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帖子
查看: 21104|回复: 4

《无衣》与监利两位历史名人(一)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精华
1

3

主题

6

帖子

20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20

IP属地:中国

发表于 中国 2020-11-7 19: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无衣》与监利两位历史名人漫谈
                                     任茂礼/文
今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武汉,武汉封城,武汉人民为全国乃至世界抗疫斗争作出重大牺牲。日本捐赠中国武汉抗击新冠病毒的物资上印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标语。标语热心内敛,拳拳期盼之意跃然纸上一时在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纷纷感叹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空前的凝聚力。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1468\wps1.png
(图片来自网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中国古典名著《诗经·秦风·无衣》,而《无衣》的典故,则与监利两位历史名人直接相关。
一、王赋《无衣》,苍凉悲壮
《无衣》最早见诸于《春秋左传》卷五十四《定公·传四年》: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边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士也。若以君灵抚之。也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1468\wps2.png
申包胥像(图片来自网络)
这段古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当初,伍员(字子胥)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员出逃**的时候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申包胥说:“努力吧!您能颠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复兴。”到了楚昭王在随国避难的时候,申包胥到秦国去请求出兵,他说:“**是头大野猪,是条长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国,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国。我们国君守不住自己的国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来告急求救说:‘**人的贪心是无法满足的,要是**成为您的邻国,那就会对您的边界造成危害。趁**人还没有把楚国平定,您还是去夺取一部分楚国的土地吧。如果楚国就此灭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凭借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秦哀公派人婉言谢绝说:“我听说了你们的请求。您暂且住进客馆休息,我们考虑好了再告诉您。”申包胥回答说:“我们国君还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申包胥站起来,沿著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哀公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申包胥连着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精华
1

3

主题

6

帖子

20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20

IP属地:中国

 楼主| 发表于 中国 2020-11-7 19: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破楚复楚,惊世壮举
伍子胥(前555-前484)与申包胥(生卒不详)既是挚友又是同乡。《东周列国志》:“伍员,字子胥,监利人。”相传,伍子胥出生地在监利市黄穴镇伍场村;申包胥则是监利市新沟镇申家场人,“二胥”都是楚国大夫。
伍子胥又名伍员,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他的曾祖父伍参,祖父伍举,因为辅佐楚庄王、楚灵王时,皆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们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伍子胥像(图片来自网络)
楚平王有个太子叫建,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老师),费无忌做他的少傅(老师助理)。费无忌对太子建不忠心,平王派无忌到秦国为太子建娶亲,因为秦女伯嬴长的姣美,无忌就急忙赶回来报告平王说:“这是个绝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给太子另外娶个媳妇。”平王就自己娶了秦女伯嬴,极度地宠爱她,生了个儿子叫轸,另外给太子建娶了媳妇。
费无忌用秦国美女向楚平王献媚以后,就趁机离开了太子去侍奉平王。又担心有一天平王死了,太子建继位杀了自己,竟因此在平王面前诋毁太子建。于是平王也越来越疏远太子建,派太子建驻守城父,防守边疆。
不久,无忌又没日没夜地在平王面前说太子建的坏话,他说:“太子因为秦女的原因,不会没有怨恨情绪,希望大王自己稍微防备着点。自从太子驻守城父以后,统率着军队,对外和诸侯交往,将要进入都城作乱了。”楚平王就把他的太傅伍奢召回来审问。伍奢知道无忌在平王面前说了太子的坏话,因此说:“大王怎么能仅仅凭拨弄事非的小人之臣的坏话,就疏远骨肉至亲呢?”无忌说:“大王现在不制止,他们的阴谋就要得逞,大王将要被逮捕了!”于是平王发怒,把伍奢囚禁起来,同时命令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还没走到,奋扬派人提前告诉太子:“太子赶快离开,要不然,将被杀死。”于是太子建逃到宋国去了。
无忌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贤能,不杀掉他们,将成为楚国的祸害。可以用他父亲作人质,把他们召来,不这样将成为楚国的后患。”
平王就派使臣对伍奢说:“能把你两个儿子叫来,就能活命,不叫来,就处死。”伍奢说:“伍尚为人宽厚仁慈,叫他,一定能来;伍员人桀骜不训,忍辱负重,能成就大事,他知道来了一块被擒,势必不来。”平王不听,派人召伍奢两个儿子,说:“来,我使你父亲活命;不来,现在就杀死伍奢。”
伍尚打算前往,伍员说:“楚王召我们兄弟,并不打算让我们父亲活命,是担心我们逃跑,产生后患,所以,用父亲作人质,欺骗我们。我们一到,就要和父亲一块处死,这对父亲的死有什么好处呢?不如逃到别的国家去,借助别国的力量洗雪父亲的耻辱。”伍尚说:“我知道去了最后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可是只是父亲召我们是为了求得生存,要不去,以后又不能洗雪耻辱,终会被天下人耻笑。”并对伍员说:“你可以逃走,你能报杀父之仇;我将要就身去死。”伍尚接受逮捕后,使臣又要逮捕伍王胥,伍子胥拉满了弓,箭对准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伍奢听说子胥逃跑了,说:“楚国君臣将要苦于战火了。”伍尚来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块杀害了。
伍子胥背负着为父亲和兄长报仇的重责,千方百计地逃出楚国,最终辗转逃到了吴国。到了吴国之后,伍子胥辅佐公子光顺利地当上了吴国国君,是为吴王阖闾。还推荐足智多谋的孙武做军师,二人成为吴国国君的左膀右臂。前506年,吴国正式出兵讨伐楚国,一举攻破了楚国的都城,伍子胥也终于盼到了自己报仇雪恨的一天。但那时楚平王已死,继位者是平王与秦女伯嬴所生之子楚昭王,楚昭王已逃亡到随国。
当初,伍子胥和申包胥是至交的朋友,伍子胥逃跑时,对包胥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为父兄报仇。”包胥说:“努力吧!您能颠覆楚国,我一定要复兴楚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中国
精华
1

3

主题

6

帖子

20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20

IP属地:中国

 楼主| 发表于 中国 2020-11-7 1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诗以言志,战斗号令
吴军占领了郢都。楚国大夫申包胥逃到秦国,向秦国求救。尽管从血缘关系上来讲,秦哀公是此时楚国落难的楚昭王的舅父 ,即秦女伯嬴是秦哀公的妹妹,但秦哀公没同意出兵。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说:“楚国虽然暴虐无道,但是有这样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们亡国!”于是,提笔赋诗一首,作为决心与楚国同心协力战胜**的誓言和克服军需短缺动员三军的号令。诗名《无衣》,诗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中“无衣”,当指军事装备缺乏。公元前506年,正值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历史阶段,国家机器常备军,只负责宫禁宿卫的宿卫军,由王族亲信组成;战争时出征的军队,须战前临时征集。军赋军制是按田亩和户籍来征集人员和物资的,包括战车和兵器 ;应征个人需自备衣、粮、兵器,车马则在大的范围内集体解决。特别是那些来自奴隶身份的应征人员,就连衣装也不易备齐,他们被称为“卒”,只有贵族身份的作战人员才称为“士”。因此,战前临时征集的队伍,往往征衣缺乏矛盾突出。

秦哀公赋《无衣》(图片来自网络)

“袍”:长衣 。“同袍”是友爱之辞。这里的“袍”并非本义“长衣”,而是“胞”;“同袍”,即是“同胞”。如果从本义上来理解,把征衣说成是长衣不准确,“与子同袍”,翻译成“与你同穿长衣”或“与你同穿征衣”,都不好理解。“袍”与“胞”同音异字。同音异字是中国古诗“比、兴”的重要艺术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样由“同袍”起兴为“同胞”,不但语境通顺,意境深长,而且符合当时秦楚两国的特殊关系。因为楚昭王之母秦女伯嬴与秦哀公乃一母同胞;且吴军破楚,楚昭王逃至随国,母亲伯嬴还滞留在郢都,生死未卜,不能不触动秦哀公的同胞亲情。申包胥也正是利用了秦哀公与楚昭王的骨肉之情才向秦国搬兵的;秦哀公犹豫再三,最终决定发兵,当然念其血缘亲情难违,且把这一亲情上升到了秦楚两国的手足之情的高度。
“泽”,与“衣”字面上解释不通,有人作通假字“襗”解。“襗”是内衣。“与子同泽”译为“与你同内衣”,也不好理解。其实“泽”就是泽,是一衣带水的意思,是秦楚两国山水相连的独特自然环境,面对**入侵是唇齒相依的关系。楚国古为荆州薮,云梦泽;云梦泽的重要水系汉水发源于秦岭,故一衣带水。因此,申包胥秦国搬兵反复向秦哀公陈述的另一个重要理由则是,**侵占楚国之后,必将进犯秦国,楚于秦国,唇亡齒寒。正是由于这种利害攸关,秦哀公才决然发兵。
“裳”:指下衣。“与子同裳”,这里“裳”作“襟带”理解,即相互依存。

全诗分三章,句式一样,只变换了其中几个意义相近的字,这种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形式,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情色彩和艺术感染力。唱着它,充满了友爱、温暖和同仇敌忾的激情:
谁说没有征衣?与你血缘同胞,你的仇敌就是我的仇敌。君王已下令出兵,赶快修整好我们的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没有征衣?与你一衣带水,你的损失就是我的损失。君王已下令出兵,赶快修整好我们的武器,与你一起出征!
谁说没有征衣?与你连襟姻亲,你的灾难就是我的灾难。君王已下令出兵,赶快修整好我们的甲胄与装备,杀敌与你共前进!

春秋末诸候国形势图(图片来自网络)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吟诵它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秦人自古尚武好勇,因此《无衣》在民间很快传唱开来,并成为动员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一代军歌。且《无衣》还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和欣赏。孔子在整理《诗经》时,将《无衣》辑录于《诗经·秦风》中,得以流传至今。
当然,也有人说《无衣》本是秦地民间流传的一首民歌。秦哀公为申包胥的赤诚所打动,于是吟诵《无衣》这首悲壮民间军歌,以表达决定出兵,与楚国合力驱除**侵略的决心。总之,《无衣》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它与监利两位历史名人伍子胥、申包胥“破楚”、“复楚”的惊世壮举所分不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中国
精华
1

3

主题

6

帖子

20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20

IP属地:中国

 楼主| 发表于 中国 2020-11-7 19: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名垂青史,故里永祀
   秦哀公为申包胥赋《无衣》,允诺出兵,山河破碎的楚国终于复国有望,在秦庭一连站立了七天七夜的申包胥,俯身叩了九个头才坐了下来,虔敬可鉴。
秦国遂集结大军,派出战车五百乘,前来搭救楚国,打败了吴国,帮楚国实现了复国。楚昭王入郢封赏功臣,寻找申包胥时,申包胥却悄悄告老还乡耕作农桑悠游林泉去了。申包胥光复楚国阙功甚伟,却功成身退,高风亮节,千百年来为人们广为传颂。
伍子胥破楚,父兄被冤杀之仇终于得以雪恨,被司马迁誉之为“烈丈夫”“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情节:“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力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这被很多人认为有违人伦,过于暴虐,影响到对伍子胥的正面评价。其实比《史记》早100多年成书的《吕氏春秋》记载说,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有很大的可能是伍子胥没有鞭尸,只是鞭打了楚王坟墓;再说吴军破郢,平王已逝去十多年,早已成了白骨一堆,哪有“尸”可鞭?而且史籍《春秋·鲁定公四年》的记载是:“冬,十一月,庚午,蔡候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楚师败绩。”“庚辰,吴入楚。”根本有什么“鞭坟”、“鞭尸”的记载。《春秋》成书比《史记》早400年,比《吕氏春秋》早200年,是与伍子胥同时代的孔子所编撰,应该极具权威性。
此外,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也只记载了“吴师破郢”的事实,并无伍子胥“鞭尸”的记载。《左传》重记事,收录了卫出公掘墓焚棺的事实,也记录了晋国用掘坟法逼降曹国的做法。《国语》重记言,伍子胥如果“鞭尸”了,肯定有各诸候国君臣议论,但《国语》找不到伍子胥掘墓鞭尸后诸候国君臣的谈评记录。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根本就没有发生伍子胥掘墓“鞭尸”事件。
由于伍子胥的大智大勇,大开大合,国得之者则覇,国失之者则亡的壮丽人生,至明清时期,被纷纷搬上京剧、评剧、沪剧、昆曲、汉剧等舞台,戏剧创作者为突出情节冲突,把“鞭尸”说敷衍得更为细致、鲜明,流传更广,迎合了广大社会底层人民饱受暴政酷吏压迫凌辱,与戏剧宣泄快意情仇的共鸣。
有人说伍子胥引吴军破楚,是对祖国的背叛。其实,这是对“国”的概念范畴不清。吴国、楚国等是诸候蕃国,私家封地;代表社稷的周朝才是祖国。春秋战国时期,此国人才效力他国是普遍现象,并非背叛祖国,“楚才晋用”、“吴用”、“越用”者比比皆是,如伍子胥同僚伯嚭、干将、莫邪,越国名相文种、范蠡都是楚国人,没有说他们叛国的。孔子对伍子胥的忠诚和遭遇给予了很高的褒扬和客观评价:“子以义者为听乎?则伍子胥何为抉目而悬吴东门?”“伍子胥前功多后戮死,非智有盛衰也,前遇阖闾,后遇夫差也”(《韩诗外传》)。此外,庄子、屈原、刘向、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李贽、 顾炎武、梁启超等,对伍子胥的“忠”、“孝”、“智”、“勇”,给予了很高评价。
邑人当代著名书法家王轶猛先生说:“伍员不但是一位忠孝两全的忠臣孝子,而且是一位智、信、仁、勇、严“五德”具备的模范军人。除楚平王扶太子建,是为忠;为父报仇,是为孝。不应召而奔吴求救,是为智;与包胥约各遂其志,是为信;投金濑水,报贞女德,是为仁;佐吴王败楚军,是为勇;自刎而死,矢志不渝,是为严。此种‘伍员精神’,不但我湖北监利同乡应当效法,亦乃我中华民族精神之表率也”(李光荣《万里寻访伍子胥》湖北人民出版社)。

伍子胥墓(图片来自网络)
监利县城古代建有“伍相祠”、“申包胥庙”等建筑,供人瞻仰凭吊。清同治《监利县志》载清·赵文哲《申包胥庙》诗云:“伍员昔亡命,一士力可缚。如何道左偶班荆,公义死愁互然诺。班处宫,鞭及墓,吴毒已逞楚斯怒。七日哭秦庭,一战复郢城。慷慨《无衣》诗,吹为楚歌声。乃知古人志,事视处所迫。人于险,斯勿取。独不见,江上渔,濑中
明·王摅《谒伍相祠》诗云:“萧条古堞树栖乌,载拜祠门落日孤。报父有心终覆楚,杀身无计可存吴。英雄忠孝留天壤,山水苍凉失霸图。回首荒台麋鹿地,属镂遗恨满姑苏。”

                     作者单位:监利市历史文化研究会
                                    2020年11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山东
精华
0

14

主题

969

帖子

2000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000

IP属地:山东省青岛市

发表于 山东省青岛市 2020-11-15 15:45: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南烂仔 于 2020-11-15 16:20 编辑

一般情况,隔壁陈友谅虽致江汉平原十室九空也要死磕蒙元,武昌首义打响推翻满清第一枪。刚才顺便了解了一下这段历史,有点意思,伍子胥这个于以上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