展研学活动的学生提供服务,较好解决了市场竞争混乱局面和滋生腐败的问题。
严密组织,稳步推进。按照循序渐进的策略,我县采取部分学校、部分年级先行先试,具体操作是试点学校从县城向农村扩展,学段从小学到高中扩展,线路从县内向县外(100—200公里)扩展。五年级、八年级、高中一年级每年到向日葵营地封闭式研学实践,四年级以下的低年级学生就地就近研学,其他年级学生自行选择外出研学或本县营(基)地研学,各学校据此有条不紊、因校制宜实施,有效避免了打乱仗、重复学的问题。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研学实践永远在路上。我们将坚持“立德树人”的初心不变,不断加强探索和实践,持续把研学实践与提升学生素养有机结合,发掘研学资源、丰富课程内涵、收获实践真谛,真正让学生探行一路、研学一程、受益一生!
稿源:黄梅县教育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