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绽放千年的民间艺术——黄梅挑花
原创 匠酱 非遗世家 2018-12-28
“二绣手巾两面花,姐想情郎郎想她,
乖姐想郎人勤俭,郎想乖姐会挑花”,
这首朗朗上口的黄梅民谣中提到的“挑花”,
正是大名鼎鼎的民间技艺——黄梅挑花。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
是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的传统民间艺术,
属于挑、补、绣这一民间刺绣的范畴。
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
图案精美,色彩富丽,
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
黄梅挑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
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
据《黄梅县志》记载:
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
1958年,在黄梅县蔡山脚下发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1年)墓葬中,
墓中女尸头上搭有彩线挑绣的”福寿双桃”方巾,
可以证明黄梅挑花这门民间工艺,
距今至少有约500年历史。
黄梅挑花属于中国传统的民间刺绣工艺,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刺绣.
刺绣重刺,
需在底布上下反复做刺绣的动作;
挑花重挑,
只需在底布上方连续做挑花的动作。
它以元青布作底,
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
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
黄梅挑花与刺绣的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针法。
针走单面为“挑”,双面为“刺”;
第二,有无绷子。
刺绣是有绷子的,
哪怕只绣小酒盅那么大也得用绷子,
挑花哪怕绣十几米长也不用;
第三,与布料的关系。
刺绣在绣的过程中会对原布料造成松动或损坏,
挑花则会强化。
在构图上,
黄梅挑花的图案比较完整,
几乎布满整个画面,
且每件挑花作品的图案都有自己的主题。
无论是花鸟虫鱼,
或是山水田园,
乃至神话戏曲故事,
都凝聚了黄梅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除去严谨完整的构图,
黄梅挑花图案也不乏一些巧妙的变化。
来自民间的黄梅挑花妇女,
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构图形式,
如,上下式、左右对称式、旋转式、向心式、放射式等。
除了有常见的构图形式外,
黄梅挑花还有一些不固定样式,
用来表达一些故事情节。
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
这门工艺日臻完善,
以其明快的色彩组合,
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美学家王朝闻曾评价黄梅挑花:
看湖北民间艺术品黄梅挑花,
仿佛是在读富于幻象的楚辞。
黄梅挑花虽来自民间,
风格淳朴却含意深远,
线条简单却意蕴悠长。
劳动在创造了人的同时,
也创造了美。
愿黄梅挑花在未来的日子里,
以其独有的美丽和智慧,
开成更加绚烂的民族工艺之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