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油炸豆腐坨
在我的家乡嘉鱼县渡普镇烟墩地区,承传着一款油炸豆腐园子的美味佳肴,民间方言称“油炸豆腐坨”。特别是每到春节腊月二十七、八,农户除了炸肉圆、鱼圆外,油炸豆腐坨就成为了一种高档的宴席常菜,家家必备,一直吃到正月半以后。 油炸豆腐坨,相传有1800年历史。三国东吴大督都、汉昌太守鲁肃于建安十五年(210年),从江陵屯兵嘉鱼陆口七年,建安十七年(212年)举家隐居嘉鱼烟墩岭鹅塘。同年,刘备借据荆州不还,孙权到嘉鱼陆口节度诸军,遣鲁肃争长沙、桂阳、零陵等三郡,在行征前,孙权到鲁肃家看望夫人,其夫人还用油炸豆腐坨款待过孙权,孙权吃后赞不绝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从江陵赶赴巴丘(岳阳)的路上病卒,年仅46岁。后第四子鲁乾贞携母亲及妻子留居烟墩鹅塘,就把油炸豆腐坨的饮食习俗传承下来了。 鲁乾贞妻子赵氏是个大家闺秀,贤慧能干。有一年风调雨顺,地里黄豆和池塘里的鲜鱼获得丰收,她就继承婆婆(鲁肃夫人)的烹调工艺,用鲜鱼肉剁成陷儿,参在豆腐中,加上鸡蛋和香料,细捏慢揉,搅拌均匀,搓成鸡蛋大的圆子,然后再用油锅一炸,既酥又可口,人人都爱吃,深受乡亲们的喜爱。 鲁乾贞是个隐士才子,有一天五位乡秀才来鲁家聚会,作诗舞墨。妻子用油炸豆腐坨放在腊肉火锅里温炖招待客人,吃后人人称赞!有一老秀才问赵夫人说:“这叫什么坨坨?真好吃!”赵夫人灵机一动,是父亲肃公开创了这块基业,婆婆又传承了这门烹调饮食,连忙脱口而出,叫“肃公豆腐坨”。几个秀才鼓掌说:“好!即有肃公的声望,又有鲁家的特色。”几个秀才回去后,叫他们的妻子来鲁家学艺,这样就一传十,十传百,七邻八舍的乡亲都学着做,传遍了整个烟墩地区。由于“肃公豆腐坨”是当地的一大特色,又是用食用油炸的,久而久之,老百姓就俗称“油炸豆腐坨”。 小时候,记得生活很苦,哪有肉圆和鱼圆,有一盘油炸豆腐坨吃,全家都高兴。现今住在城里,时常还留念家乡的油炸豆腐坨;每年春节回到家乡去看望叔叔,少不了饱足地品常一顿,婶婶也知道我喜欢吃油炸豆腐坨,不论我拜年回去得迟早,总是偷偷藏藏地为我留下一大碗,从来都不叫我失望。 婶婶做的油炸豆腐坨,确实好吃,细腻润滑,清香爽口,食后留有余香,使人回味有佳。由于自己是个馋嘴猫,前年沒等到春节,我和爱人就在街上去买了几斤豆腐自己做,在街上买的豆腐因为太细腻,水分又多,圆子也搓不紧,结果味道跟婶婶做的隔了一大半;只好提前跟婶婶打电话,要她春节多做点油炸豆腐坨,等我过年回家时,好“连吃带拿”地打包回城。 油炸豆腐坨,是以黄豆制品为主要原料,比鱼圆和肉圆或鱼肉糕点的油质含量低,脂肪少,吃起来既新鲜,酥香爽甜,又不腻口;特别是春节前后,在宴席鱼肉丰盛的情况下,油炸豆腐坨,就成为了餐桌上的抢手菜,就连到烟墩地区去做客的人,都点名要吃油炸豆腐坨,不吃鱼肉圆。 油炸豆腐坨,还有一大特点,比青蒸的豆腐坨经久耐贮,不易霉变,保质期持久,正月室内常温下可存藏15—20天,放入冰箱冷藏,可达60天以上。饮食时放在火炉上温炖,味道真有一炖三鲜的感觉,而且不散。春作农耕从田间回来,用火锅炖上油炸豆腐坨,喝上几盅小酒,哼几曲小调,真是赛过神仙。 油炸豆腐坨,工艺并不复杂,也不要像鱼肉圆子那样用力费神地打拌。其工艺原料为:自制豆腐5公斤(街上买的豆腐水分多,要用纱布将水分揉掉一部分),倒入盆中捏碎,用10个鸡蛋搅成蛋浆倒入豆腐内,加入剁好的草鱼肉陷1.5公斤,五花肉陷0.5公斤,然后再放入适量的生姜和葱蒜陷、酱油、陈醋、盐、鸡精、糊椒等;最后将所有原料采用细捏紧揉,拌和均匀,用手捏得拢即可。再准备一碗水沾手,防止豆腐粘手搓不圆滑,将豆腐坨搓成鸡蛋大小,放在簸箕或筲箕中摆好待炸;油锅先用猛火烧开,后用中火滚炸,待油锅豆腐坨炸到金黄色即可捞起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