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星期天)下午,《黄河大合唱》传奇故事在东莞图书馆四楼“市民学堂”开讲啦! 开讲嘉宾由《黄河大合唱》作者张光年(笔名光未然)的次子张安东、内侄黄平分别演讲。 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戏剧家,《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张光年
本次活动由东莞图书馆主办。东莞市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员莫启仪;“市民学堂”主任陈本峰及工作人员经过一个月辛勤的筹备,终于成功举行;来自《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的次子张安东、内侄黄平及亲属;《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的出生地湖北老河口代表;东莞各行各业读书爱好者等100多人欢聚一堂,聆听《黄河大合唱》传奇故事,以及见证刚刚出版的新书《永远的黄河大合唱》赠书仪式。 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黄河大合唱》曲作者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的次子张安东说:今天是国家公祭日,83年前的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今天东莞图书馆特别选择这个日子,就是为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的次子张安东在演讲中 张安东: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永远的黄河大合唱》这本书在前人史料的基础上,选取了从1999年至2019年间31位作者、近66万字的作品,以后人的亲历、体会和研究来叙述心中的《黄河大合唱》,内容涵盖作品的诞生与历史、研究成果、演出铭记、表演处理等,具有强烈的传承意义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从10月30日起,我们在广州—武汉—老河口、北京—延安、太原—兰州等三站七个城市举办系列联动活动,以此缅怀先辈,激励后人。东莞是第八站联动,看到东莞人的热情参与,我很高兴。 《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是我父亲,曲作者是冼星海。这部作品80多年来唱久不衰,今天,在东莞“市民讲堂”我们来给大家介绍《黄河大合唱》诞生和传承的“前生后世”。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大合唱《黄河吟》的八个乐章的全部歌词,并在1939年3月11日演剧三队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一定要为演剧队尽快谱好曲。这部大型声乐套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光未然的内侄黄平在演讲中
光未然的内侄黄平:冼星海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从3月26日开始,到31日的六天六夜,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部绝代经典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 笔者与《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的次子张安东留影 《黄河大合唱》激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 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中国大型合唱音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英雄传奇,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 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张安东还即席采用冼星海的延安版原创三弦伴奏音乐深情朗诵了《黄河大合唱》的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随后,由张安东、黄平,向东莞图书馆捐赠新书《永远的黄河大合唱》,莫启仪副馆长,陈本峰主任代表图书馆接受赠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