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记忆乡愁,展示古城风貌。12月12日上午,央视大型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之《襄阳古城——汇通南北 崇文尚义》摄制组闻讯专程赶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603文创园熊银匠银文化馆,拍摄熊银匠团队精心绣绘的《南城北市》盘金绣作品。由此盘金绣这一千年非遗技艺得以重现。  央视《记住乡愁》摄制组在603文创园熊银匠银文化馆内拍摄
熊银匠传承人、庆美珠宝董事长熊福章、《南城北市》盘金绣团队领衔编制人、庆美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清等应邀出镜进行首期拍摄。央视《记住乡愁》主持人杨阳随同摄制组一道在现场解说。
 熊福章夫妇与央视《记住乡愁》主持人杨阳在沟通中
绣绘观赏自成韵!据介绍,流行于唐宋时期的盘金绣源自于苏绣,属于宫廷技艺。其针法源于“钉线绣”,钉线绣是将金(银)丝线或某种纤维盘组成图形,再用绣线将其钉固于面料上的针法。而钉线又有明线,暗线之分,明线针迹外露,暗线针迹隐藏。而用金、银线盘组图形,则称之为“盘金绣”或“盘金银”,多为宫廷所用。在古代,每一位绣工对每个图案所需的金线长度要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度。往往所看到的华丽图案皆是两根金线一气呵成盘到底,中途不能断线或换线,否则前功尽弃。最早的盘金绣实物是出土于陕西法门寺的唐代金衣蹙金绣半臂,距今有1500多年了。在唐代这种绣法被称作是“蹙金”,后来演变成盘金绣,在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一般用于绣制皇帝龙袍上的金龙,还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
 反映襄阳古时历史风貌的盘金绣作品《南城北市》
这幅《南城北市》盘金绣作品所反映的是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 时的襄阳,史载当时的襄阳是“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的工商重镇,《南城北市》盘金绣所反映的就是襄阳万商云集的繁荣盛景。编织所采用的银合金线细如发丝,为增加银线柔韧性,将黄金与白银熔炼多次后,通过传统捶打抽丝工艺,把银合金材料加工成0.26毫米银合金线,本作品所应用银合金线长度达500米,黄金线应用长度达200米。工艺之繁琐,技艺之精湛,足以让人叹为观止。《南城北市》盘金绣作品从千年非遗技艺入手,在展示襄阳古城南城北市的同时,展示了非遗传人热爱襄阳、创新自强的精神,承载了现代人心中的“乡愁”。作品完成后,观众通过千针万线的手工绣技,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具有匠心的精湛技艺。熊银匠传承人熊福章夫妇希望把这种精湛手艺传承和发扬,让这一传统非遗技艺能够世代流传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风采。
 熊福章夫妇在向摄制组工作人员介绍盘金绣工艺中
《南城北市》盘金绣作品源于熊银匠传承人熊福章夫妇心中的夙愿,作为在襄阳创业成功的他们,多年来,始终怀有通过非遗技艺作品来描绘襄阳,展示襄阳风貌的心愿,为此,他们夫妇曾专程前往湖北大冶拜访国家级非遗刺绣传人刘小红老师、并在国庆节期间亲自去苏州、杭州寻师拜访,通过与刘小红老师和苏杭的非遗传人请教,后又经过与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邓粮老师的交流,通过盘金绣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融入襄阳的历史文化来展示襄阳风貌的愿望逐渐清晰。在襄阳文化保护学者邓粮老师等人的策划下,在国家级非遗刺绣传人刘小红老师的亲切指导下,《南城北市》盘金绣作品由梦想变成了现实,经由四位专业技师、每天刺绣十几个小时,历时一个多月才得以完成。这幅浸透了梦想和匠心,反映襄阳历史风貌的作品而得以问世,成为见证襄阳非遗手工技艺的一幅传世之作。
 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
《记住乡愁》是一部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型纪录片。《襄阳古城》——汇通南北 崇文尚义》是《记住乡愁》央视大型系列纪录片古城系列之一,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北广播电视台、襄阳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摄制组经过精心挑选,从极具文化标志的地点中进行取景拍摄。熊银匠银文化馆作为展示襄阳非遗技艺的一张名片被央视《《记住乡愁》》摄制组从众多的备选景点中选中,作为对外展示襄阳非遗技艺保护、传承的窗口,将通过央视这一国际级媒体平台在2021年春节期间,通过央视4套、1套、9套及4K频道播出。目前已完成六季340集,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的一档精品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