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礼数 文/张勇
最近,接连有两个熟人的孩子结婚。这是喜事,也是大事。隆重地举办一个婚礼,邀请一下亲朋好友,见证一下美好的时刻,也是人之常情。也许这两家可能还不知道,有人却为此郁闷了好几天,因为自己既没有接到他们的电话、短信通知,也没有收到请帖、口信之类的邀请,而是在微信群里看到的消息,并且发布消息的还是第三个人。 真让人有些想不明白,现在请客都如此简单、草率了么?泱泱中华传承几千年的礼数呢?! 记得小时候老家办喜事请客,隆重得不得了,都要提前半年选定好日子,然后请人写好请帖,早早地把帖子送到亲朋好友的手里。有些重要的亲戚或者长辈,主人家还得提上礼品,亲自登门去请。到了办喜事的那一天,亲朋好友们会拖家带口如约而至,那场景热热闹闹的,那高兴是更发自内心的。再有那些比较亲近或者住得稍微远一点的姑姑、姨姨,非得被留下来住上一、两个晚上不可,要不就不足以显示主人家的诚意。 也许是我事多,也可能是人缘不好,还可能是心眼太小,总觉得这么让第三方来发结婚通知,要不是没有诚意,要不是没有礼貌。您这样做,关系要好的自然不用说,可以不请自到。那么其他看到消息的人呢?人家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再者,换一个角度想,您到底是位高权重呢,还是羞羞答答呢?这么大的事,你都不能亲自通知人家,也不出面相请,只能说明别人在你的心目中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他又何必自作多情呢! 能挑出礼来,说明我还是在乎某些人的,至少还是愿意凑个热闹的,同时也是要点脸面的。这样,总比参加那些八杆子打不着、压根就不乐意去的婚宴强:先是被挡在入口处一张一张地数好礼金登记,然后进去东张西望、见缝插针,很尴尬地找一个空位置坐下,接着在耐着性子看完一番臃长、无聊的仪式和表演之后,再颜面全无、丝毫不能客气地与一帮陌生人抢菜吃……。 2021.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