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人麟老师,一路走好! 陈人麟老师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1年3月17日11时45分与世长辞,享年81岁。神农架林区痛失一位文坛大师!老师一路走好,愿天堂里再无病痛!
恩师跨鹤西逝去,化作春雨驻林海 这几日天气突变,阴沉沉的,寒风迎面扑来,返春桃花雨又至冬季。 中午时分,突然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越下越急!一股大风夹着斜雨推窗而入,正在吃饭的我顿感一阵寒意,赶紧跑去把窗子关紧。刚关好窗子,便接到了吴承清老师打来的电话,说刚刚从胡先生朋友圈里刷到了陈人麟老师去世的消息,让我立即打电话向陈嵩核实一下,我心里一愣,跟吴老师说应该不会是真的。挂了电话,心里一阵酸楚,刚吃下去的饭一阵一阵地往上蹿,哽在喉咙卡住了。 打电话给陈嵩打不通,接着发信息未回时,我心里悄悄松了一口气,告诉自己: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说明老师没事。只要一秒钟没有接到消息,我心里依然存着一份希望,希望老师能再次打败病魔,挺过这一关。 我随后给吴老师回了电话,告诉他目前没有消息,陈老师应该没事,不用太担心,我随后去医院看看情况再回复。 挂了吴老师电话,我拿起雨伞刚走出门口,收到了陈嵩的微信回复:陈老爷子已经走了! 我手一松,雨伞缓缓飘落,我用微微发抖的手回复了一条:“节哀顺变!”的消息后,再也没能忍住泪流满面。 昨日跟陈嵩发信息说来看看老师,他说老师已经转入重症监护室,医院禁止探视,家属也要做核酸检测才能探视,让我暂时不要去了,等情况好转转入普通病房再来看望。怎料,今日没等来老师转入普通病房的消息,却收到了老师逝世的噩耗,再也没有机会去看看他了,没能陪老师最后一程,留下了深深遗憾! 老师最终没能挺过这关,在与病魔斗争数十载过程中,他曾无数次打败病魔创造生命奇迹。这次,老师被无情的病魔打败了,他带着对人间的不舍,带着对神农架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带着对后辈们的殷切期望,永远离开了大家! 抬头迎着绵绵细雨,突然觉得这场春雨就是陈老师灵魂所化,他生前为神农架文化事业奉献所有,死后化为一场春雨洒向这片大地,润物无声为这片他热爱一生的土地最后一次播种希望! 春雨轻轻落在脸上,老师的话语在雨中轻轻传来:我先走了,神农架旅游文化未来就靠你们了!
一生履迹印青山,心血凝情知愚斋 工作室里,陈老师办公桌上书籍摆放得整整齐齐,椅子空着,仿佛在等他回来。 上周去医院看他,由于长期打针的缘故,老师身体看起来已经很虚弱了,但精神依然很坚毅,他握着我的手说:我好想念你们!我想早点出院回去和吴老师和你一起继续工作,关于神农架旅游文化的未来规划,我还有很多想法和建议,你放心,我一定能挺过这一关,等我出院了,我慢慢给你们讲…… 一切仿佛刚刚发生,老师的话仿佛还在耳边并未散去。 办公桌上的书仿佛还留着老师翻过的手温。 看着桌上的书细细数去,整整齐齐摆满了老师生前出版过的书,这一本本书见证了神农架旅游和文化从无到有的全部积累与创作过程,也凝聚着陈人麟老师对神农架旅游文化付出一生的心血。陈人麟老师,自号知愚斋主,1940年7月生于郧阳老城,1970年4月春进入神农架,从此落户扎根神农架,成为了一名神农架人。历任林区中学教师、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区神农文化研究会长,曾任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荆楚文化研究会理事,后为林区文化志愿者,受聘林区非遗保护中心顾问。长期研究神农架历史文化,已出版的数十本文化史书给神农架文化旅游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可谓:履迹印青山,著说知愚斋! 近半个世纪来,他先任教,继从政,退休了也未敢偷闲。为工作,为生活,他走遍了乡镇林场,历经过艰难险阻,品尝过酸甜苦辣,同时也不断加深了对神农架的认识,日益浓厚了对神农架的感情。 老师在《知愚斋文集》写道:“神农架收养了我,滋润了我,磨炼了我,激励了我,更成就了我。因此,成为神农架人,我无怨无悔;为之贡献才智,我尽心尽力!对神农架,我痴情从未改,谢意永在心!”可见,老师对神农架的情感之深,他把神农架当成收养他的母亲,为报答恩情,他一生都在为神农架旅游和文化谋发展谋未来的路上劳累奔波,竭尽所能为家乡做贡献。无论是任教,还是从政,他都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为神农架的文化和旅游事业奉献终身! 当他是一位教师时,他始终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学生像爱自己孩子一样。因此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得到了家长的尊重,赢得了林区教育界的高度好评。在十五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他刻苦钻研每一篇文章,精心设计每一个教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兢兢业业为神农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以此来回报神农架对他的养育之恩。他钻研教学,撰写的《初中语文教学初探》《管见录》和《可爱的家乡——与少年朋友谈神农架》等三部书稿,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借鉴意义。 对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他自己曾这样总结: 教学十五年、从师苦钻研。览书不曾惰,留意采众善。 崎岖多荆棘,登攀步未闲。壮年成拙文,春秋知暖寒。 当他入选为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他秉信“在其位则谋其政”的思想,接受工作安排,重新学习,迎难而上。他先后参与了神农架保护方针的制定与实施、经济发展的筹划与实施、历史文化的追溯与研究等工作,为神农架旅游文化开启了新的局面。并被誉为“学者型的领导”“神农架的活字典”和“导爷”。 我们从老师所出版的《神农架漫话》《神农架探秘》《神农架之谜》和《神农架山锣鼓》这几本书里不难看出,当初开创神农架旅游保护与文化发展之路的艰难历程,以及老师为此所作出的贡献! 十六年的从政生涯,老师曾做四十字总结: 新岗肩重担,政务事新鲜。学习靠实践,勤思难入眠。 紧围中心转,不惜流血汗。足迹刻文卷,书稿寄情感。 后来,他退休了,本是颐养天年的他却闲不下来,心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志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信念,一腔热血不减,转身做起了一名热情的文化志愿者,化身为一名神农架文化传播大使。他曾创办林区神农文化研究会,又入选了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荆楚文化研究会理事,被省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授予副研究员。他围绕神农架文化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旨在探其本源,理其脉络,掘其内涵,搜其瑰宝,展其风采,扬其精神。 再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受神农架文化大师吴承清老师的邀约,加入吴承清工作室,两位文化大师再度携手,老当益壮,共同为神农架文化写出了一本又一本文化书籍,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文化新篇。在工作室,他静下心来专注研究神农架历史和文化,先后编纂出版《神农架史话》《神农架游览》《“黑暗传”解读》《知愚斋文集》,与吴承清共同编纂《神农架文化探源》《神农架史略》《神农架文化简史》《神农架林区文化志》等书,见证志愿者生活的苦与乐的同时,也为神农架旅游文化宝库留下了丰厚的财富。 退休后的他,用简简单单的20字回应了所有人的议论: 少年历蹉跎,古稀耕不辍, 只图心实在,功过任人说! 想当年,中流砥柱耀文坛;值此日,星沉月落尽哀音!
逝水遗痕映碧霞 英灵长在存丰碑 晚上,我安顿好孩子,跟他说:你好好在家做完作业了睡觉,妈妈有事出去一趟。 孩子抬起头问:妈妈要去哪里? 我轻声道:陈爷爷你还记得不?他今天去世了,妈妈去殡仪馆陪陪他。 孩子眼睛充满惊讶,叹息着问:是那个对我很好的陈爷爷吗?是那个非常有文化会写书很厉害的陈爷爷吗? 我点点头不说话。 孩子接着说:妈妈,陈爷爷死了,以后谁写书,谁教大家文化呢? 我笑看着孩子纯真的脸庞,轻轻地摸摸他的头: 孩子,放心吧,陈爷爷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了,但他不朽的精神依然留在这片土地上,他把青春、生命、灵魂都奉献给了神农架,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他的身后还站着千万个文化传承者,他们或是爷爷的学生,或是敬仰爷爷的人,或是未来的国家栋梁。无论是谁,他们都将毫不犹豫地继续接过爷爷手中的文化接力棒,努力向前奔跑,把神农架旅游文化事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一定会努力学习,长大了也要做像陈爷爷一样受人尊敬的文化人!妈妈,你去陪爷爷吧,我在家好好学习。 临行前,好友一再叮嘱我说,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去了一定不要哭泣,要学学坚强学会成长,把悲伤和怀念放在心中。老师一生清高骄傲,在天之灵一定不希望看到你们落泪,而是希望你们更加坚强,把他未完的文化事业好好传承下去;再说,陈老师这么多年饱受病痛折磨,现在离去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可是,当我走进灵堂看见棺木前的遗像,遗像里老师对着我微笑,往事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在眼前重现,好容易被控制住的情绪也瞬间被瓦解了。 与我而言,眼前静静躺在棺木里的人,不仅仅是朝夕相处一起工作近三年的良师,亦是在前进的路上为我点明方向的益友,更是一位生活中对我关怀备至和蔼可亲的长辈。泪眼蒙眬中,我仿佛又听见老师亲切的话语:不要伤心,擦干眼泪,勇敢前行! 今天,我们不落泪! 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他一生笔耕不辍,为神农架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描绘蓝图,书写传奇,为文化旅游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将化为不朽的丰碑长存! 老师虽然离去,但他留下的文化财富将永远造福后人,他对神农架教育事业及文化旅游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他的高尚风范永远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榜样。 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努力工作,沿着老师走过的路勇敢前行,将神农架旅游文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以告慰老师的在天之灵! 此身悄然去,风范永留存。纵有千万语,无以藉英灵。 老师,安息吧!您将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