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探女”,讲述中国“爱的故事” 付向阳 据报道,5月21日,福建厦门。邓女士70岁的父亲坐了30个小时的大巴,从四川赶来看她,还带了60斤菜籽油、近百斤大米、25斤花生以及鸡蛋等。 邓女士很懂得感恩,看到父亲带这么多东西来很心疼,之前还带过更多,感觉到父亲表达的爱。 邓女士的父亲,为了不耽误“小棉袄”的工作,带上自己种的土特产,只身从四川到深圳“千里探女”。网友们看了,纷纷泪目,都认为父爱是深沉的,确实如此。父爱如山,永远是孩子们的坚强后盾。父爱如水,永远滋润孩子们的柔软心田。父爱如伞,永远都为孩子们遮风挡雨。 可是有谁留意到,如同邓女士父亲这样的子女离家后的老年人,他们留守老家的寂寞感受?可是有谁留意到,邓女士一家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打拼,当然也知道为人子女当尽孝的道理,尊老敬老。 作为儿女,当然知道人老了,最需要爱的陪伴。应通过倡导积极老龄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以实现尽可能延长人类健康预期寿命,提高老年期生活质量的目标。 作为儿女,当然知道人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就越来越脆弱,对家庭温暖需求也日益迫切。儿女应为老年人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孝敬父母,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情感上、心灵上、人格上对父母的一种关爱、慰藉和尊重。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相互关爱是一种情,相互陪伴是一种爱,老人最期盼的是家人团聚!很多场合下,儿女为了事业,奋力打拼,待到认为“功成名就”,腾出时间精力,欲孝敬父母,可是彼时子欲养而亲不待,令人遗憾终身。年轻的一代,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生儿育女,开枝散叶,不知不觉中,但他们自己老了,此时儿女同样在外打拼,下班回家,会不会感觉空虚? 无独有偶,英山县孔家坊乡农村福利院院长兼养老护理员邹倩,24年坚守,用青春践行“替天下儿女尽孝”价值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8700多个日夜,邹倩始终坚守平凡岗位,像亲人一样细心照料200多位孤残老人,精心操持100多位离世老人后事,甘做孤残五保老人的好女儿。不知道如果邓女士,看到了邹倩的感人事迹,会作何感想?不知道天下的像邓女士的父亲这样的老人,看到像邹倩这样的“小棉袄”,会作何感想? 涓涓细流终成大海。有一首歌这样唱道:“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这个和谐的大家庭需要每个幸福的小家庭来支撑。 《礼记·礼运篇》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忙碌的人们,有空常回家看看,看看父母亲人,也许不知不觉他们的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中,他们眼角上添了皱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