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842|回复: 4

[古塔茶馆] 我和我的农家书屋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11-30 14:42: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和我的农家书屋
添加时间 : 2020/11/30 9:39:35
作者 : 汪新民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我是浠水县洗马镇羊角桥村一名普通退休教师。2003年,我看到农村文化条件差,买上一本书要跑到几十里外的县城,车费加上买书的钱一共得花上几十元甚至一百多元,对农民来说不划算,又想到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他们更需要书籍,所以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在家办一个“知识小屋”。

我将想法告诉老伴和两个女儿,遭到老伴反对。当时,在深圳教书的两个学生要我到他们那里工作,每月工资不少于2000元。老伴说:“这现成的钱你不要,你要办什么书屋?”两个女儿却觉得,我和老伴年纪大了,需要相互有个照应,既然我爱看书,就办一间“知识小屋”,一有利于自己,二有利于村民和留守儿童。在两个女儿支持下,我就开始筹办书屋。

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摆书就要书柜,买个书柜要花七八百元,还不如多买一些书。我和老伴商量,花了100多元钱,买回三棵松树,锯成木板,自己做成了四架简易书柜。书柜有了,书的来源问题又来了,自己多年积攒的书,总共也不过200本,而大多数又不适合村民、儿童阅读,怎么办?于是我采取了多种途径去找书。

发动干部、 村民捐书。我抽出时间先后走访了枫扬、羊角桥村等八个村的村支部,他们都很支持我,把《浠水年鉴》《浠水文史资料》《浠水县志》等送给了我。后来,村民汪一名、 李金钱等十多人也纷纷向我捐书。

向县城有关单位“讨”书。县图书馆、文化局、文化馆、科技局、科协先后捐了2000多册图书。这事惊动了当时的县委领导,他认为我做了一件为人民服务的好事,于是向我的书屋捐赠了200多本书。他说:“世上我只看过讨米的、讨钱的,还未见过讨书的,但汪老师讨书是为了发展农村文化,是一件好事。”

在退休工资中挤钱买书。我当时工资并不高,但每个月也拿出三分之一的钱来买书、订报刊,老伴因此曾与我多次发生争执。第一次是2008年,我听说洗马畈村一位老师将他的书卖给了垃圾站,于是寻到垃圾站,买回50多本书。回来的路上碰上下大雨,我怕书淋湿了,脱下了上衣把书包好跑回了家。一回到家,人已经成了落汤鸡,头上的水直往下流,老伴大声训斥说:“你这么大年纪,这样被雨淋着,你是要书还是要命?”我笑着说:“书我要,命我也要。书淋湿了不好晒,人病了可以看看医生,吃点药就好了。”

我老伴长年患有高血压,还有严重的风湿病、脑血管硬化、神经性头疼等多种疾病,每个月都要买药。有一次我带着150元钱去给她买药,一到镇上看到一书店门口广告牌子上写着:今明两天,半价出售。进去一看,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著作。我想,这不是前几天徐斯敏、胡小静两个孩子要的书吗?所以就将买药的钱买了书。回到家,又是一场“腥风血雨”,老伴气愤地说:“我的病你不管,你整天买书买书,以后我的病就不治算了!”

第三次被老伴责怪,是一位朋友过六十岁生日。我中午去他家庆寿的路上,看到离吃午饭还早,就去逛了一下书店,当我看到《怎样养奶牛》《奶牛疾病的预防》《奶牛挤奶的方法》等书时,我想起洗马畈村苏细毛正需要这样的书。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我把这些书全买了,花去85元。当我走出书店时,突然想起给朋友过寿的事,翻遍了口袋只剩40多元,在县城里我又没有什么熟人去借钱,只好硬着头皮向朋友说明情况,吃了一餐“混饭”。回家老伴知道了情况,又被她数落一顿。

做临时工换书。2009年9月,一位从北京来的图书商想找一个地方摆书摊。我知道后,帮他在县城新大桥附近找了一个地方。可是因国庆中秋两节的临近,要整顿市容,只许摆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图书商要给800元的工资,我没要,他便送了我一套书,价值1300多元,我高兴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

虽说我们村只有四个小组,500多口人,自从我建成了“知识小屋”后,每年带动并吸引大约有1500人前来借书,全国各地也有不少热心人士捐书,“知识小屋”渐渐有了农家书屋的规模,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书多了要分类。2011年,县图书馆两名图书管理员指导我进行图书分类并赠送了相关资料。省、市、县新闻出版局领导也非常关心我的书屋,分别向我赠送了“农家书屋"专用书柜、电脑、投影仪、电视机、影碟机等现代化设备,给我的书屋带来了新的生机。

现在我的“农家书屋”藏书近10万册。去年,我资助羊角村明德小学办学生图书室,赠书柜3乘、图书4000余册,电脑1台。近几年,为了方便邻村借书,我发展了“文化中心户”8家,协助大女儿办了两家书屋,送书1000册、电脑1台。 我常常跟女儿开玩笑:“别的姑娘出嫁陪嫁三金,我只有送书作陪嫁。”

多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及《党员生活》等众多媒体都对我的书屋作了报道,老伴对我的看法也来了180度的大转弯,她说:“爹爹,你真行。我支持你将书屋办下去,而且要办好。”

2012年9月我参加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表彰大会,我的书屋被授予“全国优秀农家书屋”荣誉称号,我自己也获得了“优秀管理员”的称号。

如今,我已80岁了。我将继续努力,扩大规模,进一步创新办书屋,全心全意为广大村民服务,为乡村文化振兴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11-30 14:43: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闻一多与巴河莲藕的不解之缘
添加时间 : 2020/11/30 9:42:53
作者 : 叶青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小雪了。天,真正寒冷了下来,迅速加上衣服,也觉得不够温暖,不由得想起了莲藕排骨汤,这个日子品尝一碗,别提多惬意、多暖和。

由此,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11月24日是他诞辰121周年的日子。23日晚上,以先生命名的闻一多中学在学校报告厅演出《2020年闻一多诞辰121周年“红烛颂”诗歌专场演唱会》,今年有幸不必走出家门就能在校园内观看。

节目单展示,演唱会开场就是歌舞《二月庐》,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可是吃着九孔藕长大的。他对故乡的巴河莲藕情有独钟,念念不忘,“我要看那里一根藕里还有几根丝”,吟诗称赞“心较比干多一窍,貌若西子胜三分”。

说起巴河莲藕,最闻名于世的一句话就是:世上九孔藕,唯巴河独有。世上九孔藕即是芝麻湖九孔藕,也就是巴河莲藕。

先生121年前的1899年11月24日出生在巴河望天湖畔的闻家新屋。出生的时候,正是莲藕冲出污泥、上得餐桌供人们品尝的日子。

可以想象,闻一多先生当年进京参加清华预录和每年回学校,特别是他在巴河结婚、度蜜月,莲藕排骨汤、藕粉丸子、藕夹、蜜汁莲藕、清炒藕片、生鲜藕片等应当是百吃不厌的。据说,他特别喜好藕粉丸子和藕夹,常常将母亲炸制的藕夹带在途中品食。

十年清华,闻一多先生每年暑假回到故乡“看棋的瓦屋”,常带着弟妹和侄儿侄女们到门前的望天湖和十里外的芝麻湖去摘菱角、采莲蓬、打荷叶、摘荷花;而不多的寒假回到二月庐,则看挖藕、吃生藕、喝莲藕排骨汤、尝藕粉丸子。

1922年的寒假,他回家成亲,那正是品尝鲜藕的季节。他给新婚的妻子夹藕粉丸子,丸子的数次滑落引来阵阵笑声,而馅里有芝麻、桂圆、蔗糖、猪油等,一口一个油滴滴、甜蜜蜜;他给妻子夹藕夹,藕里藏肉,品品脆嫩;他给妻子盛莲藕排骨汤,喝得妻子回味新婚的喜悦和甜蜜到终老。

弟妹和侄儿侄女们最爱闻一多讲故事,对九孔藕的传说更是百听不厌。

闻一多讲道:很早以前,有一只顶冠鲜红、玉羽雪身的仙鹤,口衔一粒莲子,从波涛汹涌的南海冲天而起,向北边的黄河飞去。飞过长江,想歇口气,刚一张口,那粒碧绿晶莹、熠熠发光的莲子就从口里脱落,掉进了芝麻湖中。第二年,湖里长出了比别的地方多两个孔的九孔莲藕,藕身粗壮,略呈方形,每枝藕均为六节,表皮显白色,滋润如嫩玉,生吃脆甜脆甜。更让人称奇的是,九孔藕恋故土,不能易地种植。就是种下,也变了种,新生的鲜藕一无九孔,二不显方形,三带锈色,四生吃有口涩感。

他不仅学贯中西,还研究考证巴河莲藕:巴河莲藕不光被清朝列为慈禧太后的主要食谱,还成名于宋朝,更在东晋时代就出了名,成了朝廷贡品。大文豪苏东坡豪迈地咏道“巴河有藕天下奇,洁身方正举世稀。体长三尺无瑕疵,心多一窍有灵犀。神品有花难移种,灵根独恋故乡泥。七百年间为贡品,佳藕天成列御席。”

小雪之时,想起闻一多,想起巴河莲藕,想起闻一多先生与巴河莲藕的不解之缘,欣然以此小文纪念先生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11-30 14:44: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赤龙湖渔歌
添加时间 : 2020/11/30 9:37:37
作者 : 刘拥军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冬日的赤龙湖水面笼罩着一层薄雾,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向往。它,不再有春的娇羞艳丽、夏的热烈火辣、秋的绚丽斑斓,这里升腾着冬的韵味和丰收的气息。

我们背着相机,跳上了摇摇晃晃的小渔船。船工开动马达,箭一般地驶向湖心。外湖的深水区,用竹竿系网拦成一片片蓄鱼区,渔民们将鱼儿从湖的四面八方驱赶过来,汇聚在一起,打捞上岸。灰蓝色的湖水荡漾在黛蓝色的群山怀抱之中,竹竿带着渔网插在湖中,倒影在水面上,一幅美丽的湖光山色图呈现在我们眼前,如同一个视觉盛宴,令我们心旷神怡。远处的渔船正在忙碌着,偶尔有一两条鱼儿跳出水面,打破了湖的寂静……

太阳从乌云中探出了头,发出万丈光芒,瞬间照亮了整个湖面,湖面上波光粼粼……这一下子可忙坏了摄影师们,各自忙着选角度、找位子、拍照片,船儿也随着晃动起来,不时有人在喊“小心”,湖面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渔船随之而来,渔民们开始作业,他们将网箱上渔网的一端解下,固定在渔船的舱内,然后一字形排开,个个用力拉网。慢慢地,鱼儿开始从网里被拉到渔船上。鱼儿怎肯离开水的怀抱,一个劲地跳着、蹦着,极不情愿的样子。到了该起网的时候,有人大喊一声:“起!”立马,所有渔民应声“嗨”起来,合力拉网。那一刻,激动人心。一万多斤的鱼就这样被捞上了船舱,千万条鱼狂跳乱蹦,水花四溅,“嗒”声四起,拥挤在船舱内,个个膘肥体壮。摄影师们忙碌着按快门,有人目测它们的体重,有人辨认它们的种类,还有的人开玩笑说:“鱼要会说话,肯定会叫‘莫挤莫挤,排队排队’。”我们哈哈大笑起来,开心的笑声感染了渔民,他们作业完后站直身子,拉开遮住脸颊的帽子,个个都是喜笑颜开。

我们好奇这么多鱼怎么上岸,跟着渔船来到岸边。只见岸边已架起了起吊机,几辆重型卡车早已等候多时。船一靠岸,岸边的妇女便下到船舱,往吊箱中装鱼。她们像抱孩子一样将鱼儿抱在怀中瞅会儿,又很舍不得似的放进吊箱中。鱼儿进吊箱时,弹出各种不同的姿势,跳着优美的弧线,我们忙着捕捉鱼儿的倩影……

赤龙湖景美鱼肥,丰收的渔歌嘹亮而高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11-30 14:45: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可托海的等待
添加时间 : 2020/11/30 9:41:43
作者 : 邵北晶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他们说你嫁到了伊犁,是不是因为那里有美丽的那拉提,还是那里的杏花,才能酿出你要的甜蜜。”这是最近网络上很走红的一首名叫《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里的一段歌词。独特的编曲,动情的歌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戳心、凄美而动人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牧羊人和养蜂女的故事。一个是追逐草场的更替赶着羊群草场为家的牧羊汉,一个是追随着花开花落,驼队驼着蜂箱哪里开花哪里就是家的养蜂女。两个同样漂泊的人在草原野花盛开的季节相遇了,善良的牧羊人觉得女人不容易,就经常送一些羊奶过去,而养蜂女也会把香甜的蜂蜜放到牧羊人的毡房门口,在花开草长的季节两颗漂泊的心也渐渐互生了爱意!

可是时间从来就不会为谁而停留,花落了草黄了,养蜂女选择默默离去,牧羊人却没有离开枯黄的草场选择了等待。可他等来的是养蜂女嫁人的消息,他不知道养蜂女为什么要嫁给别人,他明明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意,也说过他不在乎她有两个孩子,他愿意像亲生父亲一样照顾他们,可他不知道的是养蜂女在乎。自从她的丈夫去世以后她就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追随着花开花谢养蜂也养家,当她遇到牧羊人的时候那个死寂的心仿佛又被唤醒了,她也爱上了这个善良乐于助人的男人,也正是因为爱,她选择默默离开,她不想拖累这个男人。

讲到这里,想必大家都知道这首歌背后的故事,此时,眼泪湿润了我的脸颊。

可可托海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的一个风景区,同时也是一个转场牧场,它位于富蕴县北部。夏季这里草肥水美野花遍地,不仅仅是放牧的好去处,而且还是蜂农必争之地。正是有了美丽而独特的风景,才有后来如此动人的故事和感人的歌曲。

世界上走路最多的人是哈萨克族,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民族是哈萨克族,哈萨克族的历史是在转场中谱写的,哈萨克族的繁荣和发展是在转场中诞生的。每一次转场,都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生命的大迁徙。

在资料上了解到,居住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每年的六月初和九月的中旬,他们都要进行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的牛羊转移牧场工作,俗称“转场”。

正是有了“转场”,才孕育了等待,爱的等待。

我想,养蜂女的离开是对爱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珍重,也许是对牧羊人的考验和现实理性的判断。不管是哪一种,她(他)们都值得尊敬,期待下一次转场的重逢。

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刻的经历着等待。

有时错过了美丽的风景,需要整整等待春夏秋冬一个四季的轮回,才能看到春暖花开的烂漫。

正所谓“酒好不怕巷子深”。一杯醇厚绵长的白酒需要经过“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等一系列工序,慢慢逼出粮食中的精华和其它有机物,这就是契合等待这一规律的真实写照。

小时候,曾经为了上街,一整宿睡不着等待天明,为了吃月饼等待中秋节的到来。长大后,等待的内涵愈加的丰盈。等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对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渴求,是洗尽铅华的淡泊,是宁静致远的豁达……

等待是一种态度,是一次历练,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11-30 14:47: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步
添加时间 : 2020/11/30 9:40:46
作者 : 徐金奎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散步,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傍晚,吃过晚餐,无论春夏秋冬,都要与妻或者同事,一起向周围的道路进发。走得最多的是向老家方向的一条路,这条路有两段:一段是街道,回来时会有许许多多的路灯为我们照明,很惬意;另一段是一条村村通路,平坦而开阔。

昨天晚饭后,只有我和妻。暮色虽已降临,但是,大路与村村通交界处的路边小店还没有亮灯,来往的行人络绎不绝。踏着金黄的落叶,望着南归的大雁,享受着金色的收获。如此美景,有我和妻一同享受,思绪会升华,如诗人一般,虽吟不出撩人的词语,但有万般感慨。

进入村村通,路边的修车店亮着灯,忙忙碌碌,丝毫没有准备关张的意思。

再往前,走到荷塘边,荷叶依然碧绿如盖,像少女一般神采奕奕的立在荷塘里,看不出丝毫的衰败迹象。

记得夏日走到这里,微风拂过,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叶子与花发出的丝丝颤动,似乎在招手欢迎常来的客人。

今夜,八月十五,是满月。天上没有一丝云,月色皎洁,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荷塘的叶子上,叶子仿佛涂了银粉似的,又像笼着轻纱,朦胧迷糊得梦境一般。荷塘周围的草很繁茂,月光照过来,洒下清辉的身影,梦幻一般摇曳。荷塘中的月色均匀,光与影和谐交融,宛如宁静、温馨而惬意的摇篮曲。我不禁自失起来,沉浸其中,驻足遐想。

妻推推我说:“走吧,前面的景色会更美!”

我从遐想中回过神来,继续前行。穿过一大片田畈,稻子留下的余香扑鼻而来,艾叶一般的清香不甘落后,稻田里的蝈蝈、蛐蛐争先恐后的亮起婉转的歌喉,我沉醉其中,挪不动脚步。你看,路边的灌木和蒿草,在月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那田里成排成行的谷蔸脸上,挂着的是丰收的喜悦。

我不禁想起,春天的嫩绿如荫,夏天的禾苗丰茂,秋季的稻穗金黄,还有冬天的默默等待……其实,人生也须等待,当那积蓄已久的秋日硕果被人采摘时,何尝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再看月色笼罩下的四周美景:东面,忍辱负重的骆驼栩栩如生,清晰可辨,驼峰下灯火横七竖八地静卧山里,如笼如盖,如拳如豆,使驼峰增添了神秘的朦胧美。南边,小镇如大别山下一颗明珠,璀璨夺目,令人爱不释手。西方,青黛的山色,隐约可见夹杂的农田和梯地,还有令人遐想无穷闪烁的灯火;近处的小河,是我小时侯与伙伴们捉鱼、嬉戏、玩耍和游戏的场所,如今悄无声息地流向了北方,也流走了我的儿童时代和青春岁月的记忆。北面的稻田,延伸到远方,在月色的照耀下越发朦胧,竟然看不见边际;更远处,明亮如水的月色被小县城发出的灯光淹没,留下的是粉红色的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回来的路上,我和妻,拥着如水的月色,唱着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随意而跳,缓步而行,惬意而浪漫。

散步,不仅可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融洽同事感情,还使亲情更浓郁,爱意更甜蜜,心情更舒畅!

所以,我痴迷于傍晚散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