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依沙凝 于 2021-4-26 10:58 编辑
(2021.04.25)
1996年,我第一次到北京,看到没有一片落叶的清洁街道,对首都人民心生敬意。我在想这么大的城市,这么多的胡同他们竟能保持如此的卫生状态,北京市民该有多高的素质;2004年我去三亚,看到新修的海滩上随处可见的各类垃圾,心中竟有了这辈子再也不想踏入此地的念头,我不明白一个原本有着很好未来的旅游新秀为什么没有跟上同步的管理;2006年,我在厦门一尘不染的海边凉棚下,吹者凉风,体会到海子笔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见到鼓浪屿的日光岩,钢琴博物馆后更是有了以后一定要与爱人同来小住的念头;2017年我在成都的浣花溪畔,黄四娘家的花儿还如当年一样艳丽,成都的街道小巷干净得让我对这天府之国顿添一份好感。
喜欢一座城市,就像喜欢一个人一样。初见时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决定我们今后对他的喜恶。一座干净的城市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一个眉清目秀颜值高的人是一首多情的诗歌。我们没有义务无视一个人拖沓的外表而去挖掘他丰富的内秀,,我们也没有耐心放弃一座城市的污浊去领悟它深沉的底蕴。我对北京的喜欢是从表面洁净的街道开始后才到为孕妇让座的彬彬有礼;我对厦门的喜欢是始于那片干净的海滩后才深触到舒婷的《致橡树》;我对成都的热爱也是从市民随手携带的小小垃圾袋,延续到杜甫草堂的茅舍幽径的。
第一次去北京,我在公交车上听到有人用普通话在小声议论,“吸烟的都是乡下人!北京人绝对不会在车上吸烟的!”当时还觉得有点委屈,但多年后想起当时的情形,在公交车上抽烟的人说的也都是听不太懂的各地方言;从三亚回来后,特别是在海口的美兰机场因为没另外付高出方便面几倍价格的开水费被商家拒绝“泡面”后,我更加坚定了此生再不踏上此岛的决定;在第一次去厦门后的十几年后,当我向先生展示当年在鼓浪屿上的照片时,他对我承诺未来一定会到鼓浪屿上为采风写作的我洗衣做饭,让我实现自己的理想。从成都的宽窄巷子离开很久后,我仍会常常想起在梨园看过的变脸听过的川剧,想起成都公交和地铁上鸦雀无声的安静,想起那座城市的出租司机在我下车前为我画出的线路图。
通过一座城市的街道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的风貌于文化,同样通过一个人的外表也是能够体味她的气质与内涵的。当我们由表及里地观察一座城市,当我们由浅入深的交往一个人,发现最后还是会走到灵魂深处,触及到三观或原则底线问题。就像我初中时代钟情席慕蓉的散文和荷花绘画而没有随波逐流成为琼瑶的粉丝,多年后当我知道琼瑶阿姨是如今小三们的祖师奶,我想年少自己的选择也许就是冥冥中的天意注定。正确的人生三观也许会让我们独守清贫和孤寂,但心灵的洁净也会让我们每天睡得踏实和安稳。多种利益的交换形式也许能带来短暂让人羡慕的权势或金钱的摇曳风光,但失去身家清白的代价与愧对子孙后代的羞辱无异于踏入地狱之门的脚,更别说活在人世时的夜夜噩梦了。当我懂得必须坚守人生的原则和道德底线时,我知道这是我同生命一样重要的信仰,是自己不能跨越的警戒鸿沟。
一位美籍华人作家曾说过,是在北京的求学经历让他学会了不随地吐痰,主动为老弱病残者让座,并且他把这习惯带到了美国,成为影响了他一生的行为规范。当我坐在从长沙岳麓书院开出的公交上,看到几个嬉闹喧哗的小学生上车后仍然旁若无人高声大叫;当我在武汉解放大道的人行横道上看着一群人无视红灯成群结队横穿马路时,我的心头是沉甸甸的压抑,甚至还有无法言状的丝丝疼痛。城市的干净需要我们用一颗洁净的心灵来维护,而我们心灵的干净又将靠什么来保持呢?这也许并不只是小学思想品德课上的知识,并不仅是创建文明城市所要经历的过程。更在我们出生后父母自身行为对我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在我们上学读书后学习孔孟之道后真正走进自己的内心里。从我们睁开眼睛看到世界的那颗起,我们呼吸的每一缕空气,我们见到的每一个人,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我们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都会滋养我们心灵的成长,成了规范我们行为准则,引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干净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