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 哥 老父终于熬干了最后一滴油,腊月初八这天,走完了他八十八岁的人生。 出殡的那天,是社会正常的工作日,堂哥天不亮就到了殡仪馆,这让我有点意外。堂哥是市某局的局长,这个级别在省会城市里,有点不伦不类。说大,市直机关里多的是,用网络语言讲,谓之多得用揪撮;说小,在百姓眼里也不是能轻易搭得上话的一阶官衔,能混到此位,若使个眼神,撇个嘴,立马有人替他把事摆平。对上,他是具体办事的小职员;对下,他又是发号施令的一介长官。其职位的特性,说明那是个偷不得闲的档。 出殡没赶上休息日,我估计老父遗体告别仪式之后,堂哥就会告辞去忙他的工作。说实话,老父生前的兄弟姊妹只一人,即堂哥的父亲,我称之叔父。堂哥又是叔父的长子,这么直接抵手的关系,按礼数常规,堂哥应该送伯父到最后一程。不过,我们家里都是接受新式教育的人,对民间的规矩礼数不是太看重。如果堂哥真要告辞,我们也会觉得很正常,人在江湖,有身不由己的难处。堂哥此时的行踪,是个悬念。 是去?是留?取决于他手头公务与他对伯父感情。这二者孰轻,孰重?装在他心里,旁人难以猜度。结果,堂哥不仅没有告退,而是一路送老父的骨灰到墓地,而且下葬完了有个最后的告别仪式,此刻他一招一式做得很虔诚,这多少使我感到有点意外。送葬结束,耗了他整整一天的时间。 坦率讲,一开始我对堂哥参加老父葬礼有思想准备。作为老父的晚辈,堂哥要尽伦常之礼;作为公务员,堂哥又不能作得太过;否则,传出去损害政府的形象。因此我的心理预期也只希望堂哥到场看一看就行了,用心真假无所谓。反正老父的葬礼有堂哥这样身份的人现身,在别人眼里,我们就已经很有面子了。再说,人一旦有职务在身,一方面,自己做事要顾及身份的体面;另一方面,也不能留给别人没有人情味的印象。于是,在控制分寸感下的悼念,就不再是原汁原味的真情表现了。因此堂哥的行为无论怎么作,注定要被看成是礼节性的,对老父的恭敬再虔诚也会被人误解成不敢居高倨傲的假谦虚。所以他做的再到位,我也没有往心里去。回想起来,这是人性的隔莫和悲哀,很有点对不住堂哥。 更没想到的是,晚上堂哥又用手机发来短信。我看是一幅对联。 上联是:幼年丧父中年丧妻度尽苦难艰辛一心一意跟党走干事业; 下联是:勤免一生惠及两姓德佑子孙后代亦乐亦哀驾鹤去寻娘亲; 横批是:音容如在。 我仔细阅读内容,词句虽然对得不工整,但意思准确地概括了老父的一生。说老实话,读过之后,我当时心里“咯噔”地被震动了。短信从形式上看,是一个传播面很窄的渠道。如果要作秀,它还够不上作样子、摆姿态的道具标准,短信从内容分析,这幅对联算不上精彩,但意思实在、准确、贴切,与老父的神貌非常吻合。若写的人不走心就很达到这个神似效果。结论只有一个:堂哥对老父的哀悼岀自真心实意! 结论虽有了,但问题并没有结束。据我对堂哥的了解,他并不是一个轻易表露真实感情的人。这次老父去世,是寿终正寝,若按民间说法,是白喜事,生离死别的气氛很淡。可是堂哥反而因此提不起放不下,显得儿女情长,这与先前的他,判若两人。这其中的意味,真有点叫人琢磨不透。 腊月之后,转眼就是春节。民间有“烧清香”的习俗,就是头年有人去世的人家,新年春节到了,在初一这天,家里要为逝者设灵堂,为的是方便逝者的亲朋好友为之敬一炷香,以示哀思。上清香这天,堂哥蛮早就来了。这天事不多,我邀堂哥吃饭,他没有推辞。这天我们酒喝了很多,话也说了不少。 我趁机问过堂哥,何以为老父之死这般上心?堂哥反复强调“高处不胜寒”。告诉我,他手上掌控有工程项目,这是唐僧肉,是人是鬼都想咬一口,这无形增加了决策的麻烦。还有些引进的项目,看起来跟花钱购物一般简单,但有的投入不是一眼见底,不小心就会跌入陷阱。这种风险就如悬在头上的利剑,时时刻刻要人惕防。而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在别人面前他是领导,看上去象众星捧月,其实难得听到真话、实话、心里话。那种风光背后的孤独、寂寞、茫然,犹如芒刺在背,其中的“寒”意他人没法体验。他说,在大伯面前自己是晚辈,大伯不宠他、惯他、巴结他,说的都是真话、实话、心里话。人处的位置高了,待抉择的事就量大。人非圣贤,有些问题,对错和成败就在观念一闪那么须臾。好在经常有大伯的咛嘱、提醒,遇事再仓促也会过点脑子。 堂哥的话提醒了我,老父生前最引为自豪的是堂哥,说家中几代人,没有那个能象他这么体面;而且最担心的也是堂哥,怕他忘本、犯错误。 大千世界,纷纷扰扰、真真假假,事物变幻犹若雾里看花。即使如此,世间真相也并不意味神秘难测。世间既无没有缘由的爱,也无没有由头的恨。爱恨情仇最反映人的真性情。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逻辑简单的硬道理,堂哥对老父的敬意就是有力的证明。只要怀着诚挚的心,坚信大道至简,那怕再纷繁的迷局也能拨云见日,也能洞悉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客观存在。若老父在天有灵,他应九泉之下放心安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