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动车段高铁蓄势待发。
航拍阳逻港集运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城市”。日前,交通运输部下发《关于公布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的通知》,正式批准武汉市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武汉市成为全国唯一获批的省会城市,同时批复的还有33家试点单位。
这一成果来之不易。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前期已批复两批34家试点单位,主要集中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等。
武汉高度重视交通强国建设工作,国家部委也看好武汉发展,支持武汉申报交通强国试点城市,合力支持疫后重振。《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将“打造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城市”列为当前及以后武汉交通运输工作目标指引。
市交通运输局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成立工作专班,从试点方向、项目甄选、实施方案、保障措施等方面与有关单位密切对接。目前已经编制完成《交通强国建设武汉市试点实施方案(初稿)》,研究提出 “内陆开放型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全域公交一体化和公交优先发展、多方协同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构建、城市智慧交通车路协同创新应用”等四个方向任务,后续将根据各方意见进一步完善试点方案和试点任务。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新发展格局下,交通是打造重要节点和战略链接的基础。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城市,将为武汉打造“五个中心”提供“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坚实交通保障,有助于落实国家战略、支撑城市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满足人民需求。
下一步,武汉将再接再厉,围绕打造“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城市”的目标,构建武汉城市圈1小时通勤、长江中游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综合交通网,加快建设航空客货双枢纽、铁路综合节点性枢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重点推进“一通道、三港、五体系”建设。力争用1-2年时间取得试点任务的阶段性成果,用3-5年时间取得相对完善的系统性成果,打造一批先行先试典型样板,并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推广。
■ 构建内陆开放型综合运输大通道 形成陆海双向联动开放格局 内陆开放型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方面,坚持西向拓展、东向延伸,构建国际直达、联运大通道,进一步完善中部陆海大通道,积极打造航空客货双枢纽、铁路综合节点性枢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2月4日清晨,武汉吴家山站运转室内一派繁忙的景象,5时30分,满载400余吨液晶显示器、隔离衣、手术衣等防疫物资的X8015次列车安全开出,驶往德国杜伊斯堡,这是该站今年春运以来开出的第5列中欧班列。
就在前一天上午,武汉-多伦多“客改货”航班开通,南航CZ8001航班搭载36.2吨货物从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起飞,前往加拿大多伦多,该航班每周3班。
交通强国离不开大通道的建设。武汉已基本形成航空、水路、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国际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形成多样化、高品质的客货运输服务能力,具备试点内陆开放型国际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基础条件和优势条件。
2019年武汉天河机场国际及地区航线共63条,国际及地区航线覆盖范围更广阔;武汉港口发展基础优良,湖北省8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和80%的集装箱运输是通过武汉港实现,武汉港借助铁水联运成为衔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最佳结合点”。铁路上,武汉形成四通八达、客货分离的复杂多向线路体系。中欧班列(武汉)直达欧洲腹地,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
“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城市,武汉将全力推动大通道建设,持续完善国际化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国际化运输服务品质,构建内陆开放型国际综合运输大通道。”市交通运输局规划处副处长刘元林介绍。 力争通过1—2年时间,武汉、鄂州两机场实现运营合作对接。建设中部地区枢纽港,实施水铁联运二期工程,实现新增120万标箱运输能力。通过3—5年时间,天河机场通航城市达220个,国际航点达80个。武汉新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500万标箱,水铁联运比例达到20%,水水中转比例50%左右。武汉铁路国际运输通道开通20条路线,辐射50个国家。要以天河机场、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及武汉港为枢纽节点,打造辐射全球、联通东西、通江达海的武汉国际大通道,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 形成公交引领城市发展格局 让公共交通成为市民出行首选 全域公交一体化和公交优先发展方面,坚持公交优先,加快主城联网、新城通达的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公共交通零距离换乘,加快完善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为补充”的超大城市高水平公共交通体系。
1月2日上午,武汉地铁8号线二期、11号线葛店段开通运营。两条地铁线路的开通不仅又一次缩短了武汉市民的空间距离,也让鄂州市民迎来了首条地铁,两城市民来往也更便捷。
武汉客运优势明显,多年来,武汉一直坚持公交优先,加快主城联网、新城通达的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公共交通零距离换乘,加快完善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为补充”的超大城市高水平公共交通体系,荣获国家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和国家“公交都市”。
目前,武汉“公交都市”建设卓有成效,网络规模逐年扩大、体系逐渐完善、服务品质逐步提升,具备试点全域公交一体化和公交优先的基础条件和优势条件。
轨道交通逐步成网,全市拥有10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线路总长356公里,日均客运量最高峰近400万人次。中运量快速公交系统逐步发展,常规公交线网发达,全市拥有常规公交线路694条,线路总长度达到12125公里。共享单车规范有序合理发展,共享单车总量由2018年的103万辆调减至目前的58万辆,成为常规公交、地铁接驳的重要方式。
“通过试点全域公交一体化和公交优先发展任务,将打造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政策完备的公交优先发展环境,形成公交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速,基本实现城市公交一体化全市域、全方式、全支付手段,公共交通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武汉综合交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军丽介绍。
预计1-2年,城市公交优先和公交一体化工作稳步推进,发展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进一步健全。公交各方式之间有机衔接初见成效,公交专用车道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公交换乘优惠政策初步形成,线网结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区公交站点300米覆盖范围,主城区和新城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断提升。
通过3-5年时间,城市公交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公交优先战略进一步落实,基本实现城市公交一体化全覆盖,全市域公交一体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 构建多方协同应急物流信息系统 加强应急物流平台保障能力 多方协同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构建方面,在全面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物流保障的工作经验做法基础上,补齐发展短板,加快形成“一个平台、两张清单、三级配送网络全覆盖”的应急物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武汉市应急物流处置水平,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武汉市物流基础雄厚,已重点形成了“一港、六园、八中心”的物流集中发展区。物流企业涵盖面广,已基本形成以武汉商贸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港发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龙头物流企业,立足武汉,辐射全国,已形成规模效应。
去年战疫期间,由于正常物流通道被切断,武汉的运输企业在抗疫情、保民生、促复工中发挥了应急先锋的作用。各主体间同心协力,动员1800余台公交车、250台大巴、6000台出租车、近2万台货车投入保障工作,共运输人员290万人次、物资1000万吨。
疫情初期,国际国内大量捐赠物资从四面八方集中抵汉,市应急物资储存仓库(国博库区)处于“爆仓”边缘,无法快速分拨物资。市交通运输局临危受命接管库区后,联合九州通、邮政、公交集团等企业建立了现代物流分拨机制,实行24小时轮班运转,“限时”分拨医疗物资,确保6类医用物资2小时内完成“入库到出库”。
按照“外保顺畅、内保运转”的原则,市交通运输局及时建立了战时应急运输体系,设置6个境外集并点辐射四大洲,搭建“1+3”仓储物流平台精准分拨。打造国际航空应急网,紧急运输物资及滞留人员;打造公路运输应急网,保障物资快速集中转运;打造全国铁路应急网,保障国内远程物资快速抵汉;打造水路运输应急网,确保城市生产物资不断档。
围绕交通强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为目标,市交通运输局将全面总结应对疫情应急物流保障工作经验,补齐发展短板,统筹规划应急物流设施网络,加快全市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应急物流自动化、无人化发展。
力争通过1-2年时间,建立健全应急物流企业和设施两张清单,以“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三级城市配送网络初步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基本建成。力争通过3-5年时间,应急物资配送能力覆盖武汉全域;应急物流平台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应急物流数字化决策能力显著提升;无接触配送全面普及推广。
■ 构建全市智慧交通大脑 确立武汉智慧交通总体国内领先水平 城市智慧交通车路协同创新应用方面,以“数据链”为主线,加快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和智能化应用,打造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实时感知、瞬时响应、智能决策”的高效城市智慧交通车路协同创新应用平台。
1月1日,龙灵山自动驾驶主题景区正式对公众开放,成为我国首个自动驾驶主题景区,打造了迄今为止最丰富的自动驾驶商业应用场景。元旦期间,景区内往来穿梭的七大类19辆自动驾驶车辆让前来体验的市民兴致勃勃。
随着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落址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率先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测试运营试点示范工作,为城市智慧交通车路协同创新应用试点打下坚实基础。
以武汉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武汉着力构建全市智慧交通大脑,以“全面感知”“整合共享”“管理精细”为核心,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技术,推动武汉智慧交通数字化基础设施与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区域交通协同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交通决策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出行服务品质全面提升,确立武汉智慧交通总体国内领先水平。
完善智慧交通监测、交通应急、交通分析决策、交通信息服务等智慧交通应用,实现交通应急多方式协同、多信息融合、自动预警、快速响应,交通决策大数据支撑、科学、直观,交通信息全面准确。继续发展智慧铁路、智慧港口、智慧高速公路、智慧机场、智慧物流、智慧公交、智慧交管、智慧停车,实现行业管理高效、企业经营规范、市民出行便捷、货物流通顺畅。
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武汉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新技术,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水平。积极谋划“智慧交通+”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交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引进重点项目、发展关键技术,加速构建智慧交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重点推动智能车辆、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高速公路等相关产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