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连接机制,是连接社区与民众、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共铸社区文明的有效方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学院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以解决“社会所需,民之所求”为工作目标,通过结对联动、文明代言、暖心惠民等志愿服务活动,打造“有温度、接地气、有爱心”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一、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在基层治理创新活动中,如何有效激发社会活力,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是决定基层治理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作为民政部认定的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始终把调动社区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作为重要抓手,其辖区的朝阳里社区就是典型代表。他们以深挖志愿服务建设为着力点,走出了一条通过提升社区志愿服务水平,引导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从而提升治理效能的新路子。 二、强化服务、创新方式,化解基层治理大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治理经历了从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政府承接了很多由原来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而社区志愿服务恰恰充当了连接政府与社会的中介机制,社区志愿者作为社区熟人可利用地缘优势和信息优势,在化解基层矛盾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三、共建共治、共创共享,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在基层治理实践过程中,需要把共建的治理过程、共治的治理路径与共享的治理目标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治理有效性。在社区大家庭中,让社区成员在共建过程中直接分享共治的制度红利,并逐步形成社区共同体意识,使“共建共治共享”三者有效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