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湖南东以幕阜、武功诸山与江西交界,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为邻,西以云贵高原东缘与贵州、重庆毗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地位。

湖南岳麓书院
湖南省会长沙,位于湖南东部,是湖南经济、文化、教育等中心城市。长沙不仅在湖南省的一哥地位牢不可破,就是在长江中游地区也是重要的城市之一。湖南长期执行长沙优先,长沙、株洲、湘潭三地组团发展的模式,长株潭模式一时成为很多省市效仿的样板,湖南是全国比较早集中全省资源优先发展省会的省份之一。

星城长沙天际线
进入新时代,像湖南这样执行强省会策略的省份越来越意识到这样的模式虽然有省会优先发展,先进带动后进的优点,但是也越来越意识到这样的弊端,那就是非省会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全省的发展成果只有省会城市可以享受得到。甚至在省会的虹吸之下,有的非省会城市发展几乎陷入了停滞。面对这样的局面,各地纷纷出台扶持非省会城市的发展,在这些策略之中,最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打造副中心,加大对省内第二城的扶持力度,来缩小与省会之间的差距。

美丽而神秘的湘西古城
打造副中心比较有特色的正是洞庭湖对面的湖北,湖北省会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但是区位偏于湖南东部,湖北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得不到足够的辐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湖北扶持了宜昌与襄阳两个副中心的发展。如今宜昌与襄阳发展迅猛,在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中排名靠前,湖北省整体的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另外一个中部大省河南,打造副中心的步伐虽然比较慢, 但是措施更为果断,明确支持洛阳打造副中心,初步形成郑州带领河南南部、河南东部和河南北部,洛阳带领河南西部发展的双"省会"模式。

湖北双副中心
对于湖南来说,省内哪个地方有可能成为湖南的副中心呢?常德、岳阳与衡阳三地均声称自己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但一个省如果这么多的副中心,那这个副中心就没什么含金量了。有的观点认为,应该是岳阳,岳阳靠近长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石化基地,能源化工行业基础雄厚,并且岳阳长期位居湖南GDP第二位。有的观点认为,应该是常德,常德烟草全国文明,一个卷烟厂能顶湖南半边天。但是,有可能成为湖南真正意义上的副中心的城市,应该是衡阳,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南岳衡山
衡阳地理位置优越
衡阳地处湖南中部偏南,地理位置上可以与长沙形成一南一北的双引擎格局。早在1929年,衡阳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是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衡阳机场是当时南方最大的机场。到1949年10月,衡阳铁路局成立,管辖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江西、海南七省(自治区)铁路。如今的衡阳是武广线长沙与广州之间的最大城市。最近,江西与广西都在谋求通达衡阳的高铁线路,恰恰说明衡阳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武广高铁衡阳东站
衡阳文化特质浓厚
湖南人之所以能在近代崛起,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湖南人身上的“耐得烦、吃得苦、霸得蛮”的特质所致,天不怕地不怕的湖南人敢为天下先,开创了近代中国的灿烂历史。湖南近代的崛起,始于平定太平天国的湘军,湘军的主力正是曾国藩从以衡阳为首的湘南地区带出来的。人们常说湖南人刁蛮,其实湖南西部是蛮而不刁,湘西人以纯蛮为主,心眼相对少一些。湘东、湘北的长沙、岳阳等地则是刁而不蛮,这一带的人蛮性减弱,但是聪明。以衡阳为首的湘南则是又刁又蛮,即蛮、狠又刁钻、聪明,是当年曾国藩湘军的班底,是将领兵源主要来源地,因此,可以说,衡阳能够代表湖南人的蛮霸的文化特质。

曾国藩塑像
衡阳工业基础扎实
衡阳是湖南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在抗战时期,一大批江浙沪的工业企业搬迁至衡阳大后方,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衡阳规模工业企业就已达215家,工业规模与产值是仅次于重庆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现在的衡阳,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拥有湖南第一家综合保税区和国家级高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更是可圈可点,富士康、特变电工、中国五矿等纷纷落户衡阳。

衡阳南岳机场
综上所述,衡阳在地理位置、文化特质、工业基础上占优势,在湖南副中心的竞争中,完全有可能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