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0
中士
 
- 积分
- 34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故园随想录
武汉有座闹市公园,紧贴解放大道,并占据了其中段的好位置,名叫中山公园。据我所知,很多地方的园林休闲场所都以“中山公园”命名。武汉的这一处,据说解放前是一处私家林园。转入公共大众的娱乐场后,才有现在的名称。想必是受孙中山先生惠及大众的治国主张,即民生、民族、民权思想的感召,以示对孙先生的纪念。
解放前,中山公园的地段不属繁华的闹市,因为解放大道是五十年代才修建的新路。据老辈人讲,过去城区以中山大道为中心,解放大道处京汉铁路线外,当时是荒地、水凼、农田的荒郊,路建好之后,那一带才有了城市味。
与路同时兴建的有:公园对面的中苏友好宫(后叫武汉展览),友好商场(后叫武汉商场);公园隔壁的省广播电台,新华体育场等等。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属于大型的建设项目,用今天的话讲,解放大道沿线是当年的经济开发区,中山公园这才有后来闹市公园的地位。
下图是中山公园草坪广场前的一展览厅,门前有一白色雕塑的大象。印象中,展厅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未或稍睌。我有一个从小爱美术的发小兼同学——袁生,读中学时,其画技小有名声。八十年代的一天,他曾邀我一起去里面看过画展,是上海一个油画家的个展。画家是不是陈逸飞?时间太久记不清了。展品中有幅名为《放过普希金铜像的路》的画,印象深,画的是金秋时节。
当时观展的人很多,注意力都在画家的作品上,对展厅建筑本身没有太多关注,后来多次经过展厅,也没引起特别在意。我将这两张照片晒到同学微信群里,有侨居国外的同学看后,说展厅原址上,以前是个植物、花卉的温室,全玻璃的建筑结构。他还因外国友好赠送的热带植物,写过一篇中非友谊的命题作文。这一说,唤起了我的一点印象,邻居、朋友好些人都在展厅前的白象旁留过影。白象、玻璃房、棕榈树外加黑白的色调,很有域外风情的韵味,但始终回想不出温室何时换成的展厅。
今日领孙女游园,路过展厅前,突然发现展厅的设计很有档次。仅从外观看,简约中藏着精细,质朴里透着洋气。庄重典雅,经久耐看,设计深得公益建筑的精髓,所呈现出来的气派,完全可以承担一个城市在窗口地域的形象。放在公园的角落,很有点委屈。
偶然的发现,在我心里激起了一阵波澜。古人云,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果树能够名扬天下,那是果子的实惠让大众在意和关注。眼下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作为被社会主体经济边缘化的文化活动,显然失去了以实物惠及大众的平台。而且这个展厅我从小看到老,行将就木才发现其中的优秀。我到底该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欣慰,还是该为展厅被发现得太迟而感到惋惜?
思来想去,忽然发现,每个行业都有独自的潜规则和特定的命运轨迹。因此, 坐冷板凳是依托作品而存在的设计、创作之类职业的固有宿命,旁观者没有必要为之多愁善感。问题是,吃这碗饭之前,你准备好了没有?
|
|