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517|回复: 0

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巴河记忆》读后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9238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15092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

发表于 湖北省咸宁市 2020-10-12 11:21: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宽不如心宽,地厚不如德厚。

翻开《巴河记忆》一书,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挑窑罐的卖货郎正走街穿巷,吆喝叫卖……

这个卖货郎就是年轻时的张卫生先生,现任黄冈巴河文化学会主席、《巴河记忆》主编。

张卫生,初小文化,自称草根巴人,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从卖货郎到优秀企业家,再成为一名作家,他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不言放弃,肝胆寸心知。

可以说,没有张卫生的辛勤付出,就没有黄冈巴河文化学会的创立,没有《巴河记忆》这部书的出版。

于是,我早就有了想写写张卫生的萌动,可又不知从何处着笔。他的人生历程中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就如同这部《巴河记忆》一样厚重。

《巴河记忆》从人物到社会,从文化到艺术,从民俗到史志,洋洋大观,图文并茂,涵盖了巴河流域的各个门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地域性巴河文化百科全书。

巴河物产丰富,自古英才辈出。人们常说,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合上这部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顿时闪现一束光:文化精神!

2011年5月13日,黄冈巴河文化学会在张卫生的倡导下成立,同时创办湖北省内刊《巴河文苑》《银河诗词》《巴水观澜》等两刊一报。学会成立后,张卫生犹如一块神奇的“磁铁”, 专家、学者、诗人、作家、书画家、摄影家……一个个慕名而至,齐聚学会,会员多达400余人,不愧为一个文化精神的“集大成”者。

老实说,我以前在黄州是人生地不熟,退二线后才随女儿客居黄州。自从拿起了相机,便渐渐对黄冈文化圈有所了解。初识张卫生,得益于《黄冈日报》社原摄影部主任、摄影家赵毅先生的引荐。2014年春末夏初的一天,赵毅先生带我去学会办公的地方拍书画作品,一见面,张卫生就自嘲地对我说,在文学艺术上我是一介草根。听后我便笑着搭腔:草根好呀,我也是草根一个,正好“同病相怜”。临近中午,拍完片子,吃过午饭,他又送了一本《草根诗萃》作品集给我。论年龄他是我的长辈,称他为先生亦不为过,与他相知相识,算是一见如故。张卫生那种热情待人、求知好学的精神打动了我,他的励志精神给了我莫大的鞭策和前行的动力。

这些年,遵照赵毅先生生前的嘱托,我与张卫生先生走得很近,慢慢地,我对张卫生先生便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就拿《巴河记忆》的编辑与出版来说,他戴着老花眼镜一遍一遍地看稿、校对,姑且不论《巴河记忆》这部书的艺术价值,单单就他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就让我感到无比敬佩。

未叹余年黄昏近,只为晚霞尚满天。十年如一日,张卫生先生自掏腰包过百万元,先后出版了《草根文集》《诗词联赋》《走向成功》等个人专辑及省内刊3万余份,《巴河记忆》既是学会这些年来的研究成果,也是对他多年来付出心血的一个肯定。

他常风趣地笑着说,我这叫“三找”:找亏吃,找当上,找气怄。是的,这“三找”就是一种超凡脱俗、视钱财为身外之物的境界,一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

或许,这就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