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12-10 06:09: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产业扶贫带来好日子
添加时间 : 2020/12/9 9:56:08
作者 : 特约通讯员 郭占军 通讯员 刘佳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12月6日上午,伴着音乐,武穴市大法寺镇李德升村文化活动中心前,大姐大妈们跳起了广场舞。
谈起村里的变化,大伙儿都赞不绝口:真心感谢武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工作队!
李德升村位于大法寺镇近郊,有5个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179人,是武穴市级贫困村。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武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李德升村。
一
驻村伊始,工作队立足实际,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为该村开出了一剂剂发展“良方”。
驻村工作队在充分调查、收集民意的基础上,抓住国家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政策,安装占地5亩、50千瓦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后,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4万元左右,实现了小项目一次性投入、长期稳定获得收益的目标。
“明山叔,你气色越来越好。”在田里翻耕的脱贫户张明山,听到驻村工作队员的招呼声后腼腆地笑了。此时,几台机械进出在100多亩的连片虾稻连作基地,一片繁忙景象。
但前两年,张明山还深陷贫困。自被纳入贫困户,驻村工作队三天两头往他家跑,问想法、讲政策。“我60多岁了,能干什么呀?”工作队员熟悉基本情况后,帮他发展虾稻连作产业。
联系水产部门、改造虾池,流转土地100亩、鱼池50亩,争取科技、农业等部门奖补资金,驻村工作队出钱出力,跑上跑下。张明山承包了鱼池,工作队还提供鱼种、联系销售商。
现在,他越干越有劲,身体也好多了。虾稻连作基地建成后,驻村第一书记李玉峰带着村“两委”干部和种植户,到梅川、万丈湖、黄梅等地学习虾稻套养技术。
村党支部副书记、主任李德生说:“虾稻连作不用除草、很少打农药,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减少了开支,降低了劳动强度,收入却翻了番,真是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
二
虽然有了主导产业虾稻连作项目,但是工作队并不满足。
2019年4月4日,成都彩虹公司李德升村扶贫车间正式挂牌运营。这是武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勇平带领驻村干部多方争取协调促成的新项目,给产业扶贫作了有益的补充。
“1名管理人员,2名缝纫工人、18名穿丝工人,9台机器,电热毯日均产量1200床。按照年产量40万床估算,村集体年收入增加约4万元。工人计件取酬,熟练工日均收入100元,大部分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小车间起了大作用。”李德生兴奋地说。
武穴市扶贫办主任周桂兰介绍,武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工作队引导和带动困难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的产业,多点开花,让一批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务工就业,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提升了村集体的造血能力。
三
老百姓要求改善村庄环境的希望也深深刻在了工作队员们的心上。
改变从路开始。
为打通外循环,改造李升垸至镇区连接路、村党员群众中心至主干道阳城大道连接路,驻村工作队带着村“两委”争取工程指标、争取部门支持、争取资金渠道。为顺利推进李升垸整治,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10多名机关干部,与村党员代表一起组成工作专班,现场拆除猪圈、乱搭乱建、无人居住房屋60余间,全面清理道路、港渠、垸场死角的陈旧垃圾,以实际行动助力村容村貌提升。
“自身的觉醒才是第一重要的,内心的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驻村第一书记李玉峰多次组织垸场宣讲,引导群众改变生活陋习,培养好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改善村庄环境,提高农户生活质量。
从李德升垸到张冲垸,再到帽儿下垸,一个垸一个垸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
近两年,村“两委”还将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相结合,投入210余万元进行道路改扩建,自筹资金完成了危桥改造,投入30余万元对南岸截流港清淤,新建2个文化广场,安装了2套体育健身器材,修建村级公厕2座,全线绿化亮化,改造当家塘……环境整治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着,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
“变化实在太大了,出门锻炼有广场,晚上路灯亮堂堂,道路两旁常年绿,春来花开满垸香。”村民李照清高兴地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