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899|回复: 12

[古塔茶馆] 记忆中的“八大碗”……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11-21 18:28: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忆中的“八大碗”……

云南楚雄网
11-20
记忆里,大姚农村人家的喜事是街坊邻里的盛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八个盘子四个碗,是酒席的标配。



在一个大院里,男人们抽着烟,打着牌,谈天说地。女人们磕着瓜子,抱着孩子,唠着家长里短,时不时发出阵阵欢笑声……






另一边,系着围裙的人们进进出出,忙里忙外地张罗着宴席……这就是农村办宴席的场景,也是很多人童年的回忆。

在大姚,这就是做客。不讲究排场、不挑剔味道,亲戚朋友远的近的都来聚在一起见证一对新人的幸福时刻,那时的热闹气氛,真叫人难忘……




因为八谐音发,人们会图一个口头吉利。所以大姚的八大碗是有着四荤四素的说法,荤素搭配吃着会更加的舒服,其中四个荤菜有鸡肉、酥肉,酸菜扣肉,炖排骨等,四素,一般都是用白菜,土豆,粉丝,豆腐这几种。






在每个农村地方的八大碗,肯定都是不一样的,根据不同的风土人情,习俗和口味,所做出来的八大碗也会有所不同。

农村人家的宴席大多都是流水席,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越来越专业的餐饮业一条龙服务,已经在农村悄然兴起,不管多少客人,多少菜肴,从炒菜、端菜、撤桌、洗碗,依然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一气呵成。

大鱼大肉依然是宴席的重头菜,与多年前不同的是四个碗已被盘子代替,虽然菜肴的数量不变,种类也越发丰富,却少了当年农家酒席朴实、厚重的味道。



以前的大碗,都是东家西家拼凑而来,大碗多数由粗陶而制,形状各异,残缺不全,但只要装满朴素的饭食,往桌上一端,乡土气息瞬间扑面而来,不管多么动人的语言,均不及宴席上味觉和视觉的冲击,多年以后,依然念念不忘,回味深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123

2万

主题

60万

帖子

7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人在天涯ξ灵气袭人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5850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0-11-22 0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在农村吃流水席。
活着应该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涉世未深,我会陪你看遍世间繁华;如果你历尽沧桑,我会带你坐十遍木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11-22 12:32: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吃碗扯树辣椒是对冬天的基本尊重

潇湘晨报
2小时前
潇湘晨报官方账号
关注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这立冬后的景象在诗人的笔下是那么活灵活现。其实从霜降开始,秋天就渐渐褪去底色。立冬后,农作物都收晒完毕,繁华尽藏。

很多人会念冬,因为冬天一到,离回家团圆的日子就近了。有时候一场雪,不仅使大地银装素裹,更使很多人开始缅怀故乡。

在我的印象里,立冬后母亲炒的扯树辣椒最美味。从小我就听说,在故乡人眼里,吃一碗扯树辣椒是对冬天的基本尊重。在我的记忆里,冬天的早上,母亲都会早早地起床,去菜园子里寻几个扯树辣椒。此时的辣椒,已经历过秋风的摧残,经历过晨霜的凌虐,个头不大显得无精打采,蔫巴巴的。辣椒树已经掉光了叶子,杆身也已从青绿变得枯黄,干巴巴的勉强长着的辣椒,就是母亲留下的。

母亲摘回来的辣椒,摸上去软软的,完全没有了夏秋时的精神头。做的时候,就是一刀切开,然后放在锅里爆炒,加点盐就可以了。别看这秋辣椒个头小,但是辣味十足。刚入锅时,呛味已经出来,吃来更是辣味满嘴。但是就是这样的辣椒,越辣会越觉得吃得过瘾,越辣越想吃。小时候在那个还完全应着季节吃蔬菜的年代里,立冬后吃的扯树辣椒,或许是那一年最后一次敞开了肚皮把辣椒当蔬菜而不是当调味品吃了。立冬之后,想要再吃到那样的辣椒,几乎是不可能了,只能等到第二年。

其实,我们全家都喜欢吃辣椒。在吃辣椒的季节里,经常会炒上一大碗辣椒当成下饭菜。不过寒露过后,辣椒基本上就不生长了,因为耐不住严寒,即使偶尔还开出小白花,也会在秋风中随风落下。此时尚结在辣椒树上的辣椒,个头基本已经定型,剩下的就是被风吹日晒了。如果不是母亲刻意留着,那碗辣椒根本等不到过冬就被吃了。

其实我一直好奇,为什么母亲非要留着一碗扯树辣椒立冬后吃。终于有一年,我忍不住问了母亲。母亲说,这是为了你提高免疫力,冬天不受严寒侵扰。其实对于母亲的这个说法,我根本没有在意,也根本不信一碗辣椒,就能抵御住整个冬天的严寒。后来工作后,我查阅了一些地方资料,终于了解到,在我们那确实有种说法,或许母亲知道没多大作用,但是还是在心里存着那点希望,所以她才留着辣椒。

现在母亲已经跟我进城生活,各种反季节蔬菜现在是应有尽有,辣椒随时吃都可以去买。立冬已过,下班回家的时候,突然发现母亲在阳台上晒了一些辣椒。母亲说等晒蔫巴了,随时可以炒着吃!文/李育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11-22 16:45: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百菜之王”的记忆

齐鲁壹点
5小时前
齐鲁晚报官方APP
关注
文 | 陶玉山

今天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节气。在过去每逢小雪前后这段日子,各家各户都开始购买储存大白菜以备过冬了。“一绳檐下挂,暖日晒晴冬”。这句诗说的就是大家冬天晒白菜的事儿。


俗话说得好:百菜不如白菜。白菜,古人称“菘”,之所以称之为“菘”,是因为白菜具有“凌冬不凋,四时常有,有松之操”的特点。和西红柿、洋葱等舶来品不同,白菜是原产于我国的特产蔬菜,在我国栽培历史很悠久的,新石器时期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有出土的白菜籽。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时,我们济南就大规模地种植白菜了。白菜是一种很有营养价值、适合多种做法的蔬菜。维生素C含量可以和柠檬相比。这种大众化蔬菜,水分十足,甘甜清爽,是冬季我们北方市民百姓当仁不让的“当家”菜,可以说是百吃不厌。据科技专家介绍,白菜有丰富的粗纤维,不仅可以起到润肠、刺激肠胃蠕动作用,还有促进排毒的功效,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帮助消化的抗氧化物,白菜中所含的蛋白质、维生素多于苹果和梨,甚至还具有一定的药物价值。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白菜,竟然有“百菜之王”的称誉,真得是“海水不可斗量”,好不简单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11-22 17:13: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起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种植蔬菜的大棚几乎没有,冬天的蔬菜很少的,基本上就是白菜萝卜;而白菜更是大家的当家主打蔬菜。即使这样,天气不好时,白菜萝卜也是极为稀罕、很难买到的。所以,每年过了小雪节气、严冬来临之前,储存大白菜就成了每个家庭的必然选择。在过去,也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冬储大白菜是一件直接影响着一家人寒冷冬天的饮食正常生活的大事。买回来的白菜不能随便堆放,要放在阴凉背光处,用透风的草苫子蒙起来,让大白菜在寒冷的天气里凉起来;吃的时候放到温暖的屋子里使其自然解冻。如果放在温度高的地方,大白菜很容易坏。


记得那个年代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每年都会派车辆去东郊的唐王等地集中采购,拉回来后,作为福利发给职工。尽管每人也就是五百斤左右,论颗的话,不过二三十颗;那时候的大白菜一般都是几分钱一斤,五百斤充其量也就是十来块钱,这也是让大家非常羡慕不已的。甚至可以这么说,看一个单位效益好不好,寒冷的冬天是否发白菜就是一个标准。

印象中,单位拉白菜的车辆天不亮就出发,傍黑天才会回来。大家下班了,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传达室周边,一边山南海北、东拉西扯地交谈,一边不时地翘首远望。虽然都不说,大家心知肚明各自的想法。拉着满满一车白菜的车辆终于看到了,大家激动得不由地欢呼雀跃。一边让鞋上、裤腿上沾满黄泥的司机和跟车的同事去办公室好好暖和休息去,一边主动地帮着卸车,过秤,打捆,挨号排队。领取了自己的白菜,结结实实地绑在自行车后架上,喜气洋洋地赶回家。那种浓郁热烈欢快的气氛非常具有人气、非常有感染力,没有亲身经历的是难以想象,更是难以理解感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11-22 17:15: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候,冬天的蔬菜少得可怜。炒菜时家家户户也只有白菜萝卜。而白菜肥肉炖粉条(或粉皮)则是最能引起人的馋虫的做法。可以说是提起这几个字,就会忍不住流口水的。在基本没有副食、平时也鲜见猪肉的那个年代,炖一锅白菜肥肉粉条菜,一大家人每人盛上一碗就着干粮扒着吃,就是一顿丰盛的晚餐。现在想想当时闷着头、满头大汗,大快朵颐一样吃白菜肥肉粉条菜的情景,感慨万千,语不能及。


大白菜浑身是宝,可以说是从头到帮都是可以吃的。储存大白菜的那个年代,白菜帮剁碎了包菜夹子是各家各户不约而同的做法。所谓菜夹子,就是把硬邦邦的白菜帮子剁碎了,攥出水,倒上花生油、酱油和甜酱,撒上盐,有条件的可以掺上一把虾皮,搅拌好作为馅儿,皮是白面掺上玉米面或小米面和成、发酵好的面。当时,对于生活条件都不是很好的、以温饱为生活目标的普通人家来说,吃菜夹子就是改善伙食。这种貌似大包子的菜夹子,因为有了花生油,有了虾皮,很好吃的。尤其是刚出锅的,单是闻闻那种味道,就很让人不自觉地馋虫上来的……

写到这里,我似乎又闻到了菜夹子那种独有的沁人心脾的香味,嘴角似乎有口水溢出。心动不如行动。去超市买几颗大白菜,一方面储存,如同“家有隔夜粮,心里不发慌”,吃的时候方便;另一方面,认真仔细地做一锅菜夹子,重温一下难以忘怀的过去的生活……


作者简介:陶玉山,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济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11-22 17:16: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旧 事芥菜疙瘩

新闻资讯
11-02
□ 陈兴宇

说起芥菜疙瘩,甚是熟悉。小时候在农村,腌制后用来下饭,一日三餐,顿顿吃,年年吃,到底吃了多少,实在难以估计。

只记得每年深秋,芥菜疙瘩从地里收回来,老人就把它们一大堆倒在院子里,晾着水分。等到不忙的时候,母亲才搬个小凳在井边踏实坐下。把疙瘩一个个捡到大盆中,先粗洗去泥、切去底部多余的根须,然后再认真洗净,用小刀剜去表皮破损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精华,可以腌制了。

这时候,灶火已经烧得很旺。母亲用力提起水桶,倾斜着身子,把事先经过沉淀的井水一桶桶慢慢倒进锅里,然后守着灶火,直至水完全沸腾,她才放心地舀进墙角的土缸中。那种小心谨慎的样子,如同呵护自己的孩子。

看着我们疑惑的目光,母亲笑笑:“井水有杂质,也有细菌,如果不沉淀、不煮沸,就无法达到消毒和杀菌的目的,做出来的疙瘩不但容易变质,人吃了还会生病。”听着母亲的话,我惊讶万分,无论如何都无法将这样的言论和母亲联系在一起,毕竟对于一个从未上过学的农民,我实在想不出她是如何总结出这样的真理。

第二天,缸里的水完全凉透,控过水的疙瘩被渐次放进缸里。

大约一个月,添加了盐和其他佐料的疙瘩经过自然发酵,打开密封的缸口,一股淡淡的清香马上就散发出来。这时候母亲就会捞出一颗,或切丝,或切片,稍微加工一下,于是一盘美味便在舌尖诞生了。然而,在我记忆里,最难忘的还是爆炒,至今想起来都还垂涎三尺。只是那些年家庭困难,一般只有家里来客人才舍得炒两个菜,平时我们大多就是煮个汤,或凉拌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11-22 17:17: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母亲腌制的疙瘩,味正、口感好。几十年来竟成了全家人碗里必不可少的美味,即使后来日子越过越好,我们纷纷有了自己的工作,融入了大城市的繁华,但每每端起饭碗,记忆最深处跳跃的依然还是母亲腌的那缸芥菜疙瘩。

它是一道开胃菜,也像一块磁铁,无声地吸引着我,把母亲美丽而繁忙的身影,从青年到古稀,从当初一贫如洗到如今丰衣足食的生活完整呈现了出来。吃一口,充满了踏实和爱,犹如母亲就在身边。

“拿回去记得放冰箱,不要放在外面。”“腌制的东西,少吃一点,现在条件好了,要学会健康生活。”每次回家,母亲仍然不停地嘱咐着。

如今,人到中年,细品之下,蓦然发现那些最美好的东西,其实一直都在心里,守着你,望着你。

母亲腌的芥菜疙瘩也是。(陈兴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11-22 17:18: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情定一碗酸辣面

光明网

11-01

关注
上个世纪60年代,大大小小的钢铁厂如雨后春笋般在成都铺展。为了加快生产,钢铁厂四处招聘工人,当年只有十几岁的舅舅迫于生计,离开家乡四川省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和成千上万个工人一起,将青春和热血投入到成都火热的建设中。

那时的舅舅皮肤黝黑,因为常年吃不饱,个头矮小。怀揣改变生活的梦想,他不怕吃苦,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他从来没放弃过学习,只要能找到的书,都被他翻了个遍。除了爱读书,舅舅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特别喜欢鼓捣吃的。当时物质比较匮乏,工地供给有限,他能做的只有酸辣面。但久久为功,简单的面条也被他做出了独特的味道,成了工友们最爱的吃食。更让舅舅想不到的是,就是因为一碗酸辣面,竟开启了他新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11-22 17:20: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在成都郊外的工地上,还有很多支援建设的知识青年,云芳就是其中一个。那年的云芳刚刚高中毕业,大眼睛高鼻梁圆脸蛋,妥妥的美女一枚。因为她性格活泼开朗,文学功底又好,所以被安排做宣传工作。

话说那一天,云芳在工地采访时突然晕倒了。大家赶忙把她扶到了就近的工棚,弄了一碗糖开水给她喝下。得知云芳晕倒是因为没吃早饭,舅舅赶紧煮了一碗酸辣面,让女工友端给云芳。

舅舅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晨,他刚出工棚,那个漂亮的姑娘居然站在不远处朝他挥手,见他出来忙跑过来,看样子是在等他呢。舅舅一时手足无措,莫名紧张起来。

云芳笑着说:“昨天那碗酸辣面是你做的?”

舅舅忙“嗯”了一声,却不敢看云芳的眼睛。只听见云芳轻轻地说道:“味道真的很巴适,好久没吃到这么好吃的面条了,真是谢谢你了!”

舅舅仍是低着头,说:“不能不吃早饭,不然干活遭不住!”走了几步,又回过头:“你如果觉得巴适,有空可以过来吃,我经常给工友们做。”话一说完,舅舅就三步并两步逃也似地离开了。

后来,隔三差五的,云芳就会来找舅舅。舅舅每次都会给她做一碗酸辣面,看她吃得那么香,他的心里也美美的。可是云芳来得越勤,眼里的情意越深,舅舅的心里却越来越纠结:一方面,他是打心眼儿里喜欢云芳;可另一方面,他却很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么漂亮的城里姑娘。

小伙子有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居然生病了。躺在床上的舅舅有些消沉,越想越觉得爱情无望。病好后,他下定决心不再和云芳来往,开始躲着她。

可云芳却是一个执拗的人,舅舅越是逃避,她越是三天两头来找他。

那个黄昏,微风轻拂,美丽的云霞如丝滑的彩绸,悠悠浮在天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