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改造了遗爱湖,遗爱湖塑造了人民的新生活。
书法家王建新过年添置了新衣裳,乌帽长衫青布鞋。从大年初一起,他就打扮成苏东坡的样子,在遗爱湖畔挥毫泼墨。
黄冈市区,位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笔下“江山如画”的古黄州。东坡文化是黄冈市的底色。在改造和建设遗爱湖时,建设者按照东坡诗词中的意境,建成了遗爱清风、临皋春晓、东坡问嫁、一蓑烟雨、琴岛望月、红梅傲雪、幽兰芳径、江柳摇村、水韵荷香、大洲竹影、平湖归雁、霜叶松风等十二个景区。
从大年初一起,每日入园人数高达数万,长假期间,总人数约30万人次。黄冈市区是个精致的小城,常住人口也就30来万。
黄州过年,全民游湖!
为什么?
满满的幸福感
要观察幸福指数,最好从天上看。升起航拍飞机,第一个画面就让人惊讶——过去排放整齐的游船码头,如今空空如也,只有岸边等船的长长人龙。
遗爱湖里有50艘游船,每天发出260艘次,平均每艘船至少要“翻台”5次。另有4条画舫,每天乘客达3000人次。船只满负荷运转,船工和码头的现场管理人员不得不轮班喝水、吃盒饭。
画舫水中穿行,游人岸上如织。
最受市民追捧的打卡地是梅园。梅园外的,有数公里长的停车带一直延伸到城市主干道上;而门里,则是游动的人龙。
遗爱湖畔的梅花,一树树,一簇簇,俯瞰下去,如同粉红的云霞,春风吹拂,云霞仿佛流动。
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黄冈人把艺术家的创作,真切地复原,为游客提供诗意的体验。
就地过年。老家在东北的陶先生把在遗爱湖的照片发到朋友圈里,收获了太多的点赞。看到他时,他正在开直播,向家人介绍风景,还向东北的家人亲友发出郑重邀请——明年到黄州过年!
他和游园的本地人一样,一脸幸福。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人们参与度越高,证明幸福体验越强烈。
安全有保障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自由舒展在遗爱湖的春风之中,轻松且快乐,现场还有一批很紧张的人。安全,这根弦一直绷得很紧,很紧。
媒体报道,春节放假的前两天,市委书记刘雪荣来遗爱湖,布置工作,重点是安全预防。安全工作抓得越紧,老百姓的年就过得越轻松,越祥和。
新冠防疫,依然是重中之重。数十部体温红外测量仪分布在景区的各个场馆,数据会及时上传到云平台,卫生防疫部门执行24小时监控。
交通治安,全面实行管控。为应对遗爱湖的人流量,公安部门制定了详细的管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在通向各景区的各个路口,设置了加强版的指挥岗,确保各条进出道路全天候畅通;景区内,布置了高频次高密度的流动岗哨。
隐患排查,一刻都不能马虎。春节前,公园管理处对园区进行拉网式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发现排除了安全隐患。节日期间,还组织了排险除障专班,全天候保障园区安全运行。
2月18日,当地媒体发布消息,长假期间,遗爱湖风景区安全状况为零发案,零事故,零伤亡。
生态文明的魅力
市民愿意离开家里,到遗爱湖游玩,根本原因是遗爱湖的生态环境优于家庭环境。在遗爱湖,人们过的是生态文明的年。
一湖春水、十里风光,内揽自然之秀、外得人文之胜,遗爱湖已经成为一座功能、绿化、美化、生态、经济有机统一的开放式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了市民游憩、娱乐和休闲的福地。
环境改变,人的行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全民游湖,改变了黄冈市民过年的习惯。少吃喝,不打牌,全家湖边赏风景。
更健康!更文明!更高尚!
文艺的繁荣,是最直观的表现。除了各文艺团体、文化人士在湖畔争奇斗艳,普通市民也不甘落后。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拍照留影,发布短视频。
媒体镜头中还有一道最美美丽的风景,是志愿者。
媒体消息,大年初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初敏与80名志愿者一起接受任务,领取工具,他带领志愿者们,劝导行人,做清洁。
黄冈市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江奕萱,今年8岁,是当天活动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她手执火钳,拎着垃圾袋,捡拾散落在道路和草丛中的零散丢弃物。她一丝不苟,整整干了3个小时。
一个孩子的行为在提醒我们——生态文明时代,说来就来了。
公共服务到位
蹲在家里过年,转向公共场所休闲,这是黄冈城市化发展里程碑式的变迁。实现这个变迁的核心条件是,政府能够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
总面积 6.5平方公里的遗爱湖景区,由政府投资建设,所有景点场馆,全部免费开放,百分百的公共产品。
2020年受洪水和暴雨夹击,公园设施设备损毁严重。当地政府筹措资金1000万元,及时启动公园灾后重建和维修。
春节前夕,又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各种服务设施,满足了各年龄阶层,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的休闲游玩需求。
公园管理处过年没有放假,全员加班加点。所有管养人员、水电木工、讲解员,包括景区公厕的清洁工,全都满员在岗。
政府进行持续的民生投入,管理部门履职尽责,才能保障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人民的幸福感才会持续提升。
遗爱湖是今年春节黄冈最大的网红,能够霸屏,是因为群众喜爱这种新的生活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