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孙市长的报告,看了新编制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心情很振奋,说实话,这么多年来,本人一直在关注城市发展,写有数百万字的相关文章,所以特别关注每届政府和每一位书记所提出的施政口号。个人认为,这次王书记来主政荆门提出的12345发展规划,最朴实、最接地气、最具可行性,而且还纠正了过去一些欠妥的提法,由于时间关系不再往下说。下面谈一谈关于荆门城西人居旅游区的意见: 完善城西人居旅游区版块 打造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十年多年来,荆门城市版块从老城区自扩、东扩、北进、南伸,基本形成了城东工业物流区,城中商业行政区,而城西人居旅游区版块相对滞后。所以,完善城西“一带一圈”人居旅游区,会有效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带”:即象山—西宝山—圣境山山脊观光带。南起象山,北至偏观寺,长约四十公里,乃荆山山脉进入江汉平原最后一组山峰,俯视江汉,场气凝聚,自然人文景源丰富,遗有古道驿站、山寨梯田、老屋场、古树、寺庙道观、峭壁奇峰、天坑溶洞等,具有较高的文旅开发价值,这里不展开说。百闻不如一见,只要领导们到实地走一圈,就会深有感触。十几年来为了推进环荆门山“一带一圈”人居旅游区,我们呼吁几届政府和相关领导,已修通了漳圣路(仙女山至圣境山)、十八罗汉路(海会沟至玉皇阁)、九龙谷路、移电视塔至黑山、拉通了城区至西宝山顶柏油路、修通了玉皇阁至圣境山主峰真武观龙脖垭7米宽路基、利用风电项目完成了玉皇阁至西堡山主峰7米宽路基。目前山脊观光道只剩下8.5公里的路基硬化,即全面贯通。下一步把白龙山至电视发射塔裸露山体进行绿化,再把荆楚文化、三国文化,荆门关隘文化,民俗文化、山寨文化、宗教文化、博物馆馆藏精华文物等与沿线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升华成文化旅游景观,荆楚门户,荆山之门,荆门之门,雄关漫道将再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圈”:即环荆门山七个自然村民俗生态旅游圈;石莲、团坊、袁冲、尖山、南庄河、柏坪、金泉村。以上七个自然村环抱荆山主脉,藏风聚气,背风向阳,生态植被茂盛,现代元素较少,还有不少古民居还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游价值。将这些山村民居风光与现代农业康养相结合,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原则下,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发展山居民俗、居家康养以及小型农家生态园,一可自行消化污水排放,二可避免大拆大建,三可传承乡土民居民俗文化。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随着乡村人口的空壳,像我们荆门这种靠乡村人口进城购房就业为主要支撑的三、四线城市发展必然面临衰退,加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居环境将由过去八十年代的路边化、街道化、九十年代的高楼化,必然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又重新回归低层化、乡村化。三、四线城市高楼人居走向陶汰,甚至运动式拆高楼,回归自然是必然趋势,所以推进城西环荆门山“一带一圈”生态人居旅游区,并且与漳河环库圈和城区民主街等文旅项目统一规划实施,方成远见大战略。此举攸关荆门城市长远发展,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将此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 只要我们站位高,有超前思维,有洞察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慧眼,有顺应时势和自然之道的顶层设计,有对本土文化的正确认知和自信,合理利用漳河、荆门、荆门山自然人文资源,认真规划实施城西人居旅游区,会使荆门由工业为主导的城市转变为人文生态旅游城市,惠福子孙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