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荆门古城商贸人文一览 (民国荆城大户刘声远口述)
荆门古城在日本侵略军占领以前是个比较繁荣的山城,周围盛产粮食、木材、木炭、煤及水果、干果、药材等。当时市场流行冷热集,也叫赶单集赶双集,古城每逢单日特别热闹,赶集的人拥挤得难以通行。一九三八年,日机连续大轰炸。不两年,日军占据我县,城区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遭到惨重灾难。特别是一九三八年古历九月十三日,一九三九年古历正月初三的两次大轰炸,损失最大。十三日日机轰炸时,正傎国民党团管区抓的壮丁路过乌盘厂街,被炸死四、五十人,死的人从乌盆厂街到魁星阁沿路都有。这条街的房子被炸坏二十余栋。第二年正月初三日机轰炸时间长达两、三个小时,北门城内福音堂、天主堂、响井街一带炸得最狠,房子损坏二、三百户,其中被炸光的百分之三、四十。如李祥兴的房子约一千五百平方米、孙小平的房子约八百平方全部炸平。一九四0年古历五月初一敌占领荆门后,又将未炸完的房子拆了百分之六、七十,是用汽车、钢绳拖着屋架拉塌的。砖、石、木料等被他们拿去修军事据点、当柴烧。城内除少数几栋房子外,一片废墟,被划为军事区,不准老百姓居住。群众只好在东门外护城河的南边“刘家坟莹”盖临时房子,其中“难民区”,就是今天的建设街。一九四五年日军投降后,老百姓返回城关,重建家园,店、铺才慢慢恢复。但已大伤元气,街道市场面貌一落千丈。 回顾一九一0年至日军占领前,荆门城关的市场情况大致如下: 一、地形和街道 荆门城位于江汉平原西部,荆门山脉东南麓。旧城范围以城墙为界,周长七里三分。城内外主要街道是:三里街(现民主街北,从北门外至小桥子),响井街(也叫对月街,从福音堂到现荆门旅社),十字街(从原东门至现药材新楼房、大同杂货店,西至水饺馆,北抵原关庙前现五金公司,南止邮局),考棚街(又叫棚场街,现书店至公安局,据说因过去考科举的考生都在这一带住而得名),乌盆厂街(原周贞恪公祠)至大南门,过去此街卖乌盆的多),内集街(大南门至小南门之内),外集街(两个城门之外),枣园街(现团结街,凤鸣门经三眼桥至凤凰桥),南台街(现机械厂一带),土门街(现南台路南)。除土门街以居民为主外,其它都有商号店铺。还有小巷(现凤台商场旁)、高桥、杨树弯(金虾河)、观音巷(现商业局西)、大井巷(解放粮店边)等近二十条小巷,多是居民户,也有少许经营常生活用品的小店铺。大街小巷都是砖石路面,房屋多是石墙布瓦,木石结构。最大的房屋有十一重(刘声远家),一般也有三、四重。城内外有三条街最繁荣,即:(一)三里街,有粮行十几家,杂货铺十几家,饧行(现小吃)十几家以买卖粮食、油料、熟食为主,由城东的革集、牌楼、黄家集、冷水铺、石牌、唐港和城北的罗家集、永圣集、安栈口、砂子岭等地来的大米、高粱、大麦、黄豆、芝麻等在这里交易。(二)枣园街,时城南、城西的农民进城买卖木料、木柴、木炭、煤、水果、山货的集散地。(三)十字街,是四门(东、南、西、北城门)内交叉的主要商业区。经营百货、匹头、中西药、文具、纸张及酥食、糕点等。 二、公路、交通 荆门城关是个旱码头,为襄沙(襄阳至沙市)、荆钟(荆门至钟祥)、荆宜(荆门至宜昌)、荆沙(荆门至沙洋)之间的交通枢纽。主要交通线路历来都是驿道和大路,交通工具以驴驮马运为主,到民国八、十年(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一年)才先后修了两条公路,建有两个车站。这两条公路是: 1、荆石公路(荆门至石牌)。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开始,由商家合资筹建,最大的股东是耿公望(又名兆雄)。耿家弟兄三人,有一千石田,其中耿公望有二百石。清末时,耿在北京朝阳中学堂读书,其二哥耿来延是反清的积极分子,在荆门被捕送武汉坐牢,耿家花了三千银币也未得到释放,直到辛亥起义成功后才被放出来。耿公望受他二哥的影响,从学校毕业回家后,准备把田全部卖了办点公益事业,维修路,为了修路,一次将自己在冷水铺的田卖了二十石,城关十几亩蔬菜地也卖了,作为修荆石路的股金。另一家的股东是石牌的商人(姓名不详)。我家(刘声远)也有股金。修路时占用民田,由当时荆门旧政府出面,给农民少数一点钱作补偿。同时建大小桥梁十七座,木料是从石牌拖来的杉木。 时经两年多,路才修起,一九二三年通车。“荆石汽车站”设在原龚家巷外(现啤酒厂附近)。董事长耿公望,经理会计郭晴田(郭太昌的后人)。有美国产汽车两部,是武汉黄姓资本家的。有一次汽车装货远行途中被土匪邓猫子抢了,第二次装的黄丝,据说是司机做了内应,又被邓抢了。结果司机跑了,汽车被烧了。后来黄某从汉口来荆门找耿扯皮,前后住了两年,耿公望杂货铺五百多银元的本钱全部被黄吃完,一天吸鸦片都是几十合。后通过当时荆门政府官员调解,认为即是合资办的,盈亏应双方负责,因而耿未赔一分钱。从此,通车仅一年半就停业了。 2、襄沙路(襄阳至沙市)。于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开始修,最大股东刘俊山、蔡时森、郭太昌三人,还有陈祥阶一部分股金,同襄阳熊道尹(官名)官商合资修的,比荆石路修的时间长,(通车时间不清楚)。“襄沙车站”设在原太山庙(现公路局一带),站长戴景山(荆门人),有汽车四部,承办客货两运,此路一直未中断。 此外,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国民党军一二三旅旅长芮勤学指派群众修了一条荆洋(荆门至沙洋)公路,由旅部一个姓汪的参议负责督修,只有汽车一部,承办军运和客货运输。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该部调防钟祥以后,这条路就停运了。 日军占领荆门后,除襄沙、荆洋两条路外,另修了荆钟、荆门至烟墩至育溪河的简易公路。 三、商业,行庄 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前),城关有四家大商号和中小商店约四十余家。民国十五年后这四家大商号虽有缩小,但仍是比较大的商号。后来土匪大老魏、小老魏、孔发祥先后三次来荆门抢了几十家商店和老百姓的财物,加之,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城关,上述商号均已收歇。一九四五年日军投降后至解放前城关恢复的商业店铺只有三十多家。 1、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前的四家大商号是: 刘俊山开的“永昌厚”设在内集街(现红旗小学),房子二处,前后十一重,约一千五百平方米,后面住家临街开店。刘家有田一百三十石,资金(不包括在各地的商业)五千银元,经营布匹(多数是英国、日本货)、百货、西药(日货)、美孚煤油、英美香烟等。有店员,雇工十余人,除管帐的是刘和庭(刘俊山的儿子)外,其余都是雇请的,是城关当时最大一家商号。此外,还在拾回桥、石牌、旧口、皮家集开有商店,如拾回桥的“盛昌美”,皮头百货号,石牌“永昌庆”皮头百货号,“志成余”染坊,旧口的“德兴兆”粗货铺,皮集的“盛昌祥”杂货铺都是刘家经营的。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农历八月十九日聂豫起义部队攻进荆门后,作为资本家将其货物没收,“永昌厚”也就收歇了。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刘和庭又与潘云门、刘友生、王家敬四人合资开“裕康号”,共六股每股投资五百串铜币,刘和庭投资二股一千串,潘玉门两股一千串,刘友生一股五百串,王家敬一股五百串,合计投资三千串,设在十字街。民国十九年(一九三0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七月八日段德昌率工农红军两次来荆门,再次将其货物没收后收歇。国民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上述四人又在原址不远继开“裕康号”,经营匹头、百货、杂货、西药。 蔡时森开的“怡生恒”匹头店,有店员十人上下,都是雇请的。地点在考棚街,资金不足三千元。民国十五年八月十九日聂豫攻进荆门后因将其货物没收后而收歇。蔡靠农村的土地收租维持生活。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蔡的掌柜宋彩臣在原处开“宋彩记”匹头店。 郭太昌匹头店,店员十余人,都是雇请的,地点在北门内。郭家有田约七百石。民国十五年八月十九日聂豫攻进荆门后将其货物没收后收歇。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由掌柜先生肖子厚又在原处开“巨丰祥”匹头店。 耿公望开的“耿茂盛”匹头店,店员八人,都是雇请,地点在考棚街,民国十五年八月十九日聂豫攻进荆门后将其货物没收后收歇。民国十六年由其掌柜先生邱耀庭在原处开匹头店。 以上四家大商号,至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时都收歇了。在四十家中小商业铺号中比较大的有: 潘发兴匹头店在小南门内,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后收歇,一九四五年日军投降后,潘回荆门又开匹头店至解放后。 胡谦益于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在十字街(现医药公司)附近的一带,开的杂货、匹头、海菜商店,至一九四0年日本侵入后收歇。 肖干臣在十字街南头开的“亚细亚”煤油(“铁锚牌”俄国产品)店。 2、一九四五年日军投降后至解放前的商店,有十一家独资办的,四家合资办的,分别在十字街、东门、难民区。 匹头店三家,有原老十字街潘发兴(资金比较多),建设街张继仲,原东门彭恭华独资经营。 匹头代收杂皮店三家,有老十字街熊鹏程、熊佑田、程仁记(汉阳帮)均系独资经营。 匹头代收杂货店二家,有原难民区董长清、傅贤林,均系独资经营。 百货店一家,在东门,叫“同昌”百货店,系合资经营,后改为香烟店。 文具店三家,东门有彭恭华的文具店,詹方柏开的大中文具店,西门外,还有华丰永文具纸张店。都系独资经营,大中文具店一直到解放后过渡为国营。 杂货香烟店三家,十字街有“同春”杂货店,系合资经营,其中刘声远有一股,从业人员六人,经理罗厚清,会计耿伯玉。建设街有义和公、大同两家,系合资经营。 除上述十五家外,还有小铺面一、二十家。 3、行庄。抗战前,行庄代收杂皮,比较大的是吴永茂、喻亭记、曾贵卯三家。资金最多的两千元,少的不到一千元。开始搞匹头零售,后来资金充裕了代收杂皮、猪鬃。直至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